小说围绕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两位少年的成长与友谊展开。两人的起点都是玛利亚布隆修道院,通过互相感知与启发,之后两人根据各自的天性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纳尔齐斯继承了父性的严谨与理性,zui终他成为一位思想家并继承了老院长的衣钵,成为修道院的新院长;而歌尔德蒙体内蕴含着母性的敏感与感性,他听从内心的召唤离开了修道院,细腻的感知与在外流浪的经历使他成为一位艺术家,zui终他回归原点,找到了zui终的归宿。
小说中,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性——父性与母性,代表着同一个体心中的两种矛盾心理——克制与享乐。小说讲述了他们在生活中与内心情感中的不断冲突,zui后在理想的感召下获得统一的过程。
黑塞运用自己细腻的情感和笔触,描述出了两种人性的成长、两种不同世界的地狱与乐园。
也许应该有中国人的赫尔曼·黑塞,写一部《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Narziss und Goldmund),把宗教艺术的产生,刻画得如此激动人心,富有现代精神。——余秋雨 一部独具魅力的诗化小说。 ——托马斯·曼 我们这个时代zui意义深远和迷人的小说之一。——《柯克斯书评》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是黑塞非常出色的小说。 ——《纽约时报》
玛利亚布隆修道院的大门前,有一个由成对的小圆柱支撑着的拱顶;拱顶外边,紧挨着大路,耸立着一株栗子树——一位气质高贵、树干粗壮、孤孤单单的南国之子,是多年以前一位罗马的朝圣者,把它带到这里来的。圆形的树冠柔软地伸展到大路上空,微风吹来便婆娑地抖动、摇曳。春天,周围一片绿色,连修道院内的核桃树都已经长出淡红色的嫩叶,这株栗子树却仍然光秃秃的;到夜晚*短的夏季,它才从一簇簇树叶中开放出泛着淡青色微光的、形状与众不同的花朵,散发出一股股酸涩的闷香;十月里,水果和葡萄已经收完,秋风才从那渐渐变黄了的树冠中把那些带刺的果实摇落。出生在意大利邻近地区的修道院副院长格雷戈尔便用自己房中的壁炉烤食这些果实,院里的男孩子们便为争夺它们而扭滚在一起;可是栗子却并非每年都能成熟的。这株栗子树的树冠,在修道院入口处的上空奇特而多情地拂动着,宛如一位来自异乡的思想细腻而又多愁善感的客人;在它和大门口那些修长的成对的小圆石柱之间,在它和拱窗上那些石头雕饰、壁架和立柱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亲缘关系,同样受到意大利人和拉丁文学者的喜爱,但却让本地居民视为异己。
在这株来自异国的树下,已经走过好几代的修道院学生;他们腋下夹着习字板,一边走,一边谈笑嬉闹,争论不休,而随着季节的变换,有时赤着脚,有时穿着鞋,有时嘴上叼着一枝花,有时口里咬着一枚核桃,有时手中攥着一个雪球儿。新的学生不断到来,隔几年就换一批面孔,但大多数却彼此相像,都是些金黄色的小卷毛儿。有的毕业后留下来,先当试修士,再当修士,削了发穿上修士衣,系上丝腰带,研读经典,指点学生,直到老,直到死。另一些学习期满就由父母领走,回到骑士的城堡,回到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家中,奔向世界,享乐的享乐,干活的干活,偶尔回修道院来做客,后来成了家,又送自己的小儿子来当神父们的学生,并且仰头向这株栗子树瞥上一眼,脸上带着微笑,心中充满感慨,*后又各自归去。在修道院那一间间的卧室里和大厅中,在那端庄的圆拱窗和红石凿成的笔直的成对圆柱之间,总有人在生活、授课、钻研、管理、统治;在这儿曾从事各种各样的艺术和科学,并且代代相传,有虔诚的和世俗的,有光明的和阴暗的。也编写和诠释书籍,想出来种种的体系,搜集古人的著述,临摹名画的真迹,培养民众的信仰,嘲笑民众的信仰。博学与虔诚,单纯与狡诈,福音的智慧与希腊人的智慧,圣迹与邪术,在这儿统统得到一定的施展,各自适得其所;这儿既可隐居和苦修,又可进行社交和享乐。至于是前者占上风或是后者大行其道,都取决于当时的院长是个怎样的人以及时代的潮流如何。这座修道院之所以出名和朝拜者不断,有一阵子是因为它有一些驱魔师和能识别精怪的修士;有一阵子是因为它有美妙的音乐;有一阵子是因为它的某个神父妙手回春,能治百病;有一阵子又因为它的梭子鱼汤和鹿肝包子可口得很。总之,它在每个时代都总是有所擅长。而且,在它众多的修士和学生中间,在这些或者虔诚,或者冷淡,或者吃斋,或者肥胖的人中间,在这些留在修道院中生活一辈子的人中间,任何时候总会有那么一两个特殊人物,大家要么爱他,要么怕他,他显得出类拔萃,叫大家久久惦念,虽然同时代的其他人早已被忘记得干干净净。
眼下,在玛利亚布隆修道院里,也有这样两位与众不同的特殊人物,一老一少。在那些充斥在寝室、教堂和课室的同伴中间,他俩是无人不知道,无人不敬重的。老的一位是院长达尼埃尔,年轻的一位是个叫纳尔齐斯的学生;这小伙子前不久才当上试修士,但由于才华出众,特别是希腊文异常好,已经被破格任命为教师。这两个人,一位院长一位试修士,在院内都举足轻重,都为众人所瞩目和好奇,钦佩和羡慕,同时也会在暗中受到诽谤。
院长为大多数师生所热爱,他没有冤家,为人极为善良、忠厚、谦虚。只有院里的学者们在对他的爱戴中带有一点轻蔑,因为达尼埃尔院长尽可以成为一位圣者,却不是一位学者。就算他的忠厚是一种智慧,可他的拉丁文毕竟很糟,甚至对希腊文一窍不通。
这为数不多的学究偶尔嘲笑嘲笑老院长学识浅薄,可对纳尔齐斯却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这位神童,这位美少年的希腊文造诣极深,风度举止也潇洒大方,无懈可击,且长着一双沉静而深邃的思想家的慧目,两片线条俊美的薄嘴唇。他的希腊文非常厉害,学者因此喜欢他。他高尚文雅,院中几乎所有的人都因此爱戴他,许多人简直对他着了迷。他老成持重,彬彬有礼,只有少数人看不惯他这副模样。
院长和试修士,各自都以自己的方式肩负着一个杰出人物的命运,以自己的方式驾驭着其他人,以自己的方式忍受着痛苦。比起院里的其他人来,他们都觉得彼此更加亲近,都受着对方更强烈的吸引;尽管如此,他们却走不到一块儿,无法向对方表示温情。院长对青年极为关怀,极为照顾,就像关心一株珍奇而脆弱的幼苗,一个也许过于早熟、也许已遭到危险的弟子。青年呢,对院长的任何命令、任何建议、任何称赞都竭诚领受,从无怨言,从无不快。要是院长对他的品评正确,他唯一的缺点就是高傲的话,那么他也很善于藏而不露。他立身行事确实无可非议,确实是个完人,比大家都要优秀。只不过呢,在学者圈子之外,他很少有真正的朋友;他只是孤芳自赏,感觉四周的人们都是冷冰冰的。
“纳尔齐斯,”有一次院长在听完告解后对他说,“我承认自己对你的批评失之过严。我常常认为你高傲,也许我这样讲冤枉了你。不过,年轻人,你很孤单寂寞,尽管有些崇拜者,却没有朋友。我曾经希望,有什么理由可以时时地责备一下你就好了;可是我找不到这样的理由。我很希望,你什么时候也能像你同龄的小伙子似的淘淘气,可你从来也不是这样。我有时真为你有些担心啊,纳尔齐斯。”
青年抬起头,黑色的眸子望着老院长。
“敬爱的神父,我非常希望别让您担心。是的,我可能是高傲,神父。我请您因此处罚我。我有时候也很想惩罚自己。送我进苦修室去吧,或者罚我干一些低贱的差事。”
“你这两种想法都太幼稚,我的孩子,”院长说,“你能说会道,又善于思考;要是我罚你做低贱的工作,那岂不是浪费了主的恩赐吗?看来你一定会成为一位教师和学者。难道你自己不愿意这样吗?”
“请原谅,神父,我对自己的愿望并不十分清楚。我始终会喜欢科学的,这又有什么办法呢?不过我不相信,科学会成为我唯一献身的事业;决定一个人命运和使命的,并不会总是他的愿望,而还有一些别的东西,前定的东西。”
院长倾听着,神色变得严肃起来。但他的老脸上立刻又泛起笑意,说道:“就我对人的了解而言,我们大家,尤其是在年轻的时候,都有些喜欢把神的意志和自己的愿望混为一谈。你以为已经知道自己的天职,那你告诉我,你认为自己的天职是什么?”
纳尔齐斯眯缝起黑色的眼睛,把眸子隐藏在了长长的黑色睫毛背后。他沉思着。
“讲啊,我的孩子。”院长在长久的等待以后催促道。纳尔齐斯垂着眼帘,用低沉的声调讲了起来。
“我以为自己知道,尊敬的神父,我首先是注定了该过修道院生活的。我会成为——我相信——我会成为修士,成为神父,成为副院长,甚至成为院长。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罢了。我无意于担任要职。可是到将来,这些职务会加在我身上。”
两人久久地不再言语。
“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信念呢?”老院长迟疑地问,“在你身上,除了博学,还有别的什么品质在促使你这么想吗?”
“有这样一种品质,”纳尔齐斯不慌不忙地回答,“我能感觉出人们的类型和天赋,不仅仅对我自己,对其他人也是一样。这种品质迫使我去为我所管辖的人造福。倘若我生来不该过修道院生活,那我准会成为一名法官或者政治家。”
“有可能,”院长点点头,“可是,你这种辨别他人和知道他们命运的才能,有没有在谁身上试验过呢?”
“我试验过。”
“你乐意给我举个例子吗?”
“乐意。”
“好。因为我不愿在我的弟子本人不知道的情况下探听他们的秘密,那你也许可以告诉我一些你认为知道的我本人的情况——你的院长达尼埃尔的情况吧。”
纳尔齐斯抬起眼睑,看着院长。
“这是您的命令吗,神父?”
“我的命令。”
“要我讲很难啊,神父。”
“我强迫你讲也很为难,孩子。不过我还是要这样做。说吧!”
纳尔齐斯低下头,很轻很轻地说:“您的情况,我知道的不多,尊敬的神父。我知道,您是一位主的仆人,您宁肯去牧放羔羊,在苦修所里敲铃,听农民忏悔,也不愿来掌管一所大修道院。我知道,您对圣母玛利亚特别热爱,向她祈祷得*勤。您常常向她祷告,希望院内别因为研究希腊人的科学和其他种种科学,扰乱和危害您的弟子们的灵魂。您有时还祈祷,希望自己对格雷戈尔副院长不要失去耐性。您有时也祈祷获得善终。我相信,您的祈祷会被圣母听见,您会得到善终的。”
院长小小的接待室里鸦雀无声。*后,老人开口了。
“你是一个幻想家,有很多幻想,”白发老人和蔼可亲地说,“不过,虔诚与美好的幻想也会骗人;丢掉幻想吧,就像我那样别去相信它。你看得出来吗,我的小幻想家,我对这件事心里有什么想法?”
“看得出来,神父,您的想法出于一片好心。您在想:‘这个年轻弟子受了坏影响,他想入非非,沉思默想得太多了。我也许可以处罚他一下,这对于他没坏处。不过,我在处罚他的同时,也要同样地处罚自己才是。’——这就是您刚才想的。”
老院长站起身,微笑着向试修士挥手告别。
“是的,小伙子,”他说,“对你的这些幻想可别太认真;上帝要求我们的不仅仅是这个。让我们设想一下,你为了使一位老人快乐,预言他会获得善终。让我们设想一下,这位老人非常乐意地听了一回你的预言。这就够了。可你明天在早弥撒以后,得多念一遍经,要诚心诚意地掐着念珠祈祷,不可马虎了事;我自己也会这样做。好了,去吧,纳尔齐斯,咱们谈得够了。”
又有一次,在教学计划的某个问题上,任教的神父中*年轻的一位与纳尔齐斯之间发生了分歧,院长不得不进行调解。纳尔齐斯竭力主张对教学作某些改革,并把改革的理由讲得头头是道,很有说服力;可洛伦茨神父出于某种嫉妒心理,咬紧牙关不肯承认,每谈过一次都要沉默几天,赌几天气,直到纳尔齐斯感觉到自己在理,又一次提起这件事为止。洛伦茨神父颇为难堪,*后便说:“好,纳尔齐斯,这个争论,我看咱们可以了结啦。你是知道的,决定权在我,不在你;你并非我的同事,而是我的助手,你得服从我。不过嘛,此事在你看来非常重要,我的职权尽管比你大,学识和才能却不如你,所以我也不想自作主张,让我们把它提交给院长大人,请他来决定吧。”
他们也就这样办了,达尼埃尔院长耐心而和蔼地听着两位学者对语法教学发表不同看法。他俩详细地阐述和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以后,老人高兴地望着他们,摇了摇自己那白发苍苍的脑袋,说:“亲爱的兄弟,你们两位大概都不相信,在这件事上我和你们懂的一样多吧。纳尔齐斯非常关心教学,努力想改进教学计划,这是值得称赞的。可是,既然他的上级持有不同意见,纳尔齐斯就只能保持沉默和服从,要知道不管这些改进有多么重要,也不能因为它们破坏院里的秩序和顺从精神。所以,我要批评纳尔齐斯,批评他不懂得谦让。你们两位年轻的学者啊,我希望你们任何时候也不要冒犯比你们愚蠢的上司;此乃克服高傲的**良方。”他以这样一个善意的玩笑把两人打发走了。不过,他绝对没有忘记在以后的日子里留心观察,看这两位教员是否已经言归于好。
其间,修道院中又出现了一张新的面庞;此地尽管人来人往,出现过的面孔异常之多,可这张新面庞却不会不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使人难以忘记。这是一个少年,他父亲早就为他报了名,直到今年春天才来修道院入学。那一天,少年和他父亲把自己的马拴在栗子树下,门房就从大门内出来,迎着他们走去。
少年顺着那棵过了冬还光秃秃的栗子树的树干往上瞧。“这样的一棵树,”他说,“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呢。多么漂亮和稀罕啊!我很想知道它叫什么名字。”
父亲是位上了年纪的绅士,一张忧愁而有点儿皱纹的脸,他对儿子的话全不在意。但门房一见这个少年便心里喜欢,于是回答了他。少年亲热地道过谢,伸过手去说:“我叫歌尔德蒙,是来这儿上学的。”门房望着他慈爱地笑笑,赶在两位客人的前面穿过大门,走上了宽阔的石阶;歌尔德蒙也毫不迟疑地跨进修道院,心里觉得在这儿已经碰见两个可以结交的朋友,那棵树和这位门房。
也许应该有中国人的赫尔曼·黑塞,写一部《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Narziss und Goldmund),把宗教艺术的产生,刻画得如此激动人心,富有现代精神。
——余秋雨
一部独具魅力的诗化小说。
——托马斯·曼
我们这个时代zui意义深远和迷人的小说之一。
——《柯克斯书评》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是黑塞非常出色的小说。
——《纽约时报》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
德国作家、诗人,20世纪zui伟大的文学家之一。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同年获得歌德奖。黑塞热爱大自然,文章、诗歌写作深受浪漫主义的影响,被称为德国浪漫派zui后一位骑士。同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托马斯·曼认为,黑塞代表了一个古老的、真正的、纯粹的、精神上的德国。
代表作品:《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在轮下》《德米安》《悉达多》《荒原狼》《玻璃球游戏》等。
杨武能
德语翻译家。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德国语言文学专业,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冯至教授专攻歌德。曾任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兼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南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歌德及其汉译研究》首席专家。潜心研究、译介德语文学近六十年,故号“巴蜀译翁”。
曾获国内外各种奖项,有国家图书奖、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奖,以及德国总统颁授的“德国国家功勋奖章”,德国洪堡基金会终身成就奖性质的“洪堡学术奖金”,魏玛国际歌德协会颁授的世界歌德研究领域奖“歌德金质奖章”等。
已出版译著:《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少年维特的烦恼》《浮士德》《魔山》《悉达多》《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以及《毛毛》等。
在许多诗人眼中,威廉•卡洛斯•威廉斯是整个二十世纪美国诗坛中最具典型美国个性的一位。威廉斯与意象派的创始人埃兹拉•庞德一生亦
富萍 本书特色 “我的语言真正成熟表现在《富萍》。《富萍》是平白的、干净的语言的开始,会斟酌、寻找合适的表达。小说就是从你写靠前句开始,进入一种命运...
《清朝兴衰三百年》内容简介:从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到1912年溥仪退位,清王朝走过296年的风雨历程。如何以一种简约明了的方式
唐诗杂论 本书特色 他是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观察和分析唐诗的发展变化,冲破了传统学术方法的某种狭隘性和封闭性。这是闻先生唐诗研究的极可宝贵的思想遗产...
慕容素衣古代文学硕士,青年人气作家,讲故事的人。理想是写最性情的文字,过最肆意的生活,交最有趣的朋友。著有畅销书《时光深处的优雅》《一辈子很长,要和有趣的人在一...
马烽小说散文集 本书特色 山药蛋派是中国现代小说流派之一,形成于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指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个当代的文学流派。主要作家还有马烽、西戎、李束为、孙...
宋诗选注 本书特色 作为国学大师,钱钟书先生对宋诗素有研究,在其40年代所著《谈艺录》一书中有关宋诗的评述已多创见,50年代选注宋诗时,更在论述宋诗的特色与成就...
《中信国学大典:唐诗三百首》内容简介:蘅塘退士(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篇幅适中,所收作者兼顾众家,同时涵盖各种不同的
作品目录前言1 采访J.K.罗琳2 J.K.罗琳的作品· · · · · ·
舒婷的诗(蓝星诗库) 内容简介 舒婷在诗艺上的探索更为明显,由感觉上的联想创造独特的时空体验;能听到“旋律”的色彩,看到旋律的游移、低回,在灵魂里听到回响,对“...
《融资的力量:大创业时代老板融资密码》内容简介:企业在发展和投融资的过程中大多会面临这样的问题:面对好的项目,采用哪种融资
昭明文选 本书特色 《中文经典100句:昭明文选》遴选《昭明文选》中的名句一百条,用轻松的解读方式、故事性的描述,将名句与经典的主旨阐明,有助于读者通透运用名句...
岛人笔记-赵丽宏文学作品卷2-散文卷.文革世态篇 本书特色 《岛人笔记》脱胎于赵丽宏的“文革日记”,是反映作家在崇明岛插队落户时知青岁月的散文随笔集,他从不同角...
彼得•西斯(Peter Sis),美国著名艺术家,身兼画家、作家、插画家、设计师、电影导演;曾荣获麦克阿瑟荣誉奖章、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凯迪克奖、纽伯瑞奖、美国插...
硬糖手册 本书特色 《硬糖手册》是作者*新个人随笔集,也是"坏品位食物哲学"系列完结篇。该书收录了48篇独具个人风格的散文,以及十部"私藏电影、唱片、书籍推荐"...
在《尼采:生命之为文学》中,内哈马斯将尼采的作品与其价值观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认为尼采将生命视为文学作品,写作本身则是一种自我塑造的过程,通过写作,尼采将自...
中国父子 本书特色 ◆ 作家张旻*新情感力作,送给父亲的*好礼物!◆ 跨越一个世纪的心路历程,*具中国典型时代特征的三代父子关系。解读只有中国父子才能体味的微妙...
梁启超谈修身 本书特色 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梁启超在很多领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这与他的修身实践是离不开的。《梁启超谈修身》从梁启超的报刊文章、演...
人迹和自然-赵丽宏文学作品卷7-散文卷.屐痕之美篇 本书特色 《人迹和自然》主要收录了赵丽宏游历祖国山川时的感悟文字。作家饶有兴致地将自然之美和心灵感悟融为一炉...
猫腻,著名通俗小说作家。代表作有《庆余年》《间客》《将夜》《择天记》《朱雀记》等。其作品结构大气,文风细腻,受到各界读者的广泛喜爱。曾获新浪原创文学奖玄幻类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