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文化 品美学智慧 悟人生哲理
一部美学大师的哲思与人生启示录
阅读大师 聆听智者的声音
作品以提高读者审美情趣、美化我们的生活为主旨,精选了中国近代48位著名学者、艺术家、文学家等关于“美”这一主题的优秀篇章,基本上反映出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人对“美”和“艺术”的感悟与思考。其中有的篇目,曾长期掩盖在岁月的尘埃之中,直到今天才重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在文章编排上,我们原则上按照作者的出生年进行编排,大致勾勒出前辈学人对“美”的认识轨迹,同时也为读者呈上一席 “美学的盛宴”。同时,选文过程力求保持作品原貌,以飨读者
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又字孑民,浙江绍兴人,旧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学者。清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甲午战争后开始接触西学,同情维新,1898年辞官回绍兴,任中西学堂监督。1904年创办光复会,从事反清革命活动。1905年光复会并入中国同盟会,担任上海分会负责人。辛亥革命后任教育总长,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1916至1927年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开创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国民政府时期历任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他在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等领域均有建树,曾对西方美学和艺术做过系统研究,撰写了一系列美学论文,把西方美学思想介绍到中国,是中国近现代美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主要著述编为《蔡元培全集》。
美育与人生
人的一生,不外乎意志的活动,而意志是盲目的,其所恃以为较近之观照者,是知识;所以供远照、旁照之用者,是感情。
意志之表现为行为。行为之中,以一己的卫生而免死,趋利而避害者为*普通;此种行为,仅仅普通的知识,就可以指导了。进一步的,以众人的生及众人的利为目的,而一己的生与利即托于其中。此种行为,一方面由于知识上的计较,知道众人皆死而一己不能独生;众人皆害而一己不能独利。又一方面,则亦受感情的推动,不忍独生以坐视众人的死,不忍专利以坐视众人的害。更进一步,于必要时,愿舍一己的生以救众人的死;愿舍一己的利以去众人的害,把人我的分别,一己生死利害的关系,统统忘掉了。这种伟大而高尚的行为,是完全发动于感情的。
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
美的对象,何以能陶养感情?因为他有两种特性:一是普遍;二是超脱。
一瓢之水,一人饮了,他人就没得分润;容足之地,一人占了,他人就没得并立;这种物质上不相入的成例,是助长人我的区别、自私自利的计较的。转而观美的对象,就大不相同。凡味觉、嗅觉、肤觉之含有质的关系者,均不以美论;而美感的发动,乃以摄影及音波辗转传达之视觉与听觉为限。所以纯然有“天下为公”之概;名山大川,人人得而游览;夕阳明月,人人得而赏玩;公园的造像,美术馆的图画,人人得而畅观。齐宣王称“独乐乐不若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若与众乐乐”;陶渊明称“奇文共欣赏”;这都是美的普遍性的证明。
植物的花,不过为果实的准备;而梅、杏、桃、李之属,诗人所咏叹的,以花为多。专供赏玩之花,且有因人择的作用,而不能结果的。动物的毛羽,所以御寒,人固有制裘、织呢的习惯;然白鹭之羽,孔雀之尾,乃专以供装饰。宫室可以避风雨就好了,何以要雕刻与彩画?器具可以应用就好了,何以要图案?语言可以达意就好了,何以要特制音调的诗歌?可以证明美的作用,是超越乎利用的范围的。
既有普遍性以打破人我的成见,又有超脱性以透出利害的关系;所以当着重要关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甚且有“杀身以成仁”而不“求生以害仁”的勇敢;这种是完全不由于知识的计较,而由于感情的陶养,就是不源于智育,而源于美育。
所以吾人固不可不有一种普通职业,以应利用厚生的需要;而于工作的余暇,又不可不读文学,听音乐,参观美术馆,以谋知识与感情的调和,这样,才算是认识人生的价值了。
1931年前后
(原载《蔡元培全集》第六卷,中华书局1988年版)
美育代宗教
有的人常把美育和美术混在一起,自然美育和美术是有关系的,但这两者范围不同,只有美育可以代宗教,美术不能代宗教,我们不要把这一点误会了。就视觉方面而言,美术包括建筑、雕刻、图画三种,就听觉方面而言,包括音乐。在现在学校里,像图画、音乐这几门功课都很注意,这是美术的范围。至于美育的范围要比美术大得多,包括一切音乐、文学、戏院、电影、公园、小小园林的布置、繁华的都市(例如上海)、幽静的乡村(例如龙华),等等,此外,如个人的举动(例如六朝人的尚清谈)、社会的组织、学术团体、山水的利用,以及其他种种的社会现状,都是美育。美育是广义的,而美术则意义太狭。美术是活动的,譬如中学生的美术就和小学生的不同,那一种程度的人,就有那一种的美术;民族文化到了什么程度就产生什么程度的美术。美术有时也会引起不好的思想,所以国家裁制便不用美术。
我为什么想到以美育代宗教呢?因为现在一般人多是抱着主观的态度来研究宗教,其结果,反对或者是拥护,纷纭聚讼,闹不清楚。我们应当从客观方面去研究宗教。不论宗教的派别怎样的不同,在*初的时候,宗教完全是教育,因为那时没有像现在那样为教育而设的特殊机关,譬如基督教青年会讲智、德、体三育,这就是教育。
初民时代没有科学,一切人类不易知道的事全赖宗教去代为解释。初民对于山、海、光,以及天雨、天晴等等的自然界现象,很是惊异,觉得这些现象的发生,总有一个缘故在里面。但是什么人去解释呢?又譬如星是什么,太阳是什么,月亮是什么,世界什么时候起始,为什么有这世界,为什么有人类这许多问题。现在社会人事繁复,生活太复杂,人类一天到晚,忙忙碌碌,没有工夫去研究这些问题;但我们的祖宗生活却很简单,除了打猎外,便没有什么事,于是就有摩西把这些问题作了一番有系统的解答,把生前是一种怎样情形,死后又是一种怎样情形,世界没有起始以前是怎样,世界将来的究竟又是怎样,统统都解释了出来。为什么会有日蚀、月蚀那种自然的现象呢?说是日或月给动物吞食了去。在《创世纪》里,说人类是上帝于一天之内造出来的,世界也是上帝造出来的,而且可吃的东西都有。经过这样一番解释之后,初民的求知欲就满足了。这是说到宗教和智育的关系。
从小学教科书里直到大学教科书里,有人讲给我们听,说人不可做怎样怎样不好的事,这是从消极说法;更从积极方面,说人应该做怎样怎样的人,这就是德育。譬如摩西的十诫也说了许多人“可以”怎样和“不可以”怎样的话,无论那一种的宗教总是讲规矩,讲爱人爱友,爱敌如友,讲怎样做人的模范,现在的德育也是讲人和人如何往来,人如何对待人,这是说到宗教和德育的关系。
宗教有跪拜和其他种种繁重的仪式,有的宗教的信徒每日还要静坐多少时间,有许多基督教徒每年要往耶路撒冷去朝拜,佛教徒要朝山,要到大寺院里去进香。我把这些情形研究的结果,原来都和体育与卫生有关。周朝很注重礼节,一部《周易》无非要人强壮身体,一部《礼记》规定了很繁重的礼节,也无非要人勇敢强有力,所谓平常有礼,有事当兵。这是说到宗教和体育的关系。
所以,在宗教里面智、德、体三育都齐备了。
凡是一切教堂和寺观,大都建筑在风景*好的地方。欧洲文艺复兴之后,在建筑方面产生了许多格式。中国的道观,其建筑的格式*初大都由印度输入,后来便渐渐地变成了中国式。伊斯兰教的建筑物,在世界美术上是很有名的。我们看了这些庄严灿烂的建筑物,就可以明了这些建筑物的意义,就是人在地上不够生活,要跳上天去,而这天堂就是要建立在地上的。再说到这些建筑物的内部也是很壮丽的,我们只要到教堂里面去观察,我们就可以看出里面的光线和那些神龛都显出神秘的样子;而且教堂里面一定有许多雕刻,这些雕刻都起源于基督教。现在有许多油画和图像,都取材自基督教;唐朝的图像也都是佛。此外,在音乐方面,宗教的音乐,例如宗教上的赞美歌和歌舞,其价值是永远存在的。现在会演说的人有许多是宗教家。宗教和文学也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两者都是感情的产物。凡此种种,其目的无非在引起人们的美感,这是宗教的一种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宗教注意教人,要人对于一切不满意的事能找到安慰,使一切辛苦和不舒服能统统去掉。但是用什么方法呢?宗教不能用很严正的话或很具体的话去劝慰人,它只能利用音乐和其他一切的美术,使人们被引到别一方面去,到另外一个世界上去,而把具体世界忘掉。这样,一切困苦便可以暂时去掉,这是宗教*大的作用。所以宗教必有抽象的上帝,或是先知,或是阿弥陀佛。这是说到宗教和美育的关系。
以前都是以宗教代教育,除了宗教外,没有另外的教育,就是到了欧洲的中古时代,也还是这样。教育完全在教堂里面,从前日本的教育都由和尚担任了去,也只有宗教上的人有那热心和余暇去从事于教育的事业。但现在可不同了,现在有许多的事,我们都知道。譬如一张桌子,有脚,其原料是木头,灯有光,等等。这些事情只有科学和工艺书能告诉我们,动物学和植物学也告诉了我们许多关于自然的现象。此外如地球如何发生,太阳是怎么样,星宿是怎么样,也有地质学和天文学可以告诉我们,而且解释得很详细,比宗教更详细。甚而至于人死后身体怎样的变化,灵魂怎样,也有幽灵学可以告诉我们。还有精神上的动作,下意识的状态,等等,则有心理学可以告诉我们。所以单是科学已尽够解释一切事物的现象,用不着去请教宗教。这样,宗教和智育便没有什么关系。现在宗教对于智育,不但没有什么帮助,而且反有障碍,譬如像现在的美国,思想总算很能自由,但在大学里还不许教进化论,到现在宗教还保守着上帝七天造人之说,而不信科学。这样说来,宗教不是反有害吗?
讲到德育,道德不过是一种行为。行为也要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的,先要考察地方的情形和环境,然后才可以定一种道德的标准,否则便不适用。例如在某地方把某种行为视为天经地义,但换一个地方便成为大逆不道。所以从历史上看来,道德有的时候很是野蛮。宗教上的道德标准,至少是千余年以前的圣贤所定,对于现在的社会,当然是已经不甚适用。譬如《圣经》上说有人打你的右颊,你把左颊也让他打,有人剥你的外衣,你把里衣也脱了给他。这几句话意思固然很好,但能否做得到,是否可以这样做,也还是一个问题。但相信宗教的人,却要绝对服从这些教义。还有宗教常把男女当作两样东西看待,这也是不对的。所以道德标准不能以宗教为依归。这样说来,现在宗教对于德育,也是不但没有益处,而且反有害处的。
至于体育,宗教注重跪拜和静坐,无非教人不要懒惰,也不要太勤劳。有许多人进杭州天竺烧香,并不一定是相信佛,不过是趁这机会看看山水罢了。现在各项运动,如赛跑、玩球、摇船,等等,都有科学的研究,务使身体上无论哪一部分都能平均发达。遇着山水好的地方,便到那个地方去旅行。此外,又有疗养院的设施,使人有可以静养的处所。人疲劳了应该休息,换找新鲜空气,这已成为老生常谈。所以就体育而言,也用不着宗教。
这样,在宗教的仪式中,就丢掉了智、德、体三育,剩下来的只有美育,成为宗教的唯一原素。各种宗教的建筑物,如庵观寺院,都造得很好,就是反对宗教的人也不会说教堂不是美术品。宗教上的各种美术品,直到现在,其价值还是未动,还是能够站得住,无论信仰宗教或反对宗教的人,对于宗教上的美育都不反对,所以关于美育一部分,宗教还能保留。但是因为有了美育,宗教可不可以代美育呢?我个人以为不可。因为宗教上的美育材料有限制,而美育无限制。美育应该绝对的自由,以调养人的感情。吴道子的画没有人说它坏,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所欣赏的美术。宗教常常不许人怎样怎样,一提起信仰,美育就有限制。美育要完全独立,才可以保有它的地位。在宗教专制之下,审美总不很自由。所以用宗教来代美育是不可的。还有,美育是整个的,一时代有一时代的美育。油画以前是没有的,现在才有。照相也是如此。唱戏也经过了许多时期。无论音乐、工艺美术品,都是时时进步的。但宗教却绝对的保守,譬如一部《圣经》,那一个人敢修改?这和进化刚刚相反。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则都有界限。佛教和道教互相争斗,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到现在还不能调和,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也极不相容,甚至基督教中间也有新教、旧教、天主教、耶稣教之分,界限大,利害也就很清楚。美育不要有界限,要能独立,要很自由,所以宗教可以去掉。宗教说好人死后不吃亏,但现在科学发达,人家都不相信。宗教又说,人死后有灵魂,做好人可以受福,否则要在地狱里受灾难,但究竟如何,还没有人拿出实在证据来。
总之,宗教可以没有,美术可以辅宗教之不足,并且只有长处而没有短处,这是我个人的见解。这问题很是重要。这个题目是陈先生定的,不是我自己定的,我到现在还在研究中,希望将来有具体的计划出来,我现在不过把已想到的大概情形向诸位说说。
(原载王维姻编《近代名人言论集》,中外学术研究社1932年版)
《美学原论》序
爱美是人类性能中固有的要求。一个民族,无论其文化的程度何若,从未有喜丑而厌美的。便是野蛮民族,亦有将红布挂在襟间以为装饰的,虽然他们的审美趣味很低,但即此一点,亦已足证明其有爱美之心了。我以为如其能够将这种爱美之心因势而利导之,小之可以怡性悦情,进德养身,大之可以治国平天下。何以见得呢?我们试反躬自省,当读画吟诗,搜奇探幽之际,在心头每每感到一种莫可名言的恬适。即此境界,平日那种是非利害的念头,人我差别的执着,都一概泯灭了,心中只有一片光明,一片天机。这样我们还不怡性悦情么?心旷则神逸,心广则体胖,我们还不能养身么?人我之别、利害之念既已泯灭,我们还不能进德么?人人如此,家家如此,还不能治国平天下么?我向年曾主张以美育代宗教,亦就因为美育有宗教之利、而无宗教之弊的缘故,至今我还是如此主张。在民元时,我曾提出《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以美育与军国民主义、实利主义、德育主义及世界观并列。我以为能照此做去,至少可以少闹许多乱子。
但是,审美观念是随着修养而进步的,修养愈深,审美程度愈高;而修养便不得不借助于美学的研究了。通常研究美学的,其对象不外乎“艺术”、“美感”与“美”三种。以艺术为研究对象的,大多着重在“何者为美”的问题;以美感为研究对象的,大多致力于“何以感美”的问题;以美为研究对象的,却就“美是什么”这问题来加以探讨。我以为“何者为美”、“何以感美”这种问题虽然重要,但不是根本问题;根本问题还在“美是什么”。单就艺术或美感方面来讨论,自亦很好;但根本问题的解决,我以为尤其重要。
同学金君公亮,于文学、心理学都研究有素,对于美学致力尤勤。近年本罗绥所著《美》一书而酌量增损,编为《美学原论》,对于美学上的根本问题,都予以相当的答案,可以作研究美学者的一助。书中每章作成提要,尤便初学。金君在国立艺术专校讲学有年,本书即当时讲稿的一部分。承金君以本书油印本见示,并嘱作序;我因就一时所想到的,拉杂写寄金君,以介绍于国人。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十月十五日 蔡元培
(原载金公亮著《美学原论》,正中书局1943年第3版)
蔡元培,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
章太炎,浙江余杭人。原名学乘,字枚叔(以纪念汉代辞赋家枚乘),后易名为炳麟。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 ……
存在之维-后形而上学时代的形上学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从形而上的层面沉思哲学问题的理论性学术著作。作者以中西哲学的思维历程为背景,以真实的存在为指向,从本体论、...
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当代世界学术名著哲学系列 本书特色 迈克尔·达米特的《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很值和一读:该书是重要的、大胆的、论战性的,并且非常深入。它的总...
图解经典93-图解人伦大统赋 本书特色 《图解中国古代人体五行学人伦大统赋(白话图解本)》:四库全书白话图解丛书学会面相 洞悉人心古代相学精要,历代用人者选拔人...
忏悔录-英汉双语 本书特色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一篇诗意浓厚的长篇祷文,自始至终以上帝为谈话对象,向上帝倾诉衷曲。作者在书中所著重的乃是分析自己灵性生活的每一...
哲学的故事 本书特色 本书是美国哲学家威尔·杜兰特的经典力作,自问世以来,经久畅销不衰。《哲学的故事》用讲故事的方法,介绍了有史以来的主要哲学家的...
新书--王财贵65文集:论语七讲 本书特色 本书为“王财贵65文集”中的一种。本书为2013年4月王财贵先生在北京中华书局所作系列讲座之...
群书治要全编 本书特色 1、《群书治要全编》对原典进行了生动的解译,并结合古今实际案例进一步阐述,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精髓。 n2、《群书治要全编》体例新颖,...
本书为“东方文化集成”系列中的一本,从汉译佛经文献、印度民间故事、巴利文佛本生故事出发,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传、野史笔记中
克尔凯郭尔.审美对象的建构 目录 **章 审美对象的说明文学创作与辩证法的概念文学的要求作为图解的文学创作“唯美主义”面具与方法歧义性古典主义的内容美学形式主义...
敌基督者 本书特色 《敌基督者》是尼采发疯前*后一部著作,通篇都是嬉笑怒骂,其修辞效果往往使读者忽略了作者的哲学意图。《敌基督者》既是关于基督教的历史与本质的探...
精神科学引论:第一卷 本书特色 《精神科学引论(**卷)》是狄尔泰系统论述其所创立的“精神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的代表作品。19世纪末,欧洲学术界展开了一场对自然科...
毛泽东品庄子-毛泽东品先秦诸子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部研究和介绍毛泽东解读《庄子》的情况和经验的学术专著,也是一部有着填补学术空白意义的学术新著。本书作者在较为充...
《黄帝内经》被誉为中国人养心、养性、养生的“圣经”,不仅是现代中医学的不二源头,更是一部蕴含中国生命哲学之宗的思想著作。
章学诚的知识论:以考证学批判为中心 内容简介 本书以章学诚的经学思想为中心,详细探讨了他的思想与浙东学派、朱陆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六经皆史”说的渊源,并以章学诚对...
上帝之城(上、下) 本书特色 奥古斯丁生活在罗马帝国走向衰落的年代,是当时*伟大的神学家。他的著作在整个中世纪对基督教学说和观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事实上他的影响...
时间理解论 内容简介 本书追求一种大众的生活哲学,在某些方面尝试对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进行生活哲学的改造,使之成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一部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是面对生活...
禅宗对邵雍重新定义太极思想的影响 本书特色 明清编著的这本《禅宗对邵雍重新定义太极思想的影响》将邵雍主要哲学著作《皇极经世书》中的心性学及其赖以产生的禅学思想作...
儒学警悟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中国书店出版社出版★ 明抄本《儒学警悟》发现之前,学界以南宋左圭的《百川学海》为丛书之祖。后经缪荃孙考证,《儒学警悟》早于《...
仿佛居士说《坛经》 内容简介 在释说的过程中随机应解、乘兴提问,作者亦即随机答疑,搬开绊碍,点醒关要,直揭本来。读者就能更多领略一些会心参悟,与多一点触机思辨的...
易经全本详解 本书特色 王道正注译的《易经全本详解》内容包括原文、注释、今译、综论、延伸阅读,六十四卦卦名一律单列详解,经、传之疑难字一律夹注拼音,卦辞、爻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