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正如“亚洲”一样,是一种来自外部建构的概念,中国古代与“东亚”概念很为接近的一个词是“海东”。大唐作为一个巨型政治体,其与周边世界内容丰富的文化交流和多元复杂的政治关系构成了半部优选史。处于极东位置的东亚诸国,背靠地球上面积很大的海洋,其主要甚至专享的面向就是唐朝,这就构成了唐朝与东亚的关系。
本书主要讨论了唐代东亚贸易关系、汉字文化圈、唐代辽东地区统辖制度、中古东亚史学术史新问题等,观点鲜明、逻辑严谨、层次清晰、论述规范。作者致力于从学术史的视角探讨唐代东亚关系,对于推动古代朝鲜半岛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韩关系和朝鲜史、东亚交通史等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学术价值。
国王、刺客与进士:渤海国与唐朝恩仇记
1、女皇派来的追兵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六月,在帝国边陲的营州(今辽宁朝阳),契丹部落举兵反唐,杀死营州都督,并迅速攻占不少城池,北方边地形势严峻,进而幽冀地区受到威胁。朝廷开始组织、调动军事力量进行反击。
营州是大唐帝国东北方的重镇,这里除契丹部落民外,还有另外一些内附唐朝的部族。其中比较重要的是“靺鞨之众”与“高丽余种”(高句丽遗民)。契丹叛唐自立,靺鞨人与高句丽遗民这两股力量各自在其首领的领导下,趁乱向东奔逃,脱离了唐朝的管控。靺鞨人首领是乞四比羽,高句丽遗民首领是大祚荣的父亲乞乞仲象。
乞乞仲象与乞四比羽的目标无疑也是脱唐自立,因此他们率部渡过辽河,向东到达太白山东北,凭借奥娄河天险,树壁自固。在契丹叛军势力正嚣时期,唐廷对靺鞨人只能采取安抚政策,于是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一并赦免其罪。但是乞四比羽不受命,皇帝武曌在平定了契丹之后,下诏让大将军李楷固、中郎将索仇率军击杀之。
唐军先破斩乞四比羽,乞乞仲象亦亡故,大祚荣遂将高句丽和靺鞨之众合并,继续遁逃。李楷固大军穷追不舍,度过天门岭,大祚荣于是与唐军展开决战,唐军大败,将军李楷固脱身而还。当时东北的形势是契丹、奚等全都降附突厥,道路阻绝,唐廷无法再讨伐大祚荣。“天高皇帝远”的大祚荣,进入牡丹江流域,筑城自卫,逐渐吸纳辽东地区的其他靺鞨部族以及高句丽遗民,*终建立了国家。可能是因袭了其父乞乞仲象受封唐朝的爵号“震国公”,因此大祚荣的政权*初称为“震(振)国”,抑或“靺鞨国”。
成功建国的大祚荣,再未遭遇女皇派来的追兵,反而接获了新皇帝的善意。
唐中宗即位后,遣侍御史张行岌前往靺鞨国招慰。这是帝国东北方政策的良性转变,扭转了武曌时期四处树敌、蔑视北族的不智行为。大祚荣也迅速做出回应,派遣自己的儿子大门艺入侍,这相当于一种留在唐都的“人质”,表示臣属于唐朝。唐朝本欲遣使去册封大祚荣,却因契丹与突厥连岁寇边,交通中断,使节难以抵达。
直到睿宗先天二年(713),大唐终于遣郎将崔忻渡海,绕开陆路威胁,前往大祚荣的都城旧国(今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境内),册拜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仍以其所统为忽汗州。自此以后,大祚荣所建立的国家开始向大唐遣使朝贡,并改称为“渤海国”。
2、皇城刺杀令
渤海国从一开始就极为重视与唐朝的关系。然而,第二代王大武艺时期,渤海国对唐关系出现了严重问题。
大祚荣死后,其嫡子大武艺继承大统,唐朝皇帝也继续予以册封。但他表现出明显的自尊意识:其一,打破藩臣谥号规定,未经唐朝安排,谥大祚荣为“高王”。其二,有违唐朝正朔,自设“仁安”年号。其三,在开疆拓土的同时,打算出兵教训亲近唐朝而疏远渤海国的黑水靺鞨。特别是备战黑水靺鞨,引发了一系列矛盾。
当初被父王派至长安入侍的王子大门艺,此时已回到渤海国,大武艺想要差遣这位弟弟统领大军前去攻打黑水靺鞨。大门艺颇知深浅,极力劝阻国王取消这次军事行动。他说,黑水与唐朝通使而我攻击它,是背唐。唐是大国,兵力是我万倍,与之结怨,我将自取灭亡。他还提到了几十年前高句丽全盛时,有兵士三十万,抗唐为敌,尚且都失败了;而今渤海兵力不过是高句丽的三分之一,岂可与唐朝为敌?国王没有听从这一意见。大门艺无奈,只得领兵出征,行军到黑水靺鞨边境时,他又一次写信劝谏王兄罢兵。
这次劝谏引得大武艺勃然大怒,国王派遣另一位将军取代了弟弟,并且下令召大门艺回京,意欲杀之。大门艺惧怕,但他当然不会引颈就戮,遂抄近路逃到了唐朝,玄宗皇帝于是册拜他为左骁卫将军。国王大武艺对弟弟这一“叛国”的行径,很难容忍。他首先通过外交途径,请求唐朝诛杀大门艺。
唐朝的反应颇有戏剧色彩,皇帝没有威压“渤海郡王”大武艺,反倒偷偷将大门艺安排到唐朝境内与渤海国距离遥远、方向相反的安西(今新疆库车),并派两名鸿胪寺官员前去通告渤海国说,大门艺不可杀,皇帝已将他流放到“恶地”岭南了。大武艺无疑有自己的情报来源,他了解到实情之后,强硬地表态,甚至斥责唐朝,“陛下不当以妄示天下”,执意杀大门艺而后快。对于大唐而言,渤海国王不过是一个僻远小国的君主,对皇帝如此不逊,绝对是不可能容忍之事。但或许是唐朝皇帝扯谎心虚,玄宗仅以泄露机密罪名,将鸿胪寺那两位官员贬谪,同时,还真的将大门艺转送岭南以安抚渤海国王。唐玄宗似乎既没有表现出大国应有的道义和公正,也没有坚定地维护“亲唐流亡者”的利益,在与渤海国的交锋中未占上风,从史书记载来看有示弱之嫌。
果然,六年之后(732),渤海国大武艺得寸进尺,从水陆两路大举发兵进犯唐朝边郡。
水路是由渤海国大将军张文休率“海贼”自辽东渡黄海进攻登州,袭杀了登州刺史韦俊,这还是唐朝州郡历史上**次遭到东方部族的入侵。陆路则由国王直接领兵攻至马都山(今河北青龙、宽甸之间的都山),大肆屠城。两路进犯都已深入唐境。特别是陆路进攻,实际上是渤海与突厥、契丹、奚等联合对唐朝作战。
唐朝立即反应,同时派遣左骁卫将军大门艺到幽州,太仆员外卿金思兰返回新罗,分别征兵抗击渤海。金思兰本是新罗王族,这次他带回皇帝加授新罗王为“开府仪同三司、宁海军使”的册封,以及要求新罗王发兵进攻渤海国南境的诏命。“宁海军使”中的“宁海”或许带有“平定渤海”或“平定海东”之意。然而,十万新罗大军因山路险阻,加上雪深丈余,士卒死者过半,无功而返。
渤海国王怨恨弟弟,于是秘密遣使到他所在的唐朝东都洛阳,买通了刺客,刺客在天津桥南暗杀大门艺,而天津桥就在皇城正门不远,是全城*热闹的交通要道。大门艺与刺客奋力格斗,幸免于难。唐朝廷闻讯震怒,诏令河南府全力搜捕渤海密使相关人等,尽杀之。
同一时期,唐军在东北取得了对突厥以及契丹和奚的军事胜利。室韦、黑水靺鞨等也相继向唐朝入贡,表示臣服。渤海国王大武艺因形势变化,不得不向唐朝皇帝上表请罪。大唐也接受了渤海的悔过。唐朝宰相张九龄的文集中保存了这位大文豪代皇帝所拟的给渤海王之敕书,其中说道:
敕渤海郡王、忽汗州大都督大武艺:……卿往年背德,已为祸阶,近能悔过,不失臣节。……奚及契丹,今既内属,而突厥私恨,欲仇此蕃。卿但不从,何妨有使,拟行执缚,义所不然,此是人情。
便是渤海断绝突厥关系,倒向唐朝一方的明证。
冯立君,历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暨东亚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访问学者;兼任中国朝鲜史研究会理事、《中国与域外》集刊主编等职。
2009-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第七辑 本书特色 《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年第7辑)》由中华书局出版。2009-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第七辑 目录 满族赋乾隆...
吕思勉史学名著:白话本国史(精装) 本书特色 吕思勉著的《白话本国史(精)/吕思勉史学名著》分上下两册,共百万余字,洋洋大观,以朴实流畅的笔调,对这时期的政治、...
《历史的温度3》内容简介:坚守气节、自诩为“海上苏武”的叶名琛,为何最终还是背了“千古骂名”?严复的人生,因何最终拐了个弯?
遍地天子-大唐的裂变 本书特色 朱温篡唐自立又大伐诸侯,使河东成为不满朱温的各种势力投奔的中心,再加上朱温的继任者昏聩无能,后梁集团内部也人心涣散,而李克用及后...
《中国文化概论(精编本)》内容简介:本书系统而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中国文化的起源、发展、变革与转型,分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及
主权是现代政治学、法理学、国际法特别是国际公法的一个核心概念,说起主权不能不提博丹、不能不引用博丹《主权论》的宏文。博丹
《捡史》内容简介:心有波涛面含春色,此为江湖。——郭德纲 “说起来谁都不信,我其实是一个好静不好动的人。”郭德纲在“郭论”系
德意志:一段找寻自我的国家历史 内容简介 通过简洁而令人信服的叙事,施蒂默尔深入探究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因素,讲述了德意志从一个新国家急速崛起成为欧洲大陆超级大国...
抢尽风头的希腊人-818历史真相 本书特色 希腊女人结婚前要先跑到森林里脱光衣服,劲歌热舞,把身体里面的“野性”消化掉?一个游手好闲的人会被判处死刑?欠希腊银行...
《北京简史(彩图版)》内容简介:本书可读之处在简而精,简而明,简而清,简而通。按专题“纵切”分十一章阐述。从蓟、燕始,止于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是人类历史上*为强大的群众动员力量,但对其历史发展、具体内涵的差异认知已经变得相当模糊,人们往往不加分别
《中国佛教文化》内容简介:全书共分“佛陀与佛教”、“中国佛教”、“佛教与中国文化”3个大专题,30个小专题,全面简要地叙述了佛
《车轮上的历史》内容简介:这是一次穿越了5500年人类历史、令人眼界大开的公路之旅。交通如何不可避免地塑造了人类文明?汤姆·斯
百年重大考古发现秘闻录 内容简介 [书摘:]继王懿荣首开收藏甲骨之风后,有些金石学家也陆续加入到搜购、收藏的行列中。其中有一位有心人,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就...
1927年的美国已是一个实力雄厚的大国,正步入世界舞台的中心,将开创被后人称为“美国世纪”的新时代。但是,国家的成长也伴随着
《弱宋》内容简介:宋王朝两度亡于北方少数民族入侵,“弱宋”几成历史定论。但两宋长达三百一十九年,以文治立国,在国家治理、制
中国近300年的历史,18世纪相对来说不太受重视,学者们更关注的是19世纪的变革和20世纪的革命。另外学者们对18世纪中国社会的总体
《西方的兴起》内容简介:《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是全球通史的奠基性杰作,以全球视野讲述了整个人类的历史,让你一本书了解
张治中回忆录-图文最新版 本书特色 这是张治中先生生前留下的一份自述。这份自述,记下了他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种种活动,反映了他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的生平。由于他长...
1930年代西南与中央之间的争斗,既是中国政治传统上的中央与地方之争,也是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的结果。自1931年“汤山事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