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性格

中国文化的性格

作者:梁晓声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出版年:2018-08-01

评分:5分

ISBN:9787514372106

所属分类:民俗文化

书刊介绍

中国文化的性格 内容简介

本书是梁晓声先生解读中国文化的一部新作,是一部梳理传统文化的读书笔记与思考心得。包括了对中国历史、文学、文艺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既有以时间为线索的宏观历史考察,也有对文艺作品的微观解剖,力图从中整理一条出关于中国文化、中国人精神气质总结性的内容线索。作者站在当下社会现实的立场,对照世界文化特色底蕴,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再思考,角度新颖、行文辛辣、富于思辨性。

中国文化的性格 本书特色

1、梁晓声2018年重磅新作,是对于中国文化多年的读书思考集大成之作!2、继《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后,从文化视角切入,全新深度解剖中国人文化心理基因及演变。3、站在当今社会现实的立场,对照世界文化底蕴,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再思考,角度新颖、行文辛辣、富于思辨性。

中国文化的性格 目录

**章 中国历史的文化特质
?文化的好与坏
?一句“民为贵”抵过半部《道德经》
?自古帝王不读书
?说说大清
?双面民国
?国家的文艺气质
第二章 文以载道
?中国之蒙学现象
?中国的诗与歌
?正史与野史
?胡适与鲁迅
?贵族精神与“士大夫精神”
?秦文与汉赋
?嵇康之死
?《诗经》的文艺品质
第三章 文学即人学
?我的使命
?我与文学
?读的烙印
?人和书的亲情
?关论林黛玉的不“醋”
?唐诗宋词的背面
?百年文化的表情
?评论的尺度
第四章 文明意味着什么
?文明的尺度
?人性似水
?报复的尺度
?中国人文文化的现状
?拒做儒家思想的优秀生
?平凡的地位
?崇尚“曲晦”乃全社会的变态
?论大学精神
?论“苦行文化”之流弊

中国文化的性格 节选

封建之国体,好比人有寿限。初定如少年;中兴如青壮年,大抵生气勃勃,仿佛前途无量;而没有谁的青壮年期是无限长的。中兴一过,似夕阳西下,晚衰开始了—— 也没有谁能长生不老。此自然规律,不以人之意志为转移。不可抗拒。胡适一心想要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融合,引导中国从西方现代文化中取长补短,却在很长的时期里被故意误解,仿佛民国以来中国文化方面的所有“坏事”都是胡适挑头干的,仿佛他是“帝国主义”的“文化间谍”—— 这被颠倒的历史,若不恢复原貌,一切中国人今日又有何颜面谈什么文化呢?嵇康、陶渊明们的人生,从来不曾真的是古代文人的理想。恰恰相反,山涛与王戎的人生,才真的是古代文人们的夙愿。凡那作诗赋词撰文颂扬嵇康的文人,大抵是想入仕而久拂其愿的文人。一有机会,十之八九都想走山涛与王戎的路—— 这与文人们的普遍道德关系不大,实乃社会形态所决定。若古代文人可像近代的文人一样,当不成官还可当教授、作家、编辑家、出版家,所谓“竹林七贤”当时也就不存在了。即或存在,也不构成一个历史话题了—— 那还有什么值得论道的呢?嵇康的死,只有一点仍具有现实社会启示性—— 一个好社会,应如尊重人的隐私一样,尊重人的立场选择。进言之,在中国,文化知识分子对嵇康们的同情文章少了些,肯定意味着政治开明了些;对李白的热捧文章少了些,意味着政治又开明了些;对杜甫的崇敬文章少了些,则不但意味着政治开明,而且意味着社会祥和了;而文化知识分子都带头学陶潜了,则不但意味着社会祥和了,还证明乡村生活比城市生活更美好了—— 斯时,中国梦大致成真也。帝王统治不可能完全不依靠思想力。儒家思想乃是帝王们唯一明智选择的思想力,所以他们经常对儒家思想表现出半真半假的礼遇和倚重。这就形成一种王权对社会思想的暗示—— 于是后来的中国知识分子,或曰中国文人,越来越丧失了思想能动力,代代袭承地争当儒家思想的优秀生,做不做帝王老师都不重要了,能否进入“服官政”的序列变得唯一重要了。当前,“儒家文化”似乎渐热,对此我是心存忧虑的。当社会还无法满足普通的平凡的人们的基本拥有愿望时,文化的*清醒的那一部分思想,应时时刻刻提醒着社会来关注此点,而不是反过来用所谓不平凡的人们的种种生活方式刺激前者。尤其是,当普遍的平凡的人们的人生能动性,在社会转型期受到惯力的严重甩掷,失去重心而处于茫然状态时,文化的*清醒的那一部分思想,不可错误地认为他们已经不再是地位处于社会**位置的人们了。古今中外,所谓文化,确乎的,从来都打上阶层的烙印。而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乃是—— 阶层文化的烙印越来越式微,文化品质的一致性越来越成为大方向。进言之,即—— 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们,经济基础不同的人们,在文化方面却越来越难以分出趣味之高低;所谓“上等人士”未必同时便是文化优上者,所谓“下里巴人”未必不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者。而大多数人,只要愿意,不但是文化受众,还完全可以是好文化之提供者、传播者。清朝的完结,不但是古老的封建国体之崩溃,也是封建文化之文化中心地位的动摇和丧失过程。封建国体与封建文化,如蛤蜊的双壳,是缺一不可的“配套”。比作蛤蜊而非蚌,是因为壳内绝对不会产生珍珠。中国之学界有种长久的通病,便是对所谓经典的一味赞美。尤其是成了靠宣讲经典吃饭的人以后,更是习惯于论瑕为美。仿佛不如此,所捧的饭碗就低等了似的。在此点上,不要说不及西人治学的客观了,就是连致力于传授的古人也不及的。后者们对所谓经典也还是具有批判精神的,且能在批判中贡献新思想。而当代的靠宣讲经典吃饭的人,大抵本无独立见解,所以不敢批判,也就只有一味赞美。明之所以统治了二百七十七年,很主要的原因是沾了人口红利的光。明初的六千余万人口,至后期已逾两亿了。如此之多的人口,对经济基础起到不言而喻的支撑。而经济基础“造血”功能的殚精竭虑,使上层建筑的大厦得以较长期摇而不倒。如大船,哪漏补哪,延缓倾覆。

中国文化的性格 作者简介

梁晓声,当代著名作家、教授、全国政协委员。创作过大量极具影响的小说、散文、随笔及影视作品。主要作品有《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知青》《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中国人的日常》等。他的文字兼具作家、学者、思想者等多个维度,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