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梁晓声先生解读中国文化的一部新作,是一部梳理传统文化的读书笔记与思考心得。包括了对中国历史、文学、文艺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既有以时间为线索的宏观历史考察,也有对文艺作品的微观解剖,力图从中整理一条出关于中国文化、中国人精神气质总结性的内容线索。作者站在当下社会现实的立场,对照世界文化特色底蕴,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再思考,角度新颖、行文辛辣、富于思辨性。
1、梁晓声2018年重磅新作,是对于中国文化多年的读书思考集大成之作!2、继《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后,从文化视角切入,全新深度解剖中国人文化心理基因及演变。3、站在当今社会现实的立场,对照世界文化底蕴,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再思考,角度新颖、行文辛辣、富于思辨性。
**章 中国历史的文化特质
?文化的好与坏
?一句“民为贵”抵过半部《道德经》
?自古帝王不读书
?说说大清
?双面民国
?国家的文艺气质
第二章 文以载道
?中国之蒙学现象
?中国的诗与歌
?正史与野史
?胡适与鲁迅
?贵族精神与“士大夫精神”
?秦文与汉赋
?嵇康之死
?《诗经》的文艺品质
第三章 文学即人学
?我的使命
?我与文学
?读的烙印
?人和书的亲情
?关论林黛玉的不“醋”
?唐诗宋词的背面
?百年文化的表情
?评论的尺度
第四章 文明意味着什么
?文明的尺度
?人性似水
?报复的尺度
?中国人文文化的现状
?拒做儒家思想的优秀生
?平凡的地位
?崇尚“曲晦”乃全社会的变态
?论大学精神
?论“苦行文化”之流弊
封建之国体,好比人有寿限。初定如少年;中兴如青壮年,大抵生气勃勃,仿佛前途无量;而没有谁的青壮年期是无限长的。中兴一过,似夕阳西下,晚衰开始了—— 也没有谁能长生不老。此自然规律,不以人之意志为转移。不可抗拒。胡适一心想要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融合,引导中国从西方现代文化中取长补短,却在很长的时期里被故意误解,仿佛民国以来中国文化方面的所有“坏事”都是胡适挑头干的,仿佛他是“帝国主义”的“文化间谍”—— 这被颠倒的历史,若不恢复原貌,一切中国人今日又有何颜面谈什么文化呢?嵇康、陶渊明们的人生,从来不曾真的是古代文人的理想。恰恰相反,山涛与王戎的人生,才真的是古代文人们的夙愿。凡那作诗赋词撰文颂扬嵇康的文人,大抵是想入仕而久拂其愿的文人。一有机会,十之八九都想走山涛与王戎的路—— 这与文人们的普遍道德关系不大,实乃社会形态所决定。若古代文人可像近代的文人一样,当不成官还可当教授、作家、编辑家、出版家,所谓“竹林七贤”当时也就不存在了。即或存在,也不构成一个历史话题了—— 那还有什么值得论道的呢?嵇康的死,只有一点仍具有现实社会启示性—— 一个好社会,应如尊重人的隐私一样,尊重人的立场选择。进言之,在中国,文化知识分子对嵇康们的同情文章少了些,肯定意味着政治开明了些;对李白的热捧文章少了些,意味着政治又开明了些;对杜甫的崇敬文章少了些,则不但意味着政治开明,而且意味着社会祥和了;而文化知识分子都带头学陶潜了,则不但意味着社会祥和了,还证明乡村生活比城市生活更美好了—— 斯时,中国梦大致成真也。帝王统治不可能完全不依靠思想力。儒家思想乃是帝王们唯一明智选择的思想力,所以他们经常对儒家思想表现出半真半假的礼遇和倚重。这就形成一种王权对社会思想的暗示—— 于是后来的中国知识分子,或曰中国文人,越来越丧失了思想能动力,代代袭承地争当儒家思想的优秀生,做不做帝王老师都不重要了,能否进入“服官政”的序列变得唯一重要了。当前,“儒家文化”似乎渐热,对此我是心存忧虑的。当社会还无法满足普通的平凡的人们的基本拥有愿望时,文化的*清醒的那一部分思想,应时时刻刻提醒着社会来关注此点,而不是反过来用所谓不平凡的人们的种种生活方式刺激前者。尤其是,当普遍的平凡的人们的人生能动性,在社会转型期受到惯力的严重甩掷,失去重心而处于茫然状态时,文化的*清醒的那一部分思想,不可错误地认为他们已经不再是地位处于社会**位置的人们了。古今中外,所谓文化,确乎的,从来都打上阶层的烙印。而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乃是—— 阶层文化的烙印越来越式微,文化品质的一致性越来越成为大方向。进言之,即—— 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们,经济基础不同的人们,在文化方面却越来越难以分出趣味之高低;所谓“上等人士”未必同时便是文化优上者,所谓“下里巴人”未必不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者。而大多数人,只要愿意,不但是文化受众,还完全可以是好文化之提供者、传播者。清朝的完结,不但是古老的封建国体之崩溃,也是封建文化之文化中心地位的动摇和丧失过程。封建国体与封建文化,如蛤蜊的双壳,是缺一不可的“配套”。比作蛤蜊而非蚌,是因为壳内绝对不会产生珍珠。中国之学界有种长久的通病,便是对所谓经典的一味赞美。尤其是成了靠宣讲经典吃饭的人以后,更是习惯于论瑕为美。仿佛不如此,所捧的饭碗就低等了似的。在此点上,不要说不及西人治学的客观了,就是连致力于传授的古人也不及的。后者们对所谓经典也还是具有批判精神的,且能在批判中贡献新思想。而当代的靠宣讲经典吃饭的人,大抵本无独立见解,所以不敢批判,也就只有一味赞美。明之所以统治了二百七十七年,很主要的原因是沾了人口红利的光。明初的六千余万人口,至后期已逾两亿了。如此之多的人口,对经济基础起到不言而喻的支撑。而经济基础“造血”功能的殚精竭虑,使上层建筑的大厦得以较长期摇而不倒。如大船,哪漏补哪,延缓倾覆。
梁晓声,当代著名作家、教授、全国政协委员。创作过大量极具影响的小说、散文、随笔及影视作品。主要作品有《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知青》《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中国人的日常》等。他的文字兼具作家、学者、思想者等多个维度,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北京老规矩 本书特色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老北京人的礼儿多是出了名的,尤其是满族在旗人家,特别有讲究。只要是这北京城圈子里的人就一定得讲规矩, 这规矩就是北...
沿途漫步的镜子 本书特色 司汤达说:“小说是一面沿途漫步的镜子。”“镜子”自然是既照到人,也照到己,并且主要还是照自己。本书就是这样一面起中介作用的镜子。作者在...
茶道.茶经-家庭书架升级版 本书特色 家庭书架编委会编撰的这本《茶道茶经(升级版)》希望通过介绍茶文化,使广大读者能够对“茶”有一个更加系统和全面的认识,进而对...
永恒的标志 本书特色 埃里希·冯·丹尼肯当今世界超级畅销书作家,有32部作品问世,被翻译成35种语言,累计在全球售63000000册,作品常年位列美国、德国、英...
中国民族发饰 本书特色 ★ 由上海戏剧学院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历时四载完成★ 三百多幅精美的彩画及照片★ 荣获第二届中国图书奖★ 研究民族发饰,感受艺术魅力和民族...
中国红·古代佩饰(馆配图书彩色版) 本书特色 中国古代的佩饰品种繁多、造型各异、工艺精湛,一些饰品虽然历经千年岁月,仍风采依旧,体现了与中国传统工艺一脉相承的精...
大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 内容简介 本书系“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大学语文》的教学参考书。全书单元划分与原教材相同,补充以下内容:作家小传补、注释补、集评补、汇评补...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 内容简介 这部专著将我国特定历史夏、商、周三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进程同国家建立紧密联系起来,并围绕王权为核心全面展开论述。书中对我国古...
美国社会文化知识的经典读本系统分析美国传统基本价值观兼并文化认知与英语能力培养♦ 编辑推荐☆ 从价值观入手,呈现美国文化随着美国文化多样性的不断增加,围绕多元文...
典藏世界(全六卷)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吉林出版集团出版★ 全书展现了世界*具代表性的美景奇观、度假天堂、风情小镇、魅力城市、世外桃源以及文明奇迹★ 讲述...
老照片(第二十九辑) 本书特色 《老照片》一向着意于历史细节的呈现。这与照片本身的特点不无关系,因为任何一幅照片都是由诸多细节组合而成的,即便是一张寻常的家庭合...
古代文苑 本书特色 “文苑”一词,在我国有着十分悠远的历史。大约在两千年前,古人已经把文人学士集聚之地称为文苑。用今天的话来说,便是文坛或文化界的意思。因此,文...
甲骨文字典 内容简介 《甲骨文字典》是一部简明的甲骨文专用工具书。2009年作为重点图书列入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计划。为了把这部字典编好,出版社专门成立了项目...
作者簡介吉田一彥名古屋市立大學大學院教授新川登龜男早稻田大學文學學術院教授曾根正人就實大學大學院教授杉本一樹宮內廳正倉院事務所所長大久保良峻早稻田大學文學學術院...
《周易》智慧与颐和园文化景观 本书特色 挖掘物化在传统科技中的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科技体系; 以全新角度和新的高度,为当代科技创新提供一系列新的思维; 大专家...
中国精神·中国人 本书特色 全国中小学图书馆推荐书目!大师季羡林振奋民族精神力作季老之子季承授权·纪念版震撼预言“21世纪,东方文化必将全面复兴”探求何为中国精...
汪曾祺(1920-1997),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jQuery Mobile移动应用开发实战(第3版)》内容简介:jQuery Mobile是目前非常流行的跨平台移动开发框架,本书以实例驱动讲解的方
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是舉世公認當今世代最高成就的佛教學者與禪修大師之一。他將龍樹菩薩廣博且複雜的分析論理《中觀根本慧論》,以簡潔、精要、平易近人且實用的風格重新呈...
公文写作入门 本书特色 本书公文写作进阶系列。紧贴公文写作实际,紧扣公文写作新要求,一问一答,注重实用,由浅入深,逐步指导。具有三大特点:*新:充分吸收了公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