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北京的醇王府,我的祖父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在我三岁那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病笃,慈禧突然决定立我为嗣皇帝。在我入宫后的两天内,光绪与慈禧相继去世,我便登极为皇帝──清朝的第十代,也是zui末一代的皇帝。登基不到三年,辛亥革命爆发,我退了位。──溥仪
爱新觉罗·溥仪是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以来的zui后一位君主,是清朝的亡国之君,1912年2月,他跌下统治地位的时候年仅六岁。《我的前半生》(全本)是溥仪的自传,溥仪从自己的家族背景写起,回顾了他在入宫做了皇帝、遭遇辛亥革命、满清皇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北洋军阀混战、出宫、客寓天津,做伪满洲国皇帝、逃亡、直至解放后接受改造,成为普通公民的全部经历。
★各大高校开学指定大学生不可不读的一百本书之一。
★近代史上绝不可跨越的人物,weiyi为自己做传的中国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获九项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末代皇帝》原著,我的前半生(全本) 首次精装修订版本。
★想要了解一个人的一生,zuihao就是去阅读他的传记,如果想要了解溥仪,那么此书是zuihao不过的版本。
1、溥仪的一生世事沧桑,看尽荣辱浮沉。
★他,是weiyi为自己作传的中国皇帝。
★他,是weiyi在亡国后还能居住深宫的皇帝。
★溥仪的人生,因登上帝位而与众不同——从帝王降为平民,从绚烂归于平淡,他的一生世事沧桑,看尽荣辱浮沉。
2、提到《我的前半生》,今天的读者很容易怀疑内容的真实性。
★至于“形势所迫之下的自我揭发会不会避重就轻”,对于溥仪来说恐怕有心无力。要知道溥仪这样的人从没有“独自”生活过,他几乎可以说是一个没有私生活的人。而当他成为战犯之后,一切他很想隐瞒的事情,都有家人和故旧争先恐后地揭发检举。在这样的严峻气氛里,早一点坦白从宽总比被别人揭发出来要好,所以《我的前半生》在这方面的可靠性反而胜过很多在“自由”状态下撰写出来的回忆录。
★这部书zui独特的价值,同时应该也是它的初衷,就是让我们看到一个封建帝王如何被改造成一名社会主义新人。当获释之后溥仪终于拥有了共和国公民的身份,获得了一张选民证的时候,他说这是他一生中zui珍贵的东西。——熊逸
3、精装双护封,设计典雅精美。内文采用高品质进口纯质,手感顺滑,高级护眼。
★《我的前半生(全本)》是《我的前半生》的前身。它有许多《我的前半生》未收录的内容且文学性较强的文字。我的前半生(全本(在《我的前半生》的成书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独特版本价值。 ★我的前半生(全本)畅销多年,但暂没有精装版本。此版本全新精装修订,内文图文分开重新排序,更美观,更方便阅读,且具有一定的收藏意义。
我的家世(1859—1908)
一、醇贤亲王的一生
光绪三十二年,即公元一九〇六年的旧历正月十四,我出生于清朝的醇亲王府。我的祖父奕,是道光皇帝旻宁的第七子,清朝的**代醇亲王,死后谥法“贤”,所以,后来称做醇贤亲王。我的父亲载沣,是祖父的第五子。因为**和第三、四子早殇,第二子载湉被姨母慈禧太后接进宫里,当了皇帝(年号光绪)。所以,祖父死后,由父亲袭了王爵,他是第二代也是末一代的醇亲王。我是第二代醇王的长子,三岁那年的旧历十月二十日,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病笃,慈禧突然决定立我为嗣皇帝,承继光绪,兼祧同治(载淳,是慈禧亲生子,载湉的姨兄弟)。我入宫后的两天内,光绪与慈禧相继去世。十二月初二,我登极为皇帝——清朝的第十代,也是*末一代的皇帝,年号宣统。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我退了位。
我的记忆是从退位时才开始的。但是,叙述我的前半生,如果先从我的祖父和我的老家醇王府说起,事情就更清楚些。
醇王府,在北京曾占据过三处地方。咸丰十年,十九岁的醇郡王奕奉旨与懿贵妃叶赫那拉氏的妹妹成婚,依例先行分府出宫,他受赐的府邸坐落在宣武门内的太平湖东岸,即现在中央音乐学院所在的地方。这是**座醇王府。后来,载湉做了皇帝,根据雍正朝的成例,“皇帝发祥地”又称为“潜龙邸”的地方须升为宫殿,或者空闲起来,或者仿雍王府(雍正皇帝即位前住的)改为雍和宫的办法,改成庙宇,供养菩萨。为了腾出这座“潜龙邸”,慈禧太后把什刹后海的一座贝子府赏给了醇王,拨出了十六万两银子重加修缮。这是第二座醇王府,也就是被一些人惯称为“北府”的那个地方。我做了皇帝之后,我父亲做了监国摄政王,这比以前更加了一层搬家的理由。由此,隆裕太后(光绪的皇后,慈禧太后和我祖母的侄女)决定给我父亲建造一座全新的王府,这第三座府邸地址选定在西苑三海(即南海)的集灵囿紫光阁一带。正在大兴土木之际,武昌起义引起了风暴,于是醇王府的三修府邸、两度“潜龙”、一朝摄政的家世,也就和清朝历史一起告终。
在清朝*后的*黑暗的年代里,慈禧太后给醇王府造成了荣华富贵,醇王一家给慈禧太后做了半世纪的忠仆。我的祖父更为她效忠了一生。
我祖父的亲生母是道光皇帝的庄顺皇贵妃乌雅氏,生于道光二十二年,死于光绪十六年。翻开皇室家谱“玉牒”来看,醇贤亲王奕在他哥哥咸丰帝在位的十一年间,除了他十岁时咸丰登极被封为醇郡王之外,就没有得到什么可说的“恩典”,可是在咸丰帝死后那半年间,也就是慈禧太后的尊号刚出现的那几个月间,他忽然接二连三地得到了这一大堆头衔:正黄旗汉军都统、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后扈大臣、管理善扑事务、署理奉宸苑事务、管理正黄旗新旧营房事务、管理火枪营事务、管理神机营事务……这一年,他只有二十一岁。一个二十一岁的青年,能出这样大的风头,当然,这是由于摊上了一个好亲戚,妻子的姐姐当上了皇太后。但是事情也并不如此简单。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一个故事。有一天,王府里演戏,演到“铡美案”*后一场,陈士美被包龙图的铡刀压得鲜血淋漓的时候,年幼的六叔载洵吓得坐地大哭,我祖父立即声色俱厉地当众喝道:“太不像话!想我二十一岁时就亲手拿过肃顺,像你这样,将来还能担当得起国家大事吗?”原来,拿肃顺这件事才是他的事业的真正起点。
事情发生在距今整一百年前。一八六一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屈辱的议和告以结束之后,逃到热河的咸丰皇帝已经卧病不起,临终之前,召集了随他逃亡的三名御前大臣和五个军机大臣,立了六岁的儿子载淳为皇太子,并且任命这八位大臣为赞襄政务大臣。第二天,咸丰帝“驾崩”,八位顾命王大臣按照遗命,扶载淳就位,定年号为祺祥,同时也就把朝政抓在手里,发号施令起来。
这八位顾命王大臣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和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五个军机大臣。掌握了实权的是两位亲王和一位协办大学士,而肃顺更是其中的主宰和灵魂。肃顺在咸丰朝中很受器重,据说他很善于擢用“人才”,后来替清朝出力镇压了太平天国的汉族大地主曾国藩、左宗棠之流,原就是由他推荐提拔的。因为他重用了汉人,受他排挤的贵族们对他极其嫉恨。有人说他在太平军声势*盛的时期,连纳贿勒索也仅以旗人为对象。又说他为人凶狠残暴,专权跋扈,对待异己手腕狠毒,以致结怨内外,种下祸根。其实,肃顺遭到杀身之祸,*根本的原因,就是由于他是取得朝廷实权的这个集团的主宰,而这个集团正对当时新形成的一个势力采取排斥的态度,换句话说,他们没有认清楚在北京正和洋人打交道的恭亲王这时已经有了什么力量。恭亲王奕,在咸丰朝本来不是个很得意的人物。咸丰把奕丢在北京去办议和这件苦差事,却给奕造成了机遇。奕代表朝廷和英法联军办了议和,接受了空前辱国丧权的《北京条约》,颇受到洋人的信任。这位得到洋人支持的“皇叔”,岂肯甘居在肃顺这班人之下。再加上素来忌恨肃顺的王公大臣的怂恿,恭亲王于是跃跃欲试了。正在这时,忽然有人秘密地从热河离宫带来了两位太后的懿旨。
这两位太后一位是咸丰的皇后钮祜禄氏,后来尊号叫慈安,又称东太后,另一位就是慈禧,当时又称西太后。西太后原是一个宫女2,由于给咸丰生了儿子,后来提升为贵妃,儿子载淳是咸丰的独子,当了皇帝,母以子贵,她立时又成了太后。不知是怎么安排的,她刚当上太后,便有一个御史出面奏请两太后垂帘听政,但是遭到肃顺等人的狠狠驳斥,说是本朝根本无此前例。这件事对没有什么野心的慈安太后来说,倒无所谓,但在慈禧心里却结下了深仇。就像她当妃子时要取宠咸丰一样,既有了欲望,不达目的是誓不甘休的。她首先让慈安太后相信了那些顾命大臣心怀叵测、图谋不轨,然后又让慈安同意,秘密传信给恭亲王,召他来离宫商议对策。当时肃顺等人为了巩固既得势力,曾多方设法来防范北京的恭亲王和离宫里的太后。关于太后们如何避过肃顺等人的耳目和恭亲王取得了联系,有种种不同的传说。有人说太后的懿旨是由一个厨役秘密带到北京的,又有人说是慈禧先把心腹太监安德海公开责打一顿,然后下令送他到北京内廷处理,太后们的懿旨就这样叫安德海带到了北京。总之,懿旨是到了恭亲王手里。恭亲王得信后,立即送来奏折,请求觐见皇帝。肃顺等人用“留守责任重大”的“上谕”没堵住他,他已跑到热河来了,肃顺忙用叔嫂不通问的礼法阻他和太后们会见,但是在慈禧的第二步安排下,这次阻拦又告失败。这又有几种传说。一种说法是恭亲王化装成“萨满”(经常进宫祭神的满族巫婆)进去的。一种说法是恭亲王直接将了肃顺一军,说既然叔嫂见面不妥,就请你在场守着好了,肃顺一时脸上下不来,只好不再阻拦。还有一个说法是恭亲王祭拜咸丰灵位时,慈禧太后让安德海送一碗面赏给恭亲王吃,碗底下却藏着一张纸条,这就是慈禧给奕的阴谋计策。总之,什么奇怪的传说都有,但是人们却都没注意一个很重要的情况,便是我的祖父祖母当时也在热河,慈禧做了太后,和自己妹妹见面也是一件很平常的事,这个通讯员比什么太监、饭碗等自然更加靠得住。不管哪个传说可靠,反正恭亲王和太后们把一切都商议好了。这个商议的内幕虽然无案可查,但是从后来的事件发展上看,一切也就很明白:太后们回到北京,封奕为议政王,八个“顾命王大臣”全部逮捕。两个亲王赐自尽,肃顺砍了头,其余的充军的充军,监禁的监禁。同时,载淳的年号改为“同治”,意思两太后一同治政,从此开始了同光两代四十七年垂帘听政的历史(也开始有了“洋枪队”去打太平军,有了洋务派,有了“宁赠友邦不与家奴”的一套政策)。我的祖父在这场政变中,为慈禧建立的功勋是捉拿了肃顺——那时他奉命护送“梓宫”(咸丰的棺材)正走到半壁店。“半壁店拿肃顺”这出戏,给我祖父带来了前面所说的那一串头衔。
爱新觉罗·溥仪
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zui后一个皇帝。字耀之,号浩然。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他是道光帝旻宁的曾孙、醇贤亲王奕譞之孙、 摄政王载沣长子,母亲苏完瓜尔佳·幼兰。1909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两次在位。溥仪著有自传《我的前半生》。其独特的富有戏剧性的经历,多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其中电影《末代皇帝》,曾荣获1988年奥斯卡金像奖zuijia影片、zuijia导演等奖项。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肾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先葬于八宝山,后迁于清西陵内崇陵(光绪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
汪曾祺的春夏秋冬 内容简介 本书记述了汪曾祺的生平事迹,内容包括“我的家乡在高邮”、风雨人生路上行、一片赤诚求适应、无情打击突兀来、祸福相倚《沙家浜》等篇章。汪...
《两忆集》是洪子诚、么书仪合著的回忆文集。上编为五十多年来的“北大记忆”:学生时代的校园生活、政治运动中的“革命”与“被
1966年5月,毛澤東發動了大規模的政治運動,「文革」風暴席捲而來,整肅行動颳進了校園,中國第一學府北京大學授業的老師們,成了
科学诗人凡尔纳 本书特色 已故的作家及其作品的生命……这是个着实令人好奇的问题。过去的一位作家、一部作品是如何在我们中间生存的呢?儒勒·凡尔纳既不是一个谜团,也...
本雅明:一个友谊的故事 内容简介 简介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和文学家,被誉为欧洲真正的知识分子,其罕见的才华和悲剧的人生为后人留下...
《临界点》内容简介:近十年,无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等概念的提出,还是云计算、AI、大数据、区块链、边缘计算
史良 内容简介 史良(1900-1985),1942年年初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时称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曾任民盟中央主席。史良是伟大的爱国者和革命民主主义者,著名的...
他们仨:电子商务领域三大创业偶像的成功宝典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什么书? 这是一本每位青年人必读必研的创业之书! 这是一本想创业或正在创业青年的成功对照范本! 这...
懒寻旧梦录·增补本-中国文库·文学类 本书特色 被称为“世纪同龄人”的夏衍,是中国现代文坛的一位重要作家。作为20世纪中国诸多文化、政治事件的亲身参与者,夏衍在...
《日本的世界观》内容简介:《剑桥日本史》主编凝练之作,三个人物串起日本两百年变化 ★日本如何看待世界,就决定它如何行动——日
牙含章传 内容简介 《牙含章传》客观真实地评述了中国当代民族问题理论家、宗教学家、藏学家牙含章同志革命的一生、学术的一生。《牙含章传》真实记录了牙含章同志早年的...
季羡林先生 本书特色 季羡林的弟子张光璘,被季老亲切地成为“张才子”,深情讲述了季羡林先生传奇的一生,从“寒门贵子”到“水木清华”,从“留德十年”到“回归故土”...
我最难忘的事和人 本书特色 这本书是李敖对自己“*难忘”的人士所写的随笔集,以事为经,以人为纬,包括《我*难忘的人和事》和《胡适与我》两个部分。我最难忘的事和人...
草泽英雄梦-施耐庵传 本书特色 元末乱世里英雄辈出,幸有施耐庵隐居草泽间为其树碑立传。《水浒传》写的是宋时英雄,实则作者另有寄托,读本书可知晓个中奥妙。草泽英雄...
朴槿惠传-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本书特色 我没有家庭可以照顾,没有子女可以继承财富。大家,国民,是我的家人,让大家幸福是我留在政坛的理由。——朴槿惠在绝望中坚强,在...
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 本书特色 本书精心研究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以真实的笔触切入一个独到而细微的视角;使亲情友情爱国情跃然纸上,生动再现了*的独特人格魅力。毛泽东和...
周恩来最后600天 本书特色 《周恩来*后600天》真实地记录了周恩来总理从患病、住院到逝世的*后生命岁月,生动地展现了周恩来总理与江青反革命集团进...
劳伦斯传:一个天才的画家,但是…… 本书特色 英国现代著名作家、劳伦斯研究专家、劳伦斯生前好友理查德·奥尔丁顿以自己对至交的深刻了解和研究,写下了《一个天才的画...
朱东润自传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自传,属于传记文学的一个部门。中国史传文学的发展是很早的。《史记》的《太史公自序》、《汉书》的《叙传》是纪元前后的作品,但是这两篇...
幕后政治家-约瑟夫·富歇传 本书特色 ★ 32开平装,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 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杰出的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传记作家之一。★ 资深翻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