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弗洛姆独特的视阂即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整体把握来分析个人的精神世界, 通过对个人精神世界的分析来透视社会生活状态对爱进行了系统阐释, 以人的境遇、人性为出发点对爱进行了本源意义上的探索, 通过对人的本能、需要、性格的研究, 对爱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挖掘和把握, 建立了关于爱的较为完整的理论。弗洛姆爱的心理革命配合着其他革命手段来批判病态的社会, 探索拯救现代人的途径, 因而有人说“弗洛姆的著作对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讨论, 具有极为突出的地位”。
1. 本系列丛书汇集了西方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大师的智慧结晶,来自卢梭、黑格尔、弗洛姆、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休谟等多位哲学大师的终ji探讨。
2. 装帧精美,以雅致、简洁的风格为主,便于收藏。
3. 用通俗的语言向读者呈现出大师思想的深邃与魅力,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西方大师思想与智慧的入门读物。
追随大师的脚步,开始一段心灵之旅。旅途中你会发现,你的生命会调绘出重重色泽,你的人生会增进几缕华彩。
三、爱的本质
要想深刻体会爱的本质,就需要我们把爱放在不同的关系里小试牛刀,方可获得真谛。伴侣之爱的本质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父子之爱的本质是子为春苗,父为甘露;朋友之爱的本质是互帮互助,相互信任;母子之爱的本质是只求付出,不求回报。从这几种关系中的爱,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爱的真谛是付出和给予,是相互扶持,是不离不弃。
有些时候,我们将爱的真谛曲解得偏离了它真正的轨道。在现代社会中,当提到爱时,我们就会变得警觉起来,觉得是要从我的生活中抢走一部分“资产”去满足别人的需求。这种感觉类似于被抢劫。这种情况一般会发生在重利的商人中间或者当一个人的人格还不能够发展成熟时,也就是人格还处于本我的状态的人中间。要想让这些人心甘情愿地给予也不是不可能的,形式只能是一般等价物的交换。只要你肯拿出他所求的物与之交换,他们便会欣喜地与你进行交易。所以,这两种人不会轻易接受别人的施舍和给予?的。
我给予别人帮助,我给予别人爱,是因为我愿意积极主动地将我拥有的分享给有所求的人。相对于有着成熟的爱的能力的人来说,爱的给予便是丰盈而充裕的,是发自内心的给予。因为这种分享和给予,可以让我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使我充满欢乐。我感觉到自己生机勃勃,因而欣喜万分。这种给予如同那花朵的芬芳,是由内而外生发的,是一种自愿的积极主动的生命间一种能量的自然流淌,是在实践和成就中成?长。
其实,真正的给予就是得到。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如果你把你珍惜的东西给了需要的人,那么造物者会再给你一个吗?比如生命、儿女、父母等。当然,这肯定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在这里所说的“得到”是指在你内在生命力的驱动下,精神内在的所得,如快乐、幸福、赞扬、喜爱等。也就是说,当我们将内在生命的丰盈和美好给予他人的时候,我们收获和得到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和高质量的生命力?量。
我们将内在生命力底层原始的爱情给需要的人,其目的就是要唤醒他(她)与生俱来的力量。恋爱双方都会因为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双方在给予和接受的同时,一股清泉也在人们的心底孕育而生,这股清泉便是爱的能力。爱的能力在爱情的表现上就是:可以拥有创造性的能力。这能力能让你唤醒沉睡的生命,为奔流不息的生命创造活?力。
但想做到这些,就必须由这样一个人去引l和实践这种能力。这就如同你想欣赏美文,你必须是一个有文学功底的人;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你想以爱的名义影响他人,你必须是一个有号召力并能驱动他人的?人。
假如你不能够在生存的环境及所处的关系里唤醒所需之人的爱,那么你的爱就会显得苍白无力。这就好似医生通过治愈他人的病而获得尊重,教师通过教授学生知识而获得社会的认可一样,要想让我们的爱情付出得有价值,同时又能够反过来滋养我们,唯一的途径就是建立起一种亲密无间的战友关?系。
好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看法:我一无所有,让我拿什么去照顾别人?也有心理学方面的理念说:“我们只有好好爱自己,才能去爱别人。爱自己要先从爱自己的身体开始。”在爱情里,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能够扬起自己的风帆,乘风破浪,驶向梦的彼岸。为了到达海的另一边,我们通过各种形式小心翼翼地行驶着。
儒雅的男士谦卑有礼,皇室的血统使他们拥有尊贵的社会地位,并且拥有举世无双的权利和名誉。女人们将自己良好的教养和娴熟的才情展示出来。优雅的小提琴声在耳边划过,似乎在进行一场无人知晓的舞会。就在我们随着音乐欢快地在舞池中翩翩起舞时,爱情早已注定,应遵守弗洛姆所说的以下原?则:
“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我们都知道爱是具有积极能量的一种情感活动。世间的人,有的愿用一生来学习这一能力,而有的人觉得只有不断满足自己外在的光环才可以高枕无忧地生活。从爱的本质来分析这两种人对爱的态度,可以看到,想要获得爱的人都会全力以赴地去领会爱的本质:积极主动地给予。如果让我们对其进行简单的解释,就应该是将自己拥有的给予想要获得帮助的人。这种给予是发自内心的、不求回报而又无私的爱。
四、爱的五种类型
什么是爱?只从字面理解,爱的本义是对人和事物有很深的感情。也有人说爱是一种感觉,爱是喜欢的升华;爱是付出,是奉献,不是占有;爱是责任,是担当。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根本没有所谓的爱情,只有生理和心理的需要。的确,当荷尔蒙作祟或是感到孤独的时候,我们更需要爱。但真正的爱是渗透在胞爱、母爱、性爱、自爱与神爱中?的。
你对一个人有了爱情,但这并不能代表你和他(她)的关系有多么的亲密。如果我们只把爱情看作是一种只与单一个体发生的行为,似乎有些片面了。片面的爱情会让人产生共生性依恋。爱情就是一个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那女子就是他爱的目标,他觉得他是如此爱她,所以以得到她为目标,不惜任何代价。目标是他爱的对象。很多人都是这样不看重爱的能力,而是以爱的对象为主要目标,并不断地为之努力。
爱的定律适用于所有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因为它站在爱的立场上教化和唤醒人类内心的梦想。当然,我们不能说爱的定律千篇一律。爱的定律在此共性的基础上,根据所爱之物和所爱之人不同,爱的形式和方法也是有所区别的。
1.胞爱
埃里希·弗洛姆出生在犹太家庭。我们都知道犹太民族是一个顽强不屈的民族,这一民族的人民用自己的血泪印证了他们是“不死的民族”。另外,弗洛姆生活在一个水深火热的年代——他前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弗洛姆14岁至18岁,是第1次世界大战,中年时期他又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一名犹太人,弗洛姆遭受了纳粹主义的威胁,终无奈流亡美国。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同族之间的爱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这一大爱里不仅有我们认同的责任感、关心、尊敬,还背负着整个民族的使命。这同族之爱关乎兄弟姐妹的生死、有为民族的利益和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
同族之间的爱如若产生了连接,就可以让我们产生一种归属感,把大家紧密团结在一个群体内。在群体内,成员可以与别人保持联系,获得友情与支持;成员间在发生相互作用时,其行为表现是协调的,同一个群体的成员在一致对外时不会发生矛盾和摩擦,彼此都意识到大家同属于一个群体。特别是当群体受到攻击或群体取得荣誉的时候,群体成员会表现得更加团?结。
这种同族之间的爱在天灾人祸面前,在受到外来群体的攻击时,会凝结成一种精神力量,以维护种族的兴衰荣辱。当种族的爱凝结在一起时,就会滋生出本民族强大的精神理念。这也是所有能够生存下来的优秀民族具有的相同性。我们只有将这种共性深入我们的内在本质,我们的民族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2.母爱
同族的爱如磐石,坚不可摧;情人的爱如古韵,缠绵悱恻。母爱如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也就是说,母爱永远都是在无私地给予。
伴侣之间的爱是把两个单独的个体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而母爱恰恰相反,是孩子从生理及心理逐渐从母亲的怀抱里独立出来的过程。
明智而又懂得爱的母亲在教养儿女的时候就知道儿女终将走向独立的现实。正是因为知道,所以才更痛苦。伴随着分离的痛苦,母亲将这运用自如的爱生生不息地投射到孩子的身上。正如弗洛姆所言:“母爱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这就意味着也关心母亲和孩子的分离。”
爱与分离是我们生命中永恒的话题。可能有的人直到去世,都不能体会到它们的真谛。在健康的母爱关怀下的孩子,心中会充满爱。这爱会将他推出家门,推到一个更宽广的世界;这爱会滋养他走向独立和完整。对于父母来说,子女不是陪伴一生的人,不管你们多么爱子女,终究要分离。孩子去组建家庭,独立生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每个孩子的成长,其实都是一种“社会化”过程,与孩子分离,就是孩子好的社会化。
3.性爱
提到性便会让人想到爱,想到有情才能有爱。本书暂且将性爱理解为情人之间的爱。弗洛伊德时期,“性”被有些研究者认为是两性之间取得快感的行为;到了弗洛姆这里,弗洛姆遵从了感官愉悦就是性的本能,但他更加强调性使人们得到快感的同时又是人的感性世界升华出的一种外在表现。这种表现是愉快的,体验是饱满而幸福的。
种族之间的爱情是单个的人和一群人之间产生的感情,母爱是指母亲对自己诞下的生命的爱。种族之爱的另一方可以是自己或者他人,并没有明确的所爱个体的范围。但母爱的对象只能是自己的孩子,母亲对自己的孩子履行爱的能力。
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在天灾人祸面前,不管是强盗还是警察,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我们都要怀有胞爱之心去拯救我们的同胞。我们爱自己的孩子,我们也爱其他的孩子以及所有需要我们帮助的孩子。
性爱与母爱、胞爱的区别在于:爱的范围不同。胞爱范围宽广,母爱也可以是多个孩子,而性爱只能限制为一个人。所以便有了文学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生死相随,有了“只羡鸳鸯不羡仙”的俗语。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向往你只属于我,我只属于你的忠贞不二。但越是这样,我们就越会被这华丽的外表所迷惑和欺瞒。真正的性爱是灵与肉、性与爱的完美结合,但有些时候我们彼此得到了肉欲的满足后,对方就杳无音信?了。
性爱是爱情中宣泄爱的渠道,性爱有时可以穿着华丽的外衣在情感的簇拥下坠入滚滚红尘。人们在性欲与情爱营造的幸福小屋里互相诉说着“你爱我”“你侬我侬”的情话。情欲与性欲在彼此身体的相互交融中得到完整的升华。我们都知道我们爱自己的子女,他们由经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但我们不会和他们坠入情网。我们的闺蜜也就是亲密的同性朋友(当然,同性恋者除外)也不会和我们坠入情网。那么,我们同异性坠入情网,成为情人是由于在大多数人的头脑里有一种性欲的冲动。
当原始野性的性欲与纯真的爱情结合在一起时,常会让人想到:只要肉欲得到慰藉,我们就可以认为彼此以爱的名义相待,认为在那一刻,性与爱得到完美的诠释。但真相未必如此。我们在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里可以找到这一看法的一个鲜明佐证。
性和爱虽然可能同时发生,却不是同一回事。在特定情形下,性跟自我界限的崩溃有着某种关联,它可以让人产生狂喜。性的高潮可以让自我界限瞬间崩溃,使我们变得极度忘情,你甚至会对妓女说:“我爱你。”但狂喜之后,自我界限就会恢复原状,同时你也会重新恢复了理智。对对方再也提不起精神来,甚至连起码的喜欢都提不上。在性高潮的刹那间,我们忘了自己是谁,只感觉灵魂出窍,迷离在时空之中,但这样的感觉只能持续短暂的时间,甚至只有几秒钟就过去?了。
这样的男男女女往往自欺欺人地说:“我们相爱了。”但不久出双入对的那两个人已经不认得彼此。也就是说,这样的男女双方只要厌倦了彼此的身体,他们所谓的爱情就凋谢了。这些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男女,实际上是无力抗拒性欲带来的快感,错把这快感当作了爱情。一旦识得了庐山真面目,他们便不顾一切地奔下山来,并把这段相遇看成是难以启齿的经历,认为是对方欺瞒了自己而心生怨恨。而后,老死不相往来,形同陌?路。
真爱中,性爱经得起烈焰的灼烧、刀山火海的千锤百炼;真爱中的性爱不因肉体的美艳、距离的远近而失去彼此。真爱中的性爱是命与命的连接、心与心的灵犀,做不到这些的男男女女是因为他们缺乏爱的意识。比性爱更值得我们欣喜若狂的是对所爱之人的决断和赏识,以及如何去实践相濡以沫的誓言。情感和性爱终究会随着生命的消逝随我们而去,留下的是那不死的誓言。而誓言是由我们对情感的赏识和决断铸就而成。所以,要想让我们的爱经久不衰、生死不弃,就需要将性爱中的身与灵、肉与爱完美结合,达到统一,方可至善为?乐。
4.自爱
在东方的传统观念中,当我们看到“自爱”这一词语时,就会认为是自己爱自己的意思。当这种想法在你的头脑中显现出来时,你就会有意地回避这个词语,因为这是一种极为利己的自私想法。自爱不是“自私”,自爱是爱他人的基础。对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长以及自由的肯定是以爱的能力为前提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不能将爱自己和爱别人进行区分,二者始终没有清晰的界限。有很多时候,人们对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就是不解其中之道,才误入歧途的。
比?如,在我们的婚姻生活中有不少这样的女人存在,她们经常被丈夫虐待并遗弃,丈夫从不关心她们,而且在女人眼里丈夫还有着种种不堪入目的罪行,如在外面胡乱地和陌生女人有一夜情,或者常常喝得烂醉如泥,深更半夜才回家,回家后不是咒骂妻子,就是毒打她,或者把用来买食物的钱通通输到赌场。这个女人受虐将近十年,和丈夫分分合合,曾离过两次婚但又都复婚了。而这分手了又和好的原因就是当她摆脱丈夫的虐待时,只要丈夫说他想悔改,并央求女子他要回家,女子就允许他回来了。这个女人可以说是无怨无悔地忍受着丈夫的虐待,而且看来是心甘情愿的。其实,这个女人能忍受这些,是因为她一生都在追求丈夫向她乞怜时的优越感,她一直都在追求这种道德优越感,虐待的快感对她来说是一种享受,她享受着被虐待的感?觉。
通常,这样的女性在童年时遭受过屈辱。为了使痛苦得到补偿,她们就会想在道德上高人一等。这样一来,她们便会从他人的愧疚和道歉中享受到报复的快感。她们遭受的耻辱和虐待越多,自感优越的心态就越强烈,也由此得到更多的情感滋养。她们不愿受到善待,因为那样就失去了报复的前提。为了使报复的动机更合理,她们必须体验遭受伤害的感觉,使特殊的心理需求得以延续。受虐狂把忍受虐待视为真爱,然而她们寻找报复快感的前提和忍受虐待的动机,是来自恨而不是爱。受虐狂还有一种错误的观点:一厢情愿,把自我牺牲当成真正的爱。
爱与被爱之间产生的距离、爱和被爱之间的关系都在向我们展示真爱的无比伟大,以及由它拓展的爱的内部结构——关爱、尊重、责任感和理解。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对于“自我牺牲”已经做了详细的说明:
很多时候,我们自称为别人着想,可能只是为了逃避责任,满足自己的愿望: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出自个人的意思。核心动机是满足自我的需求;不管为别人做什么事,真正的原因都是为了自己。有的父母会告诉孩子:“你应该感谢我们为你所做出的一切。”可以肯定地说,这样的父母对孩子缺少真正的爱。其次,我们真心去爱某个人,是因为我们需要去爱别人;我们生儿育女,是因为我们自己想要孩子;我们爱我们的孩子,是因为我们渴望自己成为充满爱心的父母。真正的爱能够使人发生改变,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扩展,而非纯粹的自我牺牲。爱在某种意义上是自私的,终追求则是自我完善。当然自私与否不是判断爱的标准。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爱,我们都要给被爱之人和自己一定的空间和距离。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安全感才不至于被破坏。你就是你,我就是我。我尊重你的底线,你也从不越雷池半?步。
人常说:“不是不到,时候未到。”当你的真命天子出现之时,也是你倾其所有之时。在经历爱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爱一个人不一定非要个结果,只要过程完美就可以了。人们在经历中不断积累自己的感觉、感受、情绪,并终将所感、所悟应用到所爱的这次征程之中,必定会有所得。用不求回报的给予和无私的奉献来解释爱的全部真谛,足矣!
5.神爱
神爱又可以理解为上帝之爱。
人们把人力不能为的事情交托给具有“超能力”的人来完成,这个人就是我们所说的神灵。神爱皆可普度众生,佛家所讲的圆满揭示了东西方众神之爱的宗旨。
在不同时期,神也是有所不同的。初的神灵应该是在远古时期,以祭拜天地为始,开启了人类崇尚神灵的开端,之后是崇尚动物图腾。即使现代文明出现,许多君主仍然观星象,行占卜之事。
中国直到明朝中后期,虽然机器代替了手工业的发展,但也阻挡不了人们对神爱的崇敬。神爱的发展从人对自然的崇拜到对人的崇拜。这种神爱是所有人心灵深处的寄托。无论朝代如何更迭,岁月怎样流逝,都不可能带走它。在任何时候、任何时间,它都象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爱和基石。
神爱的产生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每一个时期的神爱,都是人为了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或是没有实现的理想和愿望。
道家悖论思维的一个典型说法是:“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或者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还有:“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同苏格拉底的思想一样,在道家思想中思考能引起的深层次的东西就是知道自己的无知。“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高之神是不可能有名字的,这只是道家哲学的一种结论。终的现实、终的一体既不能在语言中表达,也不可能在思想上表达。
老子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老子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人只有在对立中感觉到实存性,绝不能在思想中觉察到高的实存性,即统一体本身。在赫拉克利特哲学中亦是如此——后这一逻辑成为黑格尔和马克思的逻辑,被称作“辩证法”。老子十分精辟地表达了悖论逻辑的普遍原则。
那么,冲突矛盾在逻辑思维中可以产生怎样的结果呢?我们对于宗教的判断可以看作是我们了解的宗教,但不能说我们爱宗教。因为了解可以通过外在的认知来实现,但爱是要通过亲身体验才能够得到。要想获得这样的爱,我们需要拥有正确的方法。爱要求我们保留内在创造力的可能性,并不断激发其潜能,使之朝向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
对于宗教之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无论什么都是神的旨意;无论你做了什么,神都可以宽恕和原谅你。”既然神如此爱人,那么人反过来对神的敬仰也就越来越显得合理化,自然也将本源之爱融入其中。似乎人类的一切大事小情神都可以解决。只是我们已经不记得,神只是信仰所在,即使成功,也与你自身的努力和实践有莫大的关系。
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毕生致力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西方人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的精神处境。精神分析学说对世界有影响力。
书中收集了百余则像文殊师利友、毗卢遮那、吉祥师子、无垢友等古印度大成就者,莲花生大师及其明妃益西措嘉、玛尔巴、米拉日巴、
学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论稿 本书特色 本书以收编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的论文集为主,重点编入涉及上述课题的论文集,当然也不排除其他内容的文集。搭建这样一个平台,为的...
百年中国美学史略 本书特色 该书是一部1900年以来的中国现代美学史。与同类著作不同之处在于,作者将一百年来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归纳为三条道路,**条是以王国维、...
沉疴遍地 本书特色 当代*重要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 《战后欧洲史》作者托尼·朱特疾病中写就的遗世之作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列入“全球思想家正在阅读的20本书” 重新...
儒教新论 内容简介 本书中,何光沪、蒋庆、陈明、秋风等知名学者分别从儒教研究的历史、儒教的历史影响、儒教的宗教性因素、儒教重建、儒教在当今社会政治中的作用等角度...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本书特色 本书是韦伯*具影响力的著作,是他的《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的**部。韦伯力图使用分析统计数字确立一个事实,即资本主义的商业精神和成...
金刚经修心课-不焦虑的活法 本书特色 被誉为“万经之王”的《金刚经》,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人世间时的本来面目与讲话实录,全文5176字,字字蕴含佛法精髓,句句都是...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 本书特色 道殿祖师的《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传续开元善无畏尊者之独部准提法流,圆通融合显教义 理,开宗汉传显密圆通准提法之先河,为令...
世纪论语 内容简介 本丛书推出的**批名刊为《博览群书》、《天涯》、《上海文学》、《北京文学》、《文艺争鸣》、《黄河》、《书屋》、《百年潮》等八本优秀人文社科期...
哲学与生活 本书特色 艾思奇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革命家,它具有深厚的学养和知识积淀,将哲学思想融会贯通,其作品深入浅出,《哲学与生活》是艾思奇...
中国哲学简史 本书特色 在我*困难的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的生命灯塔的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著作《中国哲学简史》。 ——韩国前总统朴槿惠 中国人了解、学习...
极乐生活指南 内容简介 本书共十一讲,分别讲述了本真生活与单纯的假象生活的区别;对于一种极乐生活,什么是不可或缺的,什么是仅仅在一些条件下才必要的;本体论及存在...
国学经典:国学大师推荐的十一部国学名著 本书特色 “国学”一说,*早见于章太炎先生的《国故论衡》以及《国学概论》演讲,又可称为国故。国学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
近代法哲学与马克思的社会存在理论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通过近代法哲学的诸多核心主题来揭示其基本路向与基本性质;通过阐说马克思的社会存在理论从而批判地澄清法的形而上...
无量寿经 内容简介 无量寿经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 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 中找到理论依据。本书为五本原译会集本(东汉支...
本書以「伊斯蘭在地化」為主題,共收錄穆斯林與非穆斯林學者十多篇的文章,從多元角度切入探討中國地區傳統漢語穆斯林社群的歷史
基督教的苦难观研究 内容简介 《基督徒的苦难观研究(基于鲁东城市基督徒个案的人类学考察)》通过探讨基督教的苦难观,揭示基督教对苦难的认识以及为人们解脱苦难所提供...
在整个20世纪,语言哲学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时髦,但仅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这些争议问题才开始获得高水平的解答。《当代语言哲学导
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 内容简介 20世纪末,随着海德格尔早期著作的陆续编辑出版,引起了西方学术界对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研究的热情和兴趣,不少有分量的成果相继发表出...
《自我他人与道德:道德哲学导论(上下)》试图从元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的角度对道德哲学的根本问题给出一个基本的澄清和说明,它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