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儿童文学中的生态伦理意识研究

新时期儿童文学中的生态伦理意识研究

作者:田媛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8-09-01

评分:5分

ISBN:9787520330206

所属分类:文学理论

书刊介绍

新时期儿童文学中的生态伦理意识研究 内容简介

《新时期儿童文学中的生态伦理意识研究》以生态伦理为切入角度,以“儿童本位”的儿童观为基础,从新时期以来儿童文学中生态伦理意识的确立、表现以及发挥的作用等方面展开,结合具体文本对这一时期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状况进行一次专题性归纳。传达了新时期儿童文学对儿童与自然的关系、生命在自然规律的探索,以及对其中所呈现出的生存状态、简约、环保的生活理念和儿童“自然感性”生活回归等关系的生态思考,就新时期儿童文学如何更好地担当起肩负的使命进行深入思索和探究。

新时期儿童文学中的生态伦理意识研究 本书特色

新时期儿童文学是一个有待深化的研究领域,而生态伦理则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富有新意的理论问题,“新时期儿童文学中的生态伦理意识”将这两者联系在一起,就提出了一个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命题。田媛著的《新时期儿童文学中的生态伦理意识研究》对新时期儿童文学中的生态伦理意识进行系统分析,既概括出了新时期儿童文学生态伦理意识的特点,又指出了如何建构生态伦理社会的方法与策略,为人类的未来勾画出一幅美好的图画。

新时期儿童文学中的生态伦理意识研究 目录

中文摘要
导论
**节 概念厘定及论题的产生
第二节 论题的研究现状、意义及方法
**章 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关系构建
**节 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
第二节 儿童与自然的性灵相通
第三节 守望诗意的“家园
小结
第二章 生命价值的追问与生命存在的体验
**节 对生命的重新解读
第二节 原生态生存状态的真实呈现
第三节 生命美的体验
小结
第三章 生活理念的调整与环保意识的增强
**节 消费观念的转变
第二节 “儿童生活”的回归
第三节 环保意识的生成
小结
第四章 博爱精神的张扬与凸显
**节 仁慈与关爱的精神导向
第二节 怜悯与同情的道德关怀
第三节 忏悔与救赎的人格完善
小结
结语 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
参考文献
致谢

新时期儿童文学中的生态伦理意识研究 节选

《新时期儿童文学中的生态伦理意识研究》:一对生命价值的认可长期以来,由于对自然地位和价值的忽视,人类认为自然是没有价值的,人们认定的价值的概念主要是用来表述对象与人的利益之间的关系,对于存在于自然中的生命,人们更多地把它们看成是人类的所有物,看成可以任意捕杀和丢弃的物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人类往往根据自己的感觉和愿望,带着功利的心态和戴着有色的眼镜去看待动植物生命,“认为自己所具有的诸如理性、审美的创造力、个体的自主性以及自由意志这样一些独特性,与动植物所具有的那些能力相比,更有价值一些”①。这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但事实并非真的像人想的那样绝对,自然界中很多生命的能力都在人类的能力之上,鸟会飞、蜘蛛会结网、袋鼠跳得远、马儿跑得快,这些特性如果人类不借助工具是无法做到的。生命是自然中的重要存在,对生命价值的认可关系到对自然价值的认可,西方生态学者认为自然物种具有内在的价值,在本质上与人类是相同的,从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到纳什的“大自然的权利”都是强调万物平等的认识论和价值观。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认为,“荒野(自然)是一种自我组织的生态系统,是那些有权为自己生存和繁荣的存在物的栖息地,人类应把它理解为需要尊重和敬畏大自然的内在价值的表现;人类并没有创造荒野,而是荒野创造了人类;作为生命的温床,荒野以及由荒野生物组成的生命共同体拥有独立于人类的价值即内在价值。自然内在价值是自然的、固有的,不需要以人类作为参照”②。生态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为价值判断的*高标准,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每一个个体生物的价值都是整体生态系统固有价值的组成部分,整体所携带的价值大于其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所具有的内在价值,都应该得到同等的尊重。保罗·泰勒认为,“没有自然界生命序列中其他成员的帮助,我们无法自己存活下去。只有整个地球生物圈的正常运作,我们自己的生存才可能得以持续。”“对于自然价值的确认,对于进一步维护人的美好生存秩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人并不特殊于任何其他的生命,甚至还依赖于其他生命而生存,因此认可这些生命的存在意义、尊重所有生命生存的权利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自然界的一草一木,花鸟鱼虫都是我们身边的真实存在,刺猬、蚂蚁、松鼠、野鸭这些大大小小的动物都和我们毗邻而居,同处一个地球家园,作为大自然的主导力量,我们不应该带着根据人类的利益和目的强加于动物或植物身上的抽象的形式、种类或墨守成规的老观念看待它们,“自古以来,人对待野生动物的态度就是蛮横不讲理的,只许人类血腥猎杀,不许动物丝毫反抗,如果动物胆敢还人以颜色,便是大逆不道,冠以食人兽的恶名,围剿诛杀,毫不留情”(沈石溪《刀疤狼母》)。只有正确面对其他生命的存在、尊重这些生命的存在、认可这些生命的存在地位,才可以获取其他生命物种的信任,缔结良好的自然亲缘关系,才能和谐共生,“所有物种都因而被认为应该得到同等的道德关怀和考虑”。这种关系的确立,不仅有助于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还能让高度社会化的人类从文明的“异化”状态中洞见自身存在的危机,时刻警醒。儿童与自然有天然的亲和关系,儿童文学作家们利用儿童的这一特点,将对生命本质的理解融入其中,在作品中展现了原生态生命的活力与美丽,同时将儿童生命还原至自然界,让他们在对生命重新认识的过程中,进一步寻找自身的价值定位,深化对生命的理解。新时期的儿童文学作家们对于生命价值的存在表达了一种理性、客观的态度,他们通过书写自然界中的生命存在的“内在价值”,表现人与自然平等的生态意识,呼唤人们的生态整体主义意识,展示给儿童一个丰富、广阔的生命生存状态。……

新时期儿童文学中的生态伦理意识研究 作者简介

田媛,女,1981年4月生,山东济南人。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现为山东建筑大学教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新时期儿童文学研究。先后在《齐鲁学刊》《中国成人教育》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省部级课题5项,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1项;获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