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阙斋读书录》为曾国藩读经史子集的读书笔记。该书以经、史、子、集分类,每条先列原文,其下为札记,或考证,或感言。光绪时由曾氏弟子王定安分门别类汇集成编。《求阙斋读书录》以对经典的考据训诂为主,创获颇多,由之可见曾国藩深厚的考据学造诣。 此书为“子海精华编”之一,“子海精华编”是全国哲学社科规划办委托山东大学实施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海》整理与研究”的重大阶段性成果。其对中国古籍的整理与传播,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乃至对我国文化强国的建设,都具有良好的效益价值。
王承略(1966— ),男,山东诸城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诗经学会理事。山东大学国际汉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史文献、中国经学史、目录版本校勘学等。代表性著作有《郑玄与今古文经学》《李焘学行诗文辑考》等。主持编纂整理《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中华儒藏·诗经类》《全球汉籍合璧工程》等。 聂济冬(1968— ),女,山东邹城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史、古代文化史、古典文献学等。代表著作有《东汉士风与文学发展》《中国古代文献学家论考》等。
作者王刚目前主要从事影视编剧工作,与导演冯小刚可谓是金牌搭档,共同合作了电影《甲方乙方》,《天下无贼》,电视剧《月亮背后
鲁西西外传-郑渊洁经典童话(注音版) 本书特色 《鲁西西外传》融合了十部鲁西西的历险故事,都是鲁西西身边发生的有趣故事:她一会儿能进到桌子里面的世界,一会儿又能...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修订译本 内容简介 本书是《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作者:本雅明)的修订译本,除了改正了个别明显的误译和误排之外,对行...
六言诗体研究 本书特色 《六言诗体研究》:中国地方社会科学院学术精品文库·河南系列。六言诗体研究 内容简介 六言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较有影响的一种体式,是一种珍贵...
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 本书特色 《中国历代文论选(1)(繁体版)》是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 目录 前言例言先秦尚书·尧典[节录]附...
红楼梦人物论 本书特色 《红楼梦人物论》根据作者1962年的文字编排的。以前未曾修改的宝玉、黛玉的四篇,这次把原来的《贾宝玉的直感生活》和《贾宝玉的逃亡》两篇合...
陈式太极拳小架二路-附送VCD影碟 本书特色 《中国民间武术经典》丛书,附送VCD影碟!陈式太极拳的训练讲究以大圈收至小圈,小圈收至无圈为登峰造极。历史上陈式太...
王槛 内容简介 本丛书选编了中国古代名家的绘画作品,已经出版的有石涛、任伯年等,他们的作品具有开拓性与创新精神,在中国绘画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丛书为32开本,3册...
悠游小说林 内容简介 “来与我共同漫步,一起穿过这多汁多叶的叙事之林吧……”有了我们的游伴或导游安贝托·艾柯,谁又能拒绝这样的邀请?在这本趣味盎然的书里,我们将...
悦读MOOK(第六卷) 目录 悦读感言出版是什么?特稿王元化与京戏俞平老杂忆关于马一浮的“国学”——答王韧先生火一样燃尽自己的师复议论风生续貂录/就是好来就是好...
浅表器官超声诊断图鉴 内容简介 本书是浅表器官(包括涎腺、口腔颌面、颈部血管、乳腺、甲状腺、前列腺、阴囊等)的超声诊断的专著。全书分8章,病例约340例,病种约...
甜蜜同心茶 内容简介 雨前龙井、金盏花、柠檬叶等不过是寻常的花茶,却有着撮合人心的魔力,妙龄男女,饮下一口,已是别一番天地,从此以后,彼此挂牵,彼此折腾;恨爱交...
《无限的清单》是博学大师翁贝托·艾柯继《美的历史》《丑的历史》之后,最新推出的美学研究重量级作品。艾柯受卢浮宫邀请策划了
当代中国城市雕塑.建筑壁画 本书特色 本书论述了作为公共艺术形态的城市雕塑、建筑壁画的性质、特征和作用。回顾了城市雕塑、建筑壁画发展的新的历史背景;考察了新时期...
缀石轩论诗杂著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诗歌使人心灵不死——略谈诗教;国诗答疑录;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徐晋如访谈录;满分“古诗”作文与流氓精神的胜利等。缀石...
十四朝文学要略 本书特色 刘永济编著的《十四朝文学要略(精)》主要略論先秦至隋朝各個階段文學特點,風格以及文學流變沿革等。文中遇有疑難或需要解釋之處,皆以小字詳...
中国古典小说鉴赏 内容简介 现代文学鉴赏理论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共鸣”,说的是什么呢?就是读者和作者,读者和读者之间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对某一部作品、...
露蒼山山寨的老大路蒼對眼前這個絕色美人一見鍾情了!為了幫老大路蒼找一個壓寨夫人,山賊們搶回了路過山下的「女子」,歡天喜地
国故论衡 本书特色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包涵“世纪文库”、“世纪前沿”、“袖珍经典”、“大学经典”及“开放人文”五个界面,各成系列,相得益彰。“厘清西方思想脉络,更...
本书收录作者近年创作中短篇小说30余篇。作者的写作态度从“自我迷恋”慢慢进化到“自我呈现”、“自我认识”,相对于编造一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