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课

古诗词课

作者:叶嘉莹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2018-1

评分:9.1

ISBN:9787108060334

所属分类:诗歌文集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生于北京书香世家,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诗词名家顾随。1954年起任教台湾大学,1966年应邀赴美国哈佛大学和密西根州立大学任客座教授。1969年移居加拿大,1989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1979年开始回中国大陆讲学,三十多年来,先后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数十所大学讲学。1996年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1999年以其退休金,以恩师顾随名号设立“驼庵奖学金”。

作者简介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生于北京书香世家,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诗词名家顾随。1954年起任教台湾大学,1966年应邀赴美国哈佛大学和密西根州立大学任客座教授。1969年移居加拿大,1989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1979年开始回中国大陆讲学,三十多年来,先后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数十所大学讲学。1996年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1999年以其退休金,以恩师顾随名号设立“驼庵奖学金”。

精彩摘录

人的生命当然是短暂的,但诗歌的生命却生生不已。上下求索的精神、殉身无悔的态度、美人香草的喻托、悲秋伤逝的传统,这是《离骚》留给后代诗歌的几个“母题”。屈原的政治理想虽然落空了,但他的生命并没有落空,他心灵中那些最美好的东西通过《离骚》留给了后代,在两千年的历史中不断地拨动人们的心灵,点燃人们的热情,使中国诗歌的主流从不走向消极和颓废,使中国诗人永远保持着那种热烈执着的感情。我以为,这乃是《离骚》在中国诗史上最大的贡献,是今天我们仍然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宝贵传统。

——引自第22页


那么现在我们就可以来总结一下了。中国的诗歌是以抒写情志为主的,而情志感动的来源有两个:自然界的感发和人事界的感发。诗人如何表达这些感发呢?古人认为有三种方法:第一是“赋”的方法,“赋”是直接叙写,即物即心;第二是“比”的方法,“比”是借物为喻,心在物先;第三是“兴”的方法,“兴”是因物起兴,物在心先。这三种方法都注重用形象触引读者的感发,但“赋”多用人事界的“事象”,“兴”多用自然界的“物象”,“比”则既可以是人事界的“事象”,也可以是自然界的“物象”,也可以是假想的喻象”。我想,这些很可能就是古人对诗歌中感发的作用和性质的种最早的认识。

——引自第9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