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鲁迅相遇

与鲁迅相遇

作者:钱理群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2018-1

评分:9.2

ISBN:9787108060600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钱理群,1939年生于重庆,祖籍杭州。1960年毕业于人民大学新闻系,在贵州任中专语文教员十八年。198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和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退休后关注中学语文教育,继续与青年朋友以各种方式交流对话,为成长中的学子们打开广阔的精神空间。

主要著述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著)、《心灵的探寻》、《20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合著)、《周作人传》《周作人论》《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东移》《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绘图本中国文学史》(合著)、《1948:天地玄黄》《学魂重铸》《拒绝遗忘:钱理群文选》《话说周氏兄弟》《与鲁迅相遇》《生命的沉湖》《我的精神自传》等。

作品目录

开场白 与鲁迅生命的相遇
第一讲 人间至爱者为死亡所捕获
——1936年的鲁迅
第二讲 以“立人”为中心
——鲁迅思想与文学的逻辑起点
第三讲 十年沉默的鲁迅
第四讲 “为人学”的文学
——关于《呐喊》与《彷徨》的写作
第五讲 关于“现在中国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思考
——1918-1925年间的鲁迅杂文
第六讲 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
——以鲁迅与胡适为中心
第七讲 鲁迅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
第八讲 《朝花夕拾》和《野草》
第九讲 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的论战
后记
· · · · · ·

作者简介

钱理群,1939年生于重庆,祖籍杭州。1960年毕业于人民大学新闻系,在贵州任中专语文教员十八年。198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和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退休后关注中学语文教育,继续与青年朋友以各种方式交流对话,为成长中的学子们打开广阔的精神空间。

主要著述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著)、《心灵的探寻》、《20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合著)、《周作人传》《周作人论》《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东移》《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绘图本中国文学史》(合著)、《1948:天地玄黄》《学魂重铸》《拒绝遗忘:钱理群文选》《话说周氏兄弟》《与鲁迅相遇》《生命的沉湖》《我的精神自传》等。

精彩摘录

鲁迅是1920年12月24日才来北大担任讲师的。鲁迅在北大主要上两门课:一门是“中国小说史”——这在中国大学中文系教育中尚属首创;后来又讲“文艺理论”,以《苦闷的象征》为主要教材。正当胡适急于出来“纠偏”、“引导学生”时,鲁迅却保持了沉默。翻阅《鲁迅年谱》就可以发现,在“五四”之后的几年间,大概到1924年,鲁迅主要精力在从事创作、翻译与中国小说史的研究(从1920年他开始在北大上课也主要是讲小说史),杂文写得很少,也就是说,他很少对社会问题和思想文化界的问题发表意见,对于北大,也只是就讲义风潮发表了那一次颇为特别的看法:对于校方与学生群体他都提出了质疑,他关注与同情的只是作为牺牲品的学生个人。鲁迅的“沉默”是颇耐琢磨的,研究鲁迅,固然要注意他的言说,但他的“不言”恐怕也不能忽视。

——引自第187页


表面看来,好像他总是用很冷漠很平淡的字眼来谈论他自己的病,谈论死。……5月15日,鲁迅病大发,他请了医生来看,断定为肺结核,而且是“甚危”。第二天鲁迅就写信把这件事告诉了母亲,却是这么说的:“肺结核对于青年人是险症,但对于老人却不是致命的。没有什么特殊的症候。”

——引自章节:第一讲 人间至爱者为死亡所捕获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