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

作者:[德]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2018-10

评分:9.0

ISBN:9787100167536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李希霍芬,德国地理、地质学家,历任柏林国际地理学会会长、柏林大学校长,曾长期在波恩和莱比锡大学担任地理学教授,一生出版了将近200部地质地理学著作,其中对中国的地质考察和研究是其重要的学术成果。李希霍芬于1868年9月开始在中国进行了历时四年之久的地理地质考察,足迹遍布中国13个行省,搜集了大量的经济军事情报。回国后,李希霍芬先后出版了五卷《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依据的研究》,在欧洲地理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他最早提出了中国黄土的风成理论,并且对中国造山运动所引起的构造变形进行了独到的研究。李希霍芬的研究成果对近代中国地质、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蒂森,李希霍芬的学生,《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由其根据李希霍芬身后遗留的在中国进行考察时的日记、手稿以及数量众多的私人信件编辑整理而成,出版于1907年。与其学术著作《中国》不同的是,本...

()

作者简介

李希霍芬,德国地理、地质学家,历任柏林国际地理学会会长、柏林大学校长,曾长期在波恩和莱比锡大学担任地理学教授,一生出版了将近200部地质地理学著作,其中对中国的地质考察和研究是其重要的学术成果。李希霍芬于1868年9月开始在中国进行了历时四年之久的地理地质考察,足迹遍布中国13个行省,搜集了大量的经济军事情报。回国后,李希霍芬先后出版了五卷《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依据的研究》,在欧洲地理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他最早提出了中国黄土的风成理论,并且对中国造山运动所引起的构造变形进行了独到的研究。李希霍芬的研究成果对近代中国地质、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蒂森,李希霍芬的学生,《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由其根据李希霍芬身后遗留的在中国进行考察时的日记、手稿以及数量众多的私人信件编辑整理而成,出版于1907年。与其学术著作《中国》不同的是,本...

(展开全部)

精彩摘录

沈阳现在几乎完全是一个中国的城市,有点儿像北京。我不知道,从哪里能找到些满洲的特点。这里的居民和汉族人有一点不同之处就是,女人们是大脚。当我在西边和南边海岸的时候,还有这种裹脚的风俗,越往东和从南越往北裹脚的女人就越少现在我在这里待了几天了,裹脚的女人反而是特例。另外她们的服饰也有很大变化,穿一种类似睡衣的长袍,长度一直到脚宽大的袖子,没有腰身。女人们在田里辛苦劳作,庄稼主要是她们在照顾。她们也去市场,经常看到有人把孩子抱在怀里在街上走,这在内陆是不太被允许的。引人注意的是,女人们一都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尤其是和男人们相比,她们头上一饰品,上面总是装饰着新鲜的花朵。当然她们也有恶习,抛智抽得比男人还凶,有些还吸鸦片。她们不像汉族妇女那样害羞,甚至拉帮结伙地来围观我们,还和我们说话,这在江南是不可想象的。

——引自章节:从满洲南部去往北京163


那么中国人到底有没有绝对超越欧人的方面呢?我没有发现,或许在某些方面他们比欧洲人先行一步,但是前选的步很快就停滞下来,目前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中国人种的还算先进,其他几乎可以说一无是处。比如印刷术,虽然中国人早就发明了印刷技术,但远不如古登堡(Gutenberg)发明的金活字印刷术先进;再比如中国人发明了火药,但他们的枪炮当前极其落后;虽然中国的教育史可以追溯到德国人还在茹毛饮血时代,但中国人对当代自然科学文化一无所知;他们的天文学历史何其悠久,却远超不过托勒密(Ptolemais)所达到的高度;中国人在马可・波罗时代就开始开采煤矿,但至今找不到一丝矿物学、瀑矿学和地理学的痕迹;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但他们只在自家的面上航行,靠的是笨拙的船只;在建筑(主要是寺庙)和雕塑上中国曾达到相当的高度,但是很快就跌落下来;在音乐方面他们向来无知;在医药学上至今中国人还在使用所谓“龙牙”;虽然几千年来中国经历了很多战争,但时至今日没有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更谈不上战略和防守技术;道路和交通工具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尽这个庞大的帝国亟待解决的就是交通问题;在宗教方面,中国人已经陷入迷信的泥潭难以自拔;在哲学上,当代的中国人再也无法低到孔子的高度。无论哪方面,中国都处于要么停滞,要么从向更低水平退步。只有一点中国人可以引以为傲,那就是在繁衍方面,中国人堪称全世界的榜样。除了种稻子和高,他们就生孩子拿手!

——引自第224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