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岱宗大学毕业以后,本来可以选择出国,他的英语不错,而且有其他相应的条件;也可以选择当个小说家,做个浪漫文人,一面编制故事,一面自己也卷入一些曲折的故事。他在大学生时代就写过小说,被当时享有很高权威的全国性刊物《小说选刊》转载过,他后来写的小说,其中有一个中篇,还入选《福建省建国五十年优秀中篇集》(那个选本,一共才选了不到十个中篇)。《福建文学》副主编施晓宇先生在一次会上说,余岱宗是我们省小说作家中*有希望的之一。然而命运既是自己设计的,又是由不得自己的。阴差阳错,他教了几年中学语文以后,就考上了我的硕士。
他似乎想在文学研究这个领域里试试身手。在我*初的印象中,他的脸庞就是一个矛盾:白皙的皮肤,应该是江浙一带移民的后裔的表征,而略微深凹的眼睛里有点比鹰隼柔和一点的灵气,又像有几十分之一的阿拉伯人种的血统。脸蛋是英俊的,但常有书生气的呆笑。凭我的直觉,这种才子,在学院里也许是块好料,或者说得文雅一点是块璞玉,当然,玉不琢,不成器,好在他很用功,埋头自我打磨。
然而,他老是想改变活法。硕士毕业以后,他没有选择在学院啃书本。也许是为了再试试他有没有未被发现的、潜在的能量,他去了一家电视台,干了一年。结果是除了有点发胖外,没有多少成就感。他的气质和修养和那样成天撒开脚丫子四处奔波的生活方式,不大能够相容,终于决计回到大学校园里来,重新开始,从助教当起。
这时离他大学毕业已经七八年了。
他的小说还是照样写,而且有了一点影响,省里开什么笔会,请他去作个讲座之类的,还挺叫座,弄得一些小男生、小女生眼睛一愣愣的,不时余老师长、余老师短地引用来争辩。
但是他的主要精力似乎并没有放在小说上,他在读硕士的时候,钻研了不少当代西方文论的经典,当助教的时候,开会发言,往往有些让人不得不多想想的高见,这并没有引起我特别的惊异,事情本来就该如此。但是,有一回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童庆炳教授来我们这里,听了他非常简短的发言,居然特别青睐,点名要他去念他的博士。然而他没有去。为什么不去,他笑而不答。对这个奥秘,至今在师兄弟中还有一些哥德巴赫式的猜想,其中一个说法是,他当时正是新婚蜜月后不久。
后来,他顺利地通过考试到我名下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
当代文学。
这个方向,对于他来说,具有双重的优势。**,他有文学创作的深切体验,对于又学形象的奥妙,他是内行,许多外行(包括拿了博士学位的、只懂得一大堆西方理论的一些人士),要花上十年甚至一辈子的时间不一定能明白的道理,他早已体会良深了。第二,他对于西方当代文学理论,有相当的涉猎。有一段时期,他几乎言必称德里达、福柯、阿尔都塞、哈贝马斯等等。一些对于艺术本身相当隔膜的研究生,常常生吞活剥地运用西方大师的话语来掩饰他们在文学感受力方面的空虚。新名词大轰炸,从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就是文论界的一大顽症。如果不知道他具有长期的创作经验的话,我也许担心他会变成一个令人眼花绦乱的教条主义者。
读者眼前的这本书,是他的博士论文,可以代表他在学识和智慧方面的水准。
他所研究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红色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
当他选择这个题目,意味着向两种倾向发起挑战。一方面是对持传统观念的学者,他们把红色小说神圣化、经典化,以一种宗教的虔诚对之加以膜拜;另一方面,则是一些激进的批评家,站在今天的立场对之加以挑剔和藐视(2世纪九十年代初甚为流行的“重写文学史”中的某些文章,可能就有这样的倾向)。
比较深遂的理论修养使他站到历史的制高点上,他把当年的文学经典当作一种历史的文本,加以宁静致远的审视。他看到的不是传家的精神珍宝,也不是一堆心灵的垃圾,而是在一个历史阶段中的深刻的矛盾、转化和走向反面的过程。他把革命意识形态的规范(灌输)分为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宏观的、理性的灌输是比较单纯的,而感性的规范要复杂得多。他提出:“革命快感”、“革命激情和革命痛感”,及其“卫生化”。“纯粹化”,必然和文学形象感性发生冲突,这就导致了红色恋情的弹性空间萎缩、革命超人的困境等等。
这一切必然导致矛盾的不断激化,一方面是革命的感性世界的规范越来越严酷,空间越来越狭窄,(如他指出的“中间人物的‘敌对化”’)一方面为了追求文学感性*大有效性,又不得不反复强调反对公式化、概念化。这就决定了进程是曲折的,反复的,痛苦的,艰难的。有时还是充满了血与火的、壮烈的牺牲。但,总的说来,则是轰轰烈烈地朝向英雄的纯粹化,也就是人性。感性的抽象化、样板化的路上前进。
革命感性的规范与建构终于以感性为理性所淹没、消解而告终结。
西方文论的修养给予他在历史和逻辑上高瞻远瞩的宏观魄力,他对于小说艺术的长期创作体验,又使他能在微观上,不时作出原创性的概括。北京大学洪子试教授在博士论文答辩会上称赞他文章中不时有“才气的闪光”,大致就是指的这些东西。
当他在宏观和微观两方面都能够自由发挥的时候文章就显得有气势。
这种气势还得力于,他把红色文本放在比较开阔的历史语境之中。他不像一些研究生那样将红色文本加以孤立地考察,而是把它们放在同样文化体制下的苏联文学加以比较。这就更加有利于他揭示中国红色文本的特色,洞察其革命理性的泛滥和革命感性的虚弱,中国特殊国惰在他笔下就显得格外鲜明了。
对于他这样的年纪的学者来说,不能不算是难能可贵的。
当然,他毕竟是六十年代中期出生的一辈,对于当年的文化氛围、文学气候,直接的感知比较少,大都依靠文献的阅读,由于时间的限制,他的阅读量还不能达到充分还原当年历史氛围的程度,有些章节难免显得薄弱一点,在论及革命小资的恋情的时候,论述口气的明确掩盖不住感性文献基础的薄弱。
好在他对于这个课题相当执着,在完成博士论文以后,又有了新的积累。在这本专著中,我们看到的,已经是经过补充的改写的了。但是,不管怎样,这一课题不论从宏观还是从微观上,留下的空间还是相当广阔的。
经济哲学(新兴哲学丛书) 内容简介 经济哲学(新兴哲学丛书) 中央党校 董德刚新兴哲学丛书经济哲学(新兴哲学丛书) 目录 **章 绪论**节 经济哲学研究概况第...
城东席家,一家四口全是男人。他,席家的大老爷,一家之主的位置已经让给升任本城父母官的长子席炎,赚钱养家的工作则交给了次子
《中华股宝》内容简介:本书独家提出了中华股宝的独特概念,并重点介绍如何定义与识别中华股宝,为什么中华股宝面临重大历史性机遇
本书的主要是对英国及世界近代自由主义的源头即洛克、边泌和密尔的自由主义思想作一系统的和历史的考察。作者在批判了当代西方自
旧年人物-往日风流书系 本书特色 晚清至民国一段,时局纷乱,人心思变,而正是在纷乱的变化中方才显出人物的性情与品格,于是,平常史家*喜欢的方式就是将人物放到大是...
工程项目组织与管理 内容简介 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所面临的新形势,进一步规范工程咨询市场秩序,加强工程咨询人员管理,提高工程咨询人员素质和工作水平,以利于提高...
《世说新语》作为生动体现魏晋思想文化特征的经典著述,历来深受读书人的珍爱。本书作者多年执教《世说》课程,声誉卓著,而本书
长话短说 内容简介 言微(束纫秋)先生作品汇辑。选刊1988年到2000年间的杂文式评议文共370余篇。主要选自《新民晚报》著名专栏《今日论语》,该栏目的文章曾...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生辅学读本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与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
名士范儿-《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世说新语》一书为主要取资范围,提要钩玄,旁搜远绍,从旷达、雅量、容止、黠痴、药酒、山水、清谈、戏谑、钟情和游...
中国诗学思维 内容简介 鉴于目前中国文化语境西化的势头未减,为维护中国诗学优势的主流,张扬民族诗学的个性精神,这是激起作者研究中国诗学思维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诗...
批评意识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日内瓦学派的“全景及宣言”式的著作。。 本书分三部分,《上编》顺次研究了16位批评家各自追寻批评之源始对象“我思”(即“意识”)...
最后一道防线:中国人基因流失忧思录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大量的**手资料和其他资料,在科学的基础上大胆地提出了质疑:“非典”可能来自于基因武器。 该书通俗易懂,资...
古典文学新视角 本书特色 本书是用当代新理论、新视角来研究、解读中国古典文学的系列成果结集。作者特别注意采用中西结合的理论观照,其文章大都有新颖的观点,或推翻前...
王蒙谈红说事 本书特色 一样的《红楼梦》,不一样的王蒙式解读:兴衰荣辱,品读红楼大块文章;半生多事,评断中国人间喜剧。王蒙谈红说事 内容简介 《王蒙谈红说事》收...
《不如让每天发生些小事情》是继《我是你流浪过的一个地方》之后海桑的另一本诗集,在保持诗风的同时,融入了新的内容。诗集有两
常见病食疗方 内容简介 《常见病食疗方》一书,介绍了50多种常见病的饮食调理知识。如果您患有某些疾病,能在看医生用药的同时,配以合理的饮食调理,就可获得事半功倍...
电视剧《大明宫词》受到了各界的好评,尤其是深受百姓的欢迎,以至在播放之后仍兴意未减。这本剧本版《大明宫词》,保持了电视剧
从革命女性到女性革命-现代女性革命小说的话语流变 本书特色中国女性解放与民族国家建构、左翼革命的关系构成了现代以来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焦点问题之一。本书以1898&...
『キャッスルマンゴー(2)』のその後の書き下ろし収録。万と十亀はどうなった?十亀の心情は?その後を知りたい読者様必見!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