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王弼《道德经》作为底本,尽量尊重原文考据译注并适度比较不同版本的同时,运用逻辑回溯老子所处的农耕时代可能的意境和语境,用比较通俗的语言进行评介和译注,其中也有按照逻辑推理的猜想,使读者多一个角度鉴析《道德经》。如果本书能够帮助读者把《道德经》从“玄之又玄”的“玄坛”请回到实用的经世哲学的经典位置,尤其是从治国理政的视角,能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看到《道德经》的“现代性”及普世思想光辉,那就是笔者*大的荣幸。
我觉得道明已经完成了一项非常伟大的《道德经》思想研究工程,更是通过其独特的注释和解读把古典中国文明和当代现实结合起来了,关乎历史、现实和未来。 ——郑永年(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目 录
CONTENTS
前 言 / 001
序 / 001
**章 / 016
第二章 / 021
第三章 / 025
第四章 / 029
第五章 / 031
第六章 / 034
第七章 / 036
第八章 / 038
第九章 / 041
第十章 / 043
第十一章 / 046
第十二章 / 048
第十三章 / 050
第十四章 / 053
第十五章 / 056
第十六章 / 059
第十七章 / 063
第十八章 / 067
第十九章 / 069
道明把自己的任务定义为重新发现《道德经》。道明对《道德经》的新发现和新解读,读者从书中自然可以了解到,这里不需要重复总结。笔者在这里只想强调这部书稿特别突出的三点。 **,还原老子平常人的角色。因为年代久远,早在司马迁时代,老子的生平已经变得很难考据。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老子及其《道德经》在历史上一直被神秘化,《道德经》也变成一部“神秘”的作品,一部注释越多越难以读懂的作品。读道明的解读,读者不难发现,老子其实是一个非常平常但是了不起的人。他只是善于观察自然、社会现象,并把他的观察概念化和理论化而已。去神秘化,即把老子从神秘还原到平常和把《道德经》从神秘还原到科学,这是人们认识老子及其《道德经》*基础的一步。道明在这方面的贡献巨大。道明的解读是我所读过的《道德经》众多注释中*容易读懂的,也*符合我们所观察和理解的自然和社会现象。 第二,探究《道德经》的方法论哲学。道明认为,就方法论来说,“道”本身就是方法论。老子对天地间发生的任何事情和现象都感兴趣,并给予符合逻辑的解释。在老子那里,“道”就是自然、人类和社会演变的客观规律。老子所探讨的问题是:人类如何认识“道”?老子强调了几个方面:其一,观察人类从生到死,以及日常的生活和社会现象,以此思考人类、社会和国家的治理;其二,观察宇宙运行、动植物生长、天地变化,观察山、水、江河、大海、气象,以此推演宇宙万物的生长规律,推演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相互关系。很显然,老子对自然和社会两者的关切及其对两者之间关系的探讨使得道家和儒家区别开来。儒家不关心自然,只关心人世之事。因此, 学术界一般认为,儒家发展出了人本主义(humanism),而道家发展出了自然主义(naturalism)。不过,这个判断也过于简单。儒家的确关心社会,所确立的理论都是基于对社会现象的观察。道家也同样关切社会现象,但道家并不认为社会现象能够和其所生存的环境区分开来,两者不仅分不开,而且会互相影响。道家的概念和理论因此是在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总结和提升基础上形成的。从近代社会科学观念来说,在先秦哲学中,道家是*具有科学性的。 第三,挖掘《道德经》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道明解读《道德经》的意图非常明确,那就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考据,而是阐述《道德经》之于人类社会的意义,乃至于今天现实的意义。传统的考据式注释已经很多,并且随着新材料的发掘,也不会停止。但后一方面的解读过去被大大忽视,现在需要补课。《道德经》尽管产生于2500多年前,是对当时自然和社会的观察。不过,对哲学家们来说,天底下没有新鲜的事物,说古就是论今。这不难理解,哲学探讨问题总是围绕着人性来讨论的,人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本质不变。 道明对《道德经》中包含着的治国理政思想做了深入和细致的探讨,读了这本书,没有人会否认《道德经》是中国经典中*好的政治哲学论著。我非常认同道明的这一判断。我自己总觉得,《道德经》并非后来人们所说的道德哲学或者生活哲学论著,而是政治哲学论著。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看,老子似乎不属于先秦的那些群体,更属于古希腊哲人群体中的一个明星。只举一个例子,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根据统治者人数的多少对古希腊的各种政体做了科学分类,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再根据施政目的,从这三种政体中产生出三种变态政体,即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道德经》则根据统治者和老百姓的关系对政体做了分类,用今天的术语来说,就是根据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或者政府和老百姓的关系)来对政体分类。我觉得这个分类既符合中国传统,也更为科学,因为不管什么样的社会,总是分成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两个部分。 道明对《道德经》治国理政思想的探讨更是符合老子的原意。老子曾经为官,后来去官而出关。《道德经》在很多方面是老子的为政经验之谈。道明把《道德经》中的治国理政思想发掘出来,并且能够阐述其对今天治国理政的意义。读者不仅不觉得老子离今天多远,而且会感觉到老子仍然在观察当今社会,提示我们。这个特殊的效果不仅仅是因为老子对政治的细微观察和总结,也是因为道明对其的挖掘。
莫道明,男,广州昊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1986年本科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工控学院,1989年研究生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毕业初期于广东华侨信托投资公司工作,从事进出口贸易、金融、证券业务,任进出口贸易部综合科负责人、金融部副经理等职。
孟子、孔子新说-做个说话高手(全5册) 内容简介 其实孟子不只是个思想家,还很懂得说话技巧和艺术呢!为了让当时的人了解并接受他所要传达仁德和义行,他可是煞费苦心...
社会契约论,一名,政治权利原理 本书特色 《社会契约论》被称为“法语世界中*伟大的著作”,它不仅是伟大的法国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更是卢梭*引以为荣的著作。《...
两宋道教与政治关系研究 内容简介 《两宋道教与政治关系研究》以两宋为研究时段,比较深入地对两宋道教与政治之关系进行剖析,着重对两宋政权(君王及臣僚)与道教的关系...
法相唯识学--上 本书特色 本书是商务印书馆文库中的《法相唯识学》分册的上册,全书内容包括法相唯识学概论诸序、概论、唯识教释类等。 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结构...
精神的分裂-与老年德里达对话 本书特色 20世纪60年代,法国著名哲学家雅克一德里达创立了“解构主义”。解构主义认为,自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形成了一个潜在的...
《龙袍与袈裟·清宫藏传佛教文化考察(套装共2册)》从清宫藏传佛教神系发展的基本脉络、皇家佛堂内部神秘的众神世界及其象征主义结
直观.自我与明见性-从胡塞尔的直观理论和自我理论透视其明见性问题 本书特色 王昊宁编著的这本《直观自我与明见性--从胡塞尔的直观理论和自我理论透视其明见性问题》...
《本体论研究》内容简介:本体论(ontology,现多译为“是论”)是西方传统哲学的核心,本书作者毕其十年功于一役,系统全面地对
四书古人典林 内容简介 江永《四书古人典林》是一部集实用性和学术性为一体的经典普及性著作。书中汇辑了诸多先秦古人及其事迹,而以经典史籍资料相参证。全书12卷,近...
本书稿以天竺佛教史迹开端,从西到东,分别研究了丝绸之路上的天竺、新疆、北方、南方佛教史迹中的有关佛教考古的问题,以佛教石
感性的诗学:梅洛一庞蒂与法国哲学主流(法国哲学与文化著译丛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内**部专以梅洛-庞蒂哲学思想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分别从知觉、身体、语言、他人...
十七世纪形而上学 内容简介 哲学是文化的灵魂。它不仅是自身而存在,而且为时代精神而存在。哲学家不仅为同时代人而工作,而且为子孙后代而工作。然而,哲学始终是在回顾...
北大哲学课大全集 本书特色 浓缩北大人的精神与气质,探寻北大人的经验与智慧。百年来,无数的精英翘楚前赴后继走进北大。早期的时候有蔡元培、李大钊、鲁迅、胡适、李四...
《大宋僧史略》,三卷,北宋赞宁撰,是一部主要记录中土佛教事迹及其典章制度流变的重要佛教史籍,涉猎及征引广泛,为研究中国佛
佛陀遗教经典 本书特色 由弘学和释大恩编注的这本《佛陀遗教经典》是阐述佛教教理的书籍,共包括:《佛遗教经》、《四十二章经》、《八大人觉经》和《地藏王菩萨经》。书...
美学(回顾版) 本书特色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出现了“美学热”,不管是学术界,还是文艺界,亦或是百姓间,谈论“美”和“美学”一时成风。本书被视为“美学热”的主要...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 内容简介 本卷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0卷的继续,与第30眷属同一单元。本卷一开始刊载的是《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一18...
尊严的提升 内容简介 今天的世界没有什么比尊重他人更为重要,但等级主义却像人的恶瘤无处不在——如独裁的老板、傲慢的医生或者专横的官僚常止我们感觉不公。我们大多数...
黄宗羲是我国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也是博学多才的学问家,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一生著述弘富,仅
陈那以前之因明-老北大讲义 本书特色 20世纪初,中国的佛家因明学研究掀起了一次高潮,梁启超、章太炎、章士钊、谭戒甫等名家竟相研习,许地山的《陈那以前之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