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声音

作者:丁锁明著

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

出版年:2018-10-01

评分:5分

ISBN:9787554612743

所属分类:诗歌文集

书刊介绍

声音 内容简介

本书的文章是作者从数千篇发表过的作品中精选出的代表作, 以评论、随笔为主, 还有少量时政论文, 是作者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几十年的一份职业总结。作品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 对纠正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具有警示作用, 对从事文稿写作的朋友或许也能有所启发。

声音 本书特色

《声音》的文章是作者丁锁明从数千篇发表过的作品中精选出的代表作,以评论、随笔为主,还有少量时政论文,是作者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几十年的一份职业总结。作品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对纠正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具有警示作用,对从事文稿写作的朋友或许也能有所启发。

声音 目录

自序
评论随笔
岂能“乌纱帽”戴上就“辍学”
“常败常挂帅”析
为啥又挂“免战牌”?
没本事与“会来事”
让群众的意见有分量
忧闻检查旺季到
警惕这种“戏法”
乱吃“补药”亦伤身
年终总结怎样写
让虚报者丢“乌纱帽”
请问一声:“这是为什么?”
“工程”之忧
把喜事办好
父母必读
“思想病”种种
警惕“清水”被污
不合时宜的举措
“乌纱帽”与腿软
禁令缘何失灵
“因祸”不能“得福”
“农家饭”吃出“好味道”
“公仆”何必搞“包装”
捐款不能硬摊派
莫让“一流”遍地流
切莫“以唱代廉”
“引资”与“引纸”
少做“指示”多办事
善待劳模
领导莫当“剪彩明星”
梁市长的“大事观”
且说“一顶乌纱十人抢”
无知可怕
“遮羞墙”当拆
“四转干部”往哪转
岂容“老虎”“吃人”
公车太累了
岂能让吹牛者得“牛”
带着感情下基层
莫要守着“清泉”喊渴
“温暖工程”与“纪念工程”
“献身”与“逃生”
“济贫”莫“挤贫”
发挥“反面典型”的效应
是“阿斗”就别扶
“炫耀”庆典不可取
谈“绿”的资格
如此“到位”是“倒胃”
“能者多劳”与“能者多捞”切莫光“挂帅”不“出征”“民心工程”的启示
面对“岁月不饶人”
莫忘自己是一滴水、一撮土
建设功臣剪彩好!
说“一个媳妇九个婆”
不可冷落旧城区
“硬功”与“软功”
一叶障目戒
“为知识分子送暖”别议
但愿“叫唤的猫捉老鼠”
赞“不吃喂到嘴边的肉”
“鸡蛋里挑骨头”析
要实事求是地看待先进
首先要振兴自己
话说“螺丝钉”贬值
“高攀”群众
制度虽好“寿命短”
析“忙到点灯”
当心内行变外行
威信岂能靠吹?
“嫩姜”也“辣”
我做得怎样?
争当“硬”干部
搞小圈子有害
把“五讲四美”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事后诸葛亮”之我见
请“常有理”者三思
让英雄有用武之地
要“干”不要“等”
要尊敬与仁爱别人
为“放火”一忧
“怕群众指脊梁骨”好
“人多嘴杂”不是坏事
识人选人用人
当地生姜也辣
领导干部同群众交朋友好!
筑“堤防”不忘堵“洞穴”
莫当“老好人”
市民喜欢十七种干部
“科技兴公交”势在必行
公交盛开科技花
时政论文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微调”艺术
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思维方式
论发散式思维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
浅谈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创新意识
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
后记

声音 节选

《声音》:“献身”与“逃生”当巨大的洪水咆哮而来的关键时刻,江苏省滨海县通榆镇沿河村54岁的农民王立珊,为保护全村千亩稻田不被洪水淹没,勇堵涵洞光荣献身。广东省某市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兼市人事局局长黄某,在洪水来临时,携带家眷,登上公家的面包车逃生。人们说,王立珊虽然死了,但在人们心目中他还活着;黄某虽然还活着,但他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死了。这种评价何等好啊!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敢于献身的精神,在关键时刻,不怕难,不怕险,不怕死,就可以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比如农民王立珊。而黄某,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关键时刻,置人民的生命财产于不顾,携眷逃生,道德沦丧,有多少人在指他的脊梁骨啊!如黄某之流,虽然当上了这个“长”那个“长”,但他们的思想水平、道德水平不见“长”,灵魂深处太肮脏,在关键时刻的表现,还不如一个普通老百姓。“献身”和“逃生”,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为党和人民的利益敢于献身者,光荣伟大;为个人利益逃生者,渺小可耻!原载《中国市容报》1998年8月19日三版“济贫”莫“挤贫”眼下,不少地方的领导十分重视贫困地区的“济贫”工作。有的发动机关干部捐款、捐物,帮助贫困村庄的失学少年重返学校;有的增加拨款数额,用于改善贫困地区的交通、供电、通信等条件;还有的选派科技干部到贫困村庄蹲点,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增加经济收入。这些“济贫”的做法,受到贫困地区群众的欢迎。但是,有些地方的少数人,不是满腔热情地“济贫”,而是挖空心思地“挤贫”。某地区报社有一个记者到一贫困村去采访,硬要村干部登广告,村干部面带难色地说:“我村是县民政局的‘济贫’对象,哪里有钱登广告啊!再说村里没办工厂,实在没啥内容可登。”这个记者“灵机一动”地说:“你们不是贫困村吗?把你们贫困的程度写写登出来,以增加‘贫困的知名度’,呼吁社会各界都来扶持你们,这不是很好的广告内容吗?再说给你们登广告收费优惠。”记者步步紧逼,村干部无奈,只好用县民政局刚刚拨给的2500元扶贫款登了一条广告。我为这个记者的做法感到气愤。作为新闻记者,应该关心群众的疾苦,及时、准确地反映群众的愿望、呼声和要求,无偿为他们提供科技信息,搞好脱贫致富的宣传报道,而这个记者放着这些工作不做,为了拉广告,拿回扣,硬是在患了“贫血症”的农民身上“挤血”,这实在有悖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这种“挤贫”的做法,不少地方都有。如一些地方举办名目繁多的“节”“会”等活动,也都跑到贫困地区去拉赞助或搞摊派,农民对此很不满意。这些侵犯农民利益的事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各级领导和我们的机关工作人员,要时刻把群众的利益记在心头,一定要像邓小平同志要求的那样,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真正做到“济贫”不“挤贫”,全心全意地为贫困地区的农民服务。原载《中国市容报》1994年8月21日三版发挥“反面典型”的效应据4月3日《检察日报》报道,河南省正阳县在开展廉政教育中,让四名监狱服刑人员上台给全县150名科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讲自己成长的经历、犯罪的过程以及犯罪后给父母、妻子、儿女带来的耻辱和痛苦。他们在演讲时,一个个涕泪交流,泣不成声。台下听讲的干部凝神静听,有的听到动情处禁不住流下了眼泪。他们说,台上演讲的罪犯就有自己以前的领导、同事,身边人说身边事,触动大,感受深,对自己心灵的震撼强烈,比办多少次学习班、比听多少次领导讲话都管用。正阳县敢于发挥“反面典型”的效应,这种做法令人高兴!它至少可以给我们如下启示:只要有创新的勇气和意识,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如廉政教育,这几年一直都在搞,但是不少地方还是习惯于老一套教育办法,不是请领导做报告、提要求,就是学文件、念报纸。这样的教育,究竟能起多大作用呢?正阳县领导大胆让服刑的罪犯现身说法,警示全县党政领导干部,让大家受到一次活生生的教育,产生的效应不是很好吗?……

声音 作者简介

丁锁明,男,江苏镇江人,1943年出生。中共党员,资深记者、编辑,曾受政府嘉奖。其作品以“新、短、快、活”见长,多次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市容报》等中央、省部级媒体评为优秀作品,荣获“好新闻”一、二、三等奖。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