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很高雅:《新周刊》艺术观是《新周刊》二十周年系列丛书之一,以《新周刊》艺术观为主题,书中精选了《新周刊》创刊20年以来关于中国当代艺术价值、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改革开放以来30年间艺术发展历程及未来艺术发展方向的探讨文章,包括新闻报道、艺术评论、访谈等。
《看上去很高雅:<新周刊>艺术观》是《新周刊》“观点供应商”文丛二十年精选系列丛书之一,以《新周刊》的艺术观为主题。“观点供应商”文丛集结了《新周刊》创刊20年来在生活、情爱、历史、文化、艺术、财富、城市等领域的新鲜概念、优秀佳作,是对《新周刊》20年来对这些概念的总梳理。艺术,曾令人刮目相看。艺术,曾让人高不可攀。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究竟在何处?面对现实和真实,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选择,艺术家的肩负的社会责任又是什么?1980-2010,三十年间中国当代艺术狂飙突进,究竟是日上三竿还是夕阳西下?艺术家究竟是怎样“炼”成的?中国当代艺术,路在何方?种种疑问,看本书如何一一解答。
前言 Ⅰ
兑现主义——重估中国当代艺术价值
005 当代艺术是看中国的*好角度
兑现主义:重估中国当代艺术价值
艺术,令世人刮目相看。 中国当代艺术其实须臾未离中国的时代现场,艺术家的灵感喷涌,艺术的语言表达有
力。但中国当代艺术一度在同时期的文学、电影、电视、音乐面前,显得弱势和边缘化。 直到1992年,艺术市场的概念**次被引入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仅仅用了十年,中国
就正式取代英国成为全球第二大艺术市场,现当代艺术品与古董字画、全球交易商、醒过来
和富起来的中国买家,共同创造了这一奇观。 艺术品成了高端投资,艺术家成了VIP,艺术区成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投资客、银行
、政府、地产商、传媒络绎而来,画廊、展览、拍卖会数以千计。以2010年中国艺术市场交易总额来说,这是一个1700亿元的朝阳产业。各方力量把艺术创作的各种主义,统一成了现实名利场中的“兑现主义”。 但这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学术价值无关,也与艺术家们苦心孤诣追求的艺术创见无关。在艺术的自在王国里,再成熟再成功的艺术家也面临着一堵高墙,即如何以今我超越故我,如何突破自身认知局限,如何创作出更个性更有力的艺术形象与社会共鸣,并昂然迈入艺术史。 我们遍访中国当代艺术界的艺术家、批评家及各种角色的参与者,尝试还原和重估中国当代艺术价值,解剖当代艺术这枚奇异果。当世人惊羡中国当代艺术“现时的明艳”,却不见深夜里多少画室还灯火通明。 中国当代艺术,还在野蛮生长中,有活力,未完成。
当代艺术是看中国的*好角度
学者李陀对当代艺术有个“烂西红柿理论”:“当代艺术好比一筐西红柿,有的是好的,
有的是烂的;有的看着是烂的,擦擦看原来是好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好西红柿从筐里择出
来,不受烂西红柿的传染。” 当代艺术有价、有市、有标准,亦有滥竽充数、浑水摸鱼。有人说:“粗糙和混乱才有活力。”这正是当代艺术的现状:不完善、未完成、有活力。 当代艺术 30 年,前半程是“理想主义的样板”。高名潞主持黄山会议,艺术家们搞达达主义,肖鲁在中国美术馆开枪,叶永青在重庆开火锅大会。当诗人芒克和北岛等人在白洋淀放歌时,艺术家们没闲着,从“文革”绘画、苏联绘画的时代醒悟,画《西藏组画》《春风已经苏醒》等,美术和诗歌,充当了时代变革前沿的发令枪。 后半程,艺术家桥归桥、路归路,各奔前程:能出国的出国,不能出国的聚居——圆明园、东村乃至后来的宋庄、798 以及八大美术院校的周边。艺术分化也逐渐开始:学术、商业,也有人在寻找学术和商业的平衡点。当单一的收藏模式被打破时,媒介、网络、画廊构成的网状收藏模式为艺术家的作品打开通路,一个艺术家只要有三五个收藏家认可和“供养”,便能生存下去,而且生存得很好。过去二十多年中,中国当代艺术的后半程可谓是“消费主义的狂欢”。 无论是“理想主义的样板”,还是“消费主义的狂欢”,中国当代艺术有力佐证了当代中国(一个大时代)的变革,并且充当了显而易见的当代历史的说明书,中国人的一切心态、状态、生态都能从艺术家的作品中找到答案。急吼吼、闹哄哄、乱糟糟,作品中有;急中求慢、闹中取静、乱中从容,作品中也有。了解西方历史,读美术史和看美术馆,是一个*易进入的切口;要了解当代中国正在行进中的历史,当代艺术也提供了一个看中国现场的独特视角。 艺术家徐冰说:“在没搞清楚什么是艺术的时候,做做环保、慈善总不会有错。”所以他做了《木林森》作品。一个大艺术家尚不敢说他搞懂了“艺术是什么”,对于众多艺术家而言,也只是老老实实的“艺术的学徒”而已。艺术,真不是艺术史论专家们能说清的。 当代艺术可供利用的资源:一类是传统文化,一类是现行社会,一类是媒介理论,一类是消费理论,一类是后现代理论,一类是全球化理论,一类是体制异见。在这些的背后,是“世道人心”,是“通感”—— 感染别人。艺术家的手、艺术家的眼,决定了作品是否成立。 而当代中国,提供了这样多的素材,对艺术家而言真是幸事。有人说:“回国*兴奋的事,是一闭眼,第二天醒来不知又会发生什么新闻。” 21世纪初,一股海外艺术家回归浪潮涌起,在“不发生事”的西方,艺术家待不住了,搭着飞机回来,发觉“中国像个大工地”,每天都在变化,一个新鲜而问题多多的中国,等待艺术家发声。 *多时,北京一天有 300 个展览同时开幕。极盛时,30 家艺术杂志创刊。牛x时,顶级的MoMA策展人会来找私人收藏家管艺借作品。而拍卖会更是十年三级跳,从百万俱乐部到千万俱乐部,再到近期齐白石作品拍出4个多亿,杭州也花5个亿打包购买了包豪斯藏品。“亿元俱乐部”指日可待。 有钱者投奔艺术,有学问的人也投奔艺术。这是精英荟萃的场合,在艺术社交场,没有娱乐界的尖叫,却比娱乐界更加 VIP。都在投奔艺术,这是必然的。由富而贵,由GDP而中国形象,由硬实力而软实力,当代艺术和当代中国的关系绞在一起,既参与又旁观, 既享受快感又目睹灾难,既得意又失落——西方人只有人性,中国人除了人性之外,还有中国性。 从“理想主义的样板”到“消费主义的狂欢”,当代艺术提供了看中国的*好视角,“艺术眼”看到的是中国病痛和幸福的根源,以及我们这个时代的“爱与怕”。
《新周刊》属于时事生活类杂志。创刊于1996年8月18日,历经十余年发展,已成为中国社会变迁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新周刊》始终保持对社会潮流动态的高度敏感,彰显无情解构的犀利风格,并开创多种全新传媒报道模式,“中国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之定位深入人心,是中国期刊市场上颇具代表性和舆论影响力的杂志之一。同时,《新周刊》享有传媒界“话题发源地”的美誉。
民国杭州饮食 本书特色 何宏所著的《民国杭州饮食》以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审视民国时期杭州居民饮食生活状态的动因、进程,并借鉴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经济学等...
罗马文化 本书特色 从公元前3世纪到前2世纪中叶的一百多年间,是罗马文化形成的*后阶段,它已由萌芽而走向成熟。这一两百年正是罗马逐个战胜强敌,成为地中海的霸主,...
语料库语言学的多因素分析小词置位研究 内容简介 《语料库语言学的多因素分析:小词置位研究》一书从认知——功能和心理语言学角度,运用新分析方法探讨了英语及物动词词...
两河之间:美索不达米亚揭密 本书特色 1953年7月,法国人费尔南登上亚拉山顶时,发现了被认为是《圣经》传说中的诺亚方舟的木板。他将木板取回送到实验室测定碳14...
中国神怪大辞典(修订版) 本书特色 ★ 本书自2009年出版以来颇受读者欢迎,本版为18年12月修订版,比**版多出三百多条,相应的也增加了大约十万字★ 修订版...
性别与文化-女性词作美感物质之演进 本书特色 词向来被视为女性化的文学体式,女性词尤其受到读者的青睐,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本书是叶嘉莹研究评论历代女性...
中华成语故事全集 本书特色 《中华成语故事全集(升级版)/新家庭书架》精心选取了二百余个今天人们常用、常见的成语,以平易而生动的文字将成语背后的人物和故事娓娓道...
胡适杂文选 本书特色本书辑录了《文学改良刍议》等胡适不同时期的杂文35篇,涉及求学、治学、哲学、文化、人权、时政等多个方面,集中反映了胡适从青年时代开始的对自由...
京城镖行 本书特色 由北京民俗学会、学苑出版社组织缩写的《兔儿爷老北京史地民俗丛书》,是继《北京旧闻丛书》、《北京史话》之后的又一套多角度、全方位介绍北京史地民...
世上最幸福快樂的城市,住著最悲慘可憐的孩子――《離開奧美拉城的人》那孩子小小的手中捧著一個木盒,微笑著說,裡面裝的是黑暗――《黑暗之盒》一式十型的複製人不幸死去...
古文字学导论 本书特色 近年来考古学、古史学、语言音韵学等均有显著进步,而与这些学科密切相关的古文字学却未能有长足发展。唐兰先生写作此书,以期建立起是非的标准,...
岭南走廊-帝国边缘的地理和政治 本书特色 中国**个帝国边疆的设计理念是〔北堵南疏〕,它造就了两个历史工程。长城已经成为不配的遗产,岭南走廊却在历史的岁月中被淡...
秦汉楚方言声韵研究 本书特色 本書的另一值得注意的發現是,人聲韻的接觸,與陰聲韻、陽聲韻相比,各部之間界限尤清,不易接觸,這正說明人聲韻獨立之大勢。 ...
張愛玲.中國的傳奇才女,本名張煐,1920 年出生上海。.她的父親張志沂是個傳統的文人,注重古文、時文,但是因為處在新舊時代的交替,他只能當一個遺少;他沉溺在西...
罗常培文集-第六卷 本书特色 罗常培先生是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其一生从事语言教学和研究,对汉语音的韵学和汉语方言研究卓越有成绩,被学术界誉为“继往开来”的语言...
给理想一点时间精选集-五周年精华版 本书特色从2011年至今,凤凰网博报的年度文集《给理想一点时间》出版了五集,也畅销了五年。读多家杂文,免受一家左右,自是有益...
蒙古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关系研究 本书特色 蒙古文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与处理,是紧紧围绕“自然崇拜”这一“轴心”来进行的。马桂英编著的《蒙古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关系研...
《TensorFlow深度学习实战》内容简介:本书将介绍如何有效地使用Google的开源框架TensorFlow进行深度学习。通过学习,你将实现不同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本书特色 ★ 大16开精装,全彩图文,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 本书作者在编撰过程中跑遍了东西南北的区域乡镇村落,接触了上百家传承单位和...
应用写作美学 本书特色 廖伦建的《应用写作美学》以典型盼古代和现代应用写作个案阐述了美学在应用文体中的运用与作用,针对不同文体具体介绍了各自的审美标准及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