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理性视域下的中国协商民主制度建构

公共理性视域下的中国协商民主制度建构

作者:周岑银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8-10-01

评分:5分

ISBN:9787520336390

所属分类:政治军事

书刊介绍

公共理性视域下的中国协商民主制度建构 目录

**章导论**节公共理性的价值与政治学研究的定位一 公共理性关涉公民参与公共协商的权利和机会二 公共理性关涉公民之间公共协商的能力三 公共理性关涉由公共协商所作出的民主决策第二节公共理性与协商民主的关联性及其反思一 现代公民理性观念与协商民主之间关系的初步探讨二 公共理性理论提出及其对协商民主的制度建构和系统阐释三 公共理性理论反思及其对协商民主实践形式的拓展四 中国协商民主的研究现状及其公共理性维度审视第三节研究假设与论证思路一 研究假设二 论证思路第二章公共理性对个体理性的质疑与协商民主的兴起**节基于选举的代议制民主及其个体理性一 代议制民主的理论逻辑二 代议制民主与个体理性的彰显第二节个体理性对民主本质的扭曲一 个体理性诉诸个人利益二 个体理性扭曲民主的本质第三节公共领域与公共理性一 公共领域的内涵与特征二 公共领域与公共理性的生成第四节公共理性对协商民主的呼唤一 公共理性的政治价值二 公共理性与协商民主的开启第三章公共理性观念及其公共协商的合理性与适应性**节公共理性的民主观:“参与”比“投票”更民主一 公共理性与公民参与二 “参与”与“投票”的民主观比较第二节公共理性的平台:结构性的包容力量一 决策主体平等参与的包容性二 决策过程公开公正的包容性三 决策目的正当合理的包容性第三节公共理性的问题指向:利益分化和共识难题一 现代多元社会的利益分化和共识难题二 公共理性的利益平衡和协商共识第四节协商民主:嵌入政治结构的渐进民主化能力一 协商民主的实现形式二 协商民主的民主化能力第四章既有协商政治资源对协商民主的价值偏好**节传统和合文化与协商民主的承继一 人心和善的协商意蕴二 和衷共济的协商意蕴三 和而不同的协商意蕴第二节古代议政制度与协商民主的契合一 匡正君主的谏议制度二 导民使言的民议制度三 兼听明断的朝议制度第三节非竞争性政治形态与协商民主的联结一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协商民主的联结二 人民当家作主与协商民主的联结三 依法治国与协商民主的联结第四节基层“在场民主”与协商民主的相容一 基层“在场民主”的缘起二 基层“在场民主”的内容和特征三 基层“在场民主”的协商嵌入第五章从协商政治到协商民主的制度优化**节从形式化的群众路线到党民协商一 群众路线的概念解析二 群众路线的形式化困境及成因三 党民协商的制度建构第二节从无序化的行政决策听证到行政协商一 行政决策听证的概念解析二 行政决策听证的无序化困境及成因三 行政协商的制度建构第三节从咨询化的政治协商到政协协商一 政治协商的概念解析二 政治协商的咨询化困境及成因三 政协协商的制度建构第四节从随性化的民主恳谈和议事会到自治协商一 民主恳谈和议事会的概念解析二 民主恳谈和议事会的随性化困境及成因三 自治协商的制度建构第六章协商民主制度试验空间的拓展**节双轨制:立法协商的民主建制一 双轨制的概念解析二 立法协商的民主过程三 人大立法的参与不足四 立法协商的民主建制第二节陪审制:司法协商的理性合意一 陪审制的概念解析二 陪审制的制度属性与运行机制三 陪审制的司法民主瓶颈与发展空间四 司法协商的理性合意第三节愿景工作坊:社会协商的愿景与行动设计一 愿景工作坊的概念解析二 愿景工作坊的运行过程三 社会协商的愿景与行动设计第四节共识会议:政策协商的共识构想一 共识会议的概念解析二 共识会议的运行过程三 政策协商的共识构想第七章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公共理性视域下的中国协商民主制度建构 内容简介

本书从公共理性与协商民主的逻辑关联性出发,致力于建构契合中国民主政治发展需要的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发展协商民主有助于实现公民参与、优化治理结构、提升决策品质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呼唤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发展,而使协商民主真正地运转起来,需要遵循规范性要求进行一些有益的制度建构,基于公共理性的中国协商民主制度建构的研究意义正在于此。

公共理性视域下的中国协商民主制度建构 作者简介

周岑银,河南邓州人,政治学博士,201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现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协商民主与基层治理,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