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东西之道:《道德经》与西方哲学

(精)东西之道:《道德经》与西方哲学

作者:(德)汉斯-格奥尔格·梅勒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年:2018-10-01

评分:5分

ISBN:9787559626745

所属分类:哲学宗教

书刊介绍

(精)东西之道:《道德经》与西方哲学 内容简介

千百年来,中国哲学经典《道德经》始终令东西方读者感到痴迷与困惑。虽然它提供了一系列内含丰富的哲学见解,如强生之道、无为而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但其内容与结构依然晦涩难读。
德国汉学家梅勒受网络思维启发,创立了“超文本”的阅读方式,对《道德经》八十一章进行了清晰连贯的分析,从十大主题探索了其中的重重意象,帮我们清楚地理解和欣赏老子哲学。
梅勒通过东西哲学对比,梳理了阴和阳、道和德的核心概念,还有人性、道德、欲望、宇宙、情感、时间、生死等意象,而且他总结了道家在政治和战争中的独特理念,即“战争与和平”的哲学。

(精)东西之道:《道德经》与西方哲学 本书特色

1.超文本解读,在互联网时代读《道德经》的新尝试。借用网络思维,助我们欣赏和理解道家哲学。
2.十大主题,涵盖道德经哲学意象的方方面面。包括阴阳、道德等关键概念,还有人性、道德、欲望、宇宙、情感、时间、生死、战争与和平等内容。
3.既是汉学家比较东西方哲学的重要成果,也是道家哲学的通俗导读。作者师承波恩学派汉学家陶德文,在他们眼中,东方的道家哲学与西方几千年哲学、人文主义传统有何相似与不同?
4.东方哲学思维,正以独特的魅力征服西方学界。随着中国在21世纪的复兴,在哲学上解读道德经和其他中国经典,也要抛弃西方话语,以它们本身语汇来解读。
5.站在德国人角度反思战争,作者领悟到道家2500年前总结的“战争与和平的哲学”。
6.《道德经》不仅包含宇宙生成的奥秘,还弥补了现代政治、企业管理的不足,帮助我们重新找到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

(精)东西之道:《道德经》与西方哲学(精)东西之道:《道德经》与西方哲学前言

20世纪,不论是中国学者还是西方学者,对中国古代哲学典籍的研究,总是在用传统的形而上学、本体论、认识论的方法和语汇——来使中国哲学文本变得意蕴生动,因而是一条西方的路径。道、儒、佛三家的文本,都是用西方术语来解释的——这些术语来自从柏拉图到海德格尔的一代代西方学者的创造——这在当时是必然趋势。
通过这种方式,中国哲学家如大陆的冯友兰、北美的陈荣捷,都能将他们自己的传统展现为相对哲学性的、与西方相符合的形态。唯有通过更新中国传统,将其翻译为学院式哲学的语言,才能使他们被世界所注意。这种策略从某个角度来说是成功的。但是在学术界,非西方哲学的地位仍然不能与西方哲学的地位同日而语。当然,这条鸿沟在不断缩小。这与宗教研究不同,宗教研多种宗教研究(study of religions),然而,在西方,哲学仍被视作独一无二的事业。表现便是,在西方有数不清的宗教研究所,但却只有一种哲学系(Departments of Philosophy),而非研究各种哲学(philosophies)的哲学系。只要这个问题存在一天,对于非西方哲学来说,就很难获得严肃、正式的对待,即用他们自己的语汇来被人所接受。但是这种状况迟早是会改变的,本书就是对这种改变的一次尝试。

(精)东西之道:《道德经》与西方哲学 目录

中文版序
英文版序
**章 如何阅读《道德经》
第二章 性之道
第三章 阴阳、气、道德
第四章 吊诡政治
第五章 论战争
第六章 论知足
第七章 淡漠或消极伦理学
第八章 持久与永恒
第九章 死亡与死刑
第十章 “无情”
附录1 简论《道德经》的版本历史
附录2 简论《道德经》的英文翻译
附录3 关于英文版的访谈
索引

(精)东西之道:《道德经》与西方哲学 节选

《道德经》(或依照它在历史上的早期称呼《老子》), 是一本既吸引读者,又令读者觉得困惑的书。它的“玄”(darkness)吸引和启发了很多人。对某些人来说,这个玄好比是包含了智识奥秘和奇境的深渊,而对另一些人而言,这种玄则是理解上的障碍。这些读者觉得很难理解文中隐晦的韵文和字词。他们在文本中找不到真正富有启发性的东西,在隐秘和玄妙背后找不到兴趣。
《老子》之所以“玄”,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它很久之前就由一种文本变为了另外一种文本。起初,《老子》文本的书写不是为了阅读,尤其不是给 21 世纪的人阅读的。《老子》是一本语录集,经历了许多个世纪,成为今天的样子。在早期,它是靠口耳相传,而非著述。它起初既没有想成“书”,也不希望那些研究它的人阅读。它被人记诵,而不为人精读。
*古老的《老子》文本——写在竹简或者丝帛上,是几十年前从古墓中出土的 。对墓主而言,与其说是书籍,不如说是威望、智慧的象征,权力、地位的标志。在这种情况下的葬礼,书写是为了某种仪式。在中国古代社会,葬礼是*具体、烦琐,也*重要的礼仪。然而,在中国古代生活中,《老子》不是现在这种书的样子;相反,不得不认为它(或者更准确地说,这些语录后来构成了它)被口授给那些有机会接受教育的人,换言之,那些拥有社会权力和财富的少数特权阶层。这些人用心学习《老子》这样的文本,它的诗性、政治和哲学内容,以及隐晦语录的历史背景,都一再暗示着它是在文化精英之间口耳相传的。公元前 4 世纪—前 3 世纪,这些精英将《老子》作为行使社会权力、修养自身,以及在自然和宇宙间找到个人恰当位置的指南。
毫无疑问,《老子》思想属于定位的核心范式,在这种定位中,中国古人以此来理解他们在国家和宇宙中的位置。《老子》思想和其他哲学文本同时作为普遍意义的来源而发挥作用。它们提供了一系列理解这个世界的认知图式,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规划自身的行为。诸如《老子》这样的文本,是中国古代自我表述和自我治疗的文献记录。我们现今读此类的文本,与当初研究它们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不同于古代中国人。因此,精装英文版的《老子》,也不再是它两千多年前的那个样子。我们看待这个文本的方式,与生活在久远逝去的时代中、试图去记忆它的中国统治阶级的看法截然不同。
我们如今在书店里看到的《老子》,不再处于它原初的文化背景。这是一种语义的僵化转换——语义网络——实际上与我们所谓的“西方文明”没有丝毫关联。它的语义网络,曾起到过—些作用,并受到尊崇(不仅是现代人,连古人也如此追捧),但如今已变得晦暗不明——这就是《老子》看起来玄之又玄,使读者难以理解的原因之一。

(精)东西之道:《道德经》与西方哲学 相关资料

一部耐人寻味的书。——《中国哲学前沿》
这是对《道德经》的一次有趣反思,能让“我们”,即后现代知识分子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我们都该读一读《道德经》。——《宗教研究评论》
智慧性与可读性俱佳,还包含更多丰富话题。强烈推荐! ——《抉择》

(精)东西之道:《道德经》与西方哲学 作者简介

汉斯-格奥尔格·梅勒,1964年生于德国,汉学家,师从波恩学派大师陶德文(罗尔夫·特劳策特尔),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和比较哲学,曾任教于加拿大克鲁克大学哲学系,后任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哲学系教授,著有《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道德之愚》。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