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中国哲学经典《道德经》始终令东西方读者感到痴迷与困惑。虽然它提供了一系列内含丰富的哲学见解,如强生之道、无为而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但其内容与结构依然晦涩难读。
德国汉学家梅勒受网络思维启发,创立了“超文本”的阅读方式,对《道德经》八十一章进行了清晰连贯的分析,从十大主题探索了其中的重重意象,帮我们清楚地理解和欣赏老子哲学。
梅勒通过东西哲学对比,梳理了阴和阳、道和德的核心概念,还有人性、道德、欲望、宇宙、情感、时间、生死等意象,而且他总结了道家在政治和战争中的独特理念,即“战争与和平”的哲学。
1.超文本解读,在互联网时代读《道德经》的新尝试。借用网络思维,助我们欣赏和理解道家哲学。
2.十大主题,涵盖道德经哲学意象的方方面面。包括阴阳、道德等关键概念,还有人性、道德、欲望、宇宙、情感、时间、生死、战争与和平等内容。
3.既是汉学家比较东西方哲学的重要成果,也是道家哲学的通俗导读。作者师承波恩学派汉学家陶德文,在他们眼中,东方的道家哲学与西方几千年哲学、人文主义传统有何相似与不同?
4.东方哲学思维,正以独特的魅力征服西方学界。随着中国在21世纪的复兴,在哲学上解读道德经和其他中国经典,也要抛弃西方话语,以它们本身语汇来解读。
5.站在德国人角度反思战争,作者领悟到道家2500年前总结的“战争与和平的哲学”。
6.《道德经》不仅包含宇宙生成的奥秘,还弥补了现代政治、企业管理的不足,帮助我们重新找到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
20世纪,不论是中国学者还是西方学者,对中国古代哲学典籍的研究,总是在用传统的形而上学、本体论、认识论的方法和语汇——来使中国哲学文本变得意蕴生动,因而是一条西方的路径。道、儒、佛三家的文本,都是用西方术语来解释的——这些术语来自从柏拉图到海德格尔的一代代西方学者的创造——这在当时是必然趋势。
通过这种方式,中国哲学家如大陆的冯友兰、北美的陈荣捷,都能将他们自己的传统展现为相对哲学性的、与西方相符合的形态。唯有通过更新中国传统,将其翻译为学院式哲学的语言,才能使他们被世界所注意。这种策略从某个角度来说是成功的。但是在学术界,非西方哲学的地位仍然不能与西方哲学的地位同日而语。当然,这条鸿沟在不断缩小。这与宗教研究不同,宗教研多种宗教研究(study of religions),然而,在西方,哲学仍被视作独一无二的事业。表现便是,在西方有数不清的宗教研究所,但却只有一种哲学系(Departments of Philosophy),而非研究各种哲学(philosophies)的哲学系。只要这个问题存在一天,对于非西方哲学来说,就很难获得严肃、正式的对待,即用他们自己的语汇来被人所接受。但是这种状况迟早是会改变的,本书就是对这种改变的一次尝试。
《道德经》(或依照它在历史上的早期称呼《老子》), 是一本既吸引读者,又令读者觉得困惑的书。它的“玄”(darkness)吸引和启发了很多人。对某些人来说,这个玄好比是包含了智识奥秘和奇境的深渊,而对另一些人而言,这种玄则是理解上的障碍。这些读者觉得很难理解文中隐晦的韵文和字词。他们在文本中找不到真正富有启发性的东西,在隐秘和玄妙背后找不到兴趣。
《老子》之所以“玄”,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它很久之前就由一种文本变为了另外一种文本。起初,《老子》文本的书写不是为了阅读,尤其不是给 21 世纪的人阅读的。《老子》是一本语录集,经历了许多个世纪,成为今天的样子。在早期,它是靠口耳相传,而非著述。它起初既没有想成“书”,也不希望那些研究它的人阅读。它被人记诵,而不为人精读。
*古老的《老子》文本——写在竹简或者丝帛上,是几十年前从古墓中出土的 。对墓主而言,与其说是书籍,不如说是威望、智慧的象征,权力、地位的标志。在这种情况下的葬礼,书写是为了某种仪式。在中国古代社会,葬礼是*具体、烦琐,也*重要的礼仪。然而,在中国古代生活中,《老子》不是现在这种书的样子;相反,不得不认为它(或者更准确地说,这些语录后来构成了它)被口授给那些有机会接受教育的人,换言之,那些拥有社会权力和财富的少数特权阶层。这些人用心学习《老子》这样的文本,它的诗性、政治和哲学内容,以及隐晦语录的历史背景,都一再暗示着它是在文化精英之间口耳相传的。公元前 4 世纪—前 3 世纪,这些精英将《老子》作为行使社会权力、修养自身,以及在自然和宇宙间找到个人恰当位置的指南。
毫无疑问,《老子》思想属于定位的核心范式,在这种定位中,中国古人以此来理解他们在国家和宇宙中的位置。《老子》思想和其他哲学文本同时作为普遍意义的来源而发挥作用。它们提供了一系列理解这个世界的认知图式,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规划自身的行为。诸如《老子》这样的文本,是中国古代自我表述和自我治疗的文献记录。我们现今读此类的文本,与当初研究它们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不同于古代中国人。因此,精装英文版的《老子》,也不再是它两千多年前的那个样子。我们看待这个文本的方式,与生活在久远逝去的时代中、试图去记忆它的中国统治阶级的看法截然不同。
我们如今在书店里看到的《老子》,不再处于它原初的文化背景。这是一种语义的僵化转换——语义网络——实际上与我们所谓的“西方文明”没有丝毫关联。它的语义网络,曾起到过—些作用,并受到尊崇(不仅是现代人,连古人也如此追捧),但如今已变得晦暗不明——这就是《老子》看起来玄之又玄,使读者难以理解的原因之一。
一部耐人寻味的书。——《中国哲学前沿》
这是对《道德经》的一次有趣反思,能让“我们”,即后现代知识分子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我们都该读一读《道德经》。——《宗教研究评论》
智慧性与可读性俱佳,还包含更多丰富话题。强烈推荐! ——《抉择》
汉斯-格奥尔格·梅勒,1964年生于德国,汉学家,师从波恩学派大师陶德文(罗尔夫·特劳策特尔),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和比较哲学,曾任教于加拿大克鲁克大学哲学系,后任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哲学系教授,著有《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道德之愚》。
中国哲学史大纲 本书特色 1917年5月22日,胡适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交出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名学方法之进化史》,通过*后考试。7月10日,回抵上海。旋而北上,就...
禅修入门 本书特色 虚云老和尚诞辰170周年、圆寂50周年纪念!*正宗的禅修方法,*便捷的禅修途径!虚云是近千年来*伟大的高僧之一,一生历经艰难曲折,复兴寺庙数...
十家论墨 内容简介 《十家论墨》是一本学术专著汇集本,撷取了近现代十位著名学者有关研究墨翟及其著作的专著共十余种,显现出近代以来墨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观点,另有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卷) 内容简介 本卷收入马克思和恩格斯从1849年8月中旬到1851年6月底所写的政治论著、党内文件、时政评论、通讯报道、图书评介等著述。...
墨学研究---墨子学说的现代诠释 本书特色 《墨学研究墨子学说的现代诠释》一书是我目前所看到的有关墨学研究的一部上乘之作。作者从一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
王国维生平年表1877年,丁丑,光绪三年12月3日(旧历十月二十九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州城(今海宁市盐官镇)双仁巷旧宅。初名国桢
《古文字趣谈》研究古文字,特别是研究甲骨文,一向被人视为高深艰难的学问,犹如”阳春白雪“,知音少而和者寡。又由于多年来忽
海德格尔式的现代神学 本书特色 《海德格尔式的现代神学》是《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丛书之一《海德格尔式的现代神学》。海德格尔哲学与新教神学的关系既然已经成为现代...
思考的本质:杜威论逻辑思维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约翰·杜威的代表作之一。被胡适、潘家洵、李小峰、邵元冲、杨四穆、罗德辉、许昂若等学者列入“青年必...
神奇之由:探究雪域佛教 本书特色 本书根据宗教产生和发展的普遍规律,客观回顾了藏传佛教本质内容的历史,并探究了神奇背后的谜底。书本借重前贤时彦的成果,并加入作者...
所思 本书特色 本书是张申府的代表作,首版于1931年。作者在书中主要围绕罗素的逻辑经验主义(工具理性)和孔子的仁学(价值理性)展开讨论,主张将两者贯通起来,才...
儒家宪政主义传统-第二辑 本书特色 《儒家宪政主义传统》收录五篇论文,为此命题提供思想史的初步论证。《儒家宪政主义传统》着力探讨中国历史上两个立完时刻儒家之理念...
梁赞诺夫《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 本书特色 梁赞诺夫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奠基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评版的主要策划人执行人和...
塔木德-(精装彩插修订版) 本书特色 《塔木德·精装彩插修订版》是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宗教/哲学类图书。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塔木德·精装彩插修订版》精选《塔木...
在香港市區林立的唐樓中,分布著一批俗稱「道堂」或「道壇」的宗教組織,從事「扶乩」這一中國古老的降神術以及誦經活動。這類屬
《精神生活》被公认为汉娜·阿伦特最伟大的著作,也是她生命之火即将熄灭前的遗世之作。这本书探索了沉思生活中的思维本身。与阿
人的价值学 本书特色 罗范懿编著的《人的价值学》用三个原理来阐释“人的价值学”。分别是上篇“和分”概念原理,通过古今中外众多案例,论述人类在进化和发展中与动物想...
美国犹太教史 本书特色 《美国犹太教史》是萨纳对其漫长的美国犹太宗教史研究的总结和提炼。作者在《美国犹太教史》中叙述了美国犹太教自殖民地时代开始以来长达300多...
中国人命运的信息-数字推演出的古代文化 本书特色 人出生的年、月、日所构成的天干地支的排列,与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储存了人的命运的信息。古代先贤通过对这...
传教士在明末以降的中西文化与宗教交流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观点直接影响到当时欧洲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杜赫德神甫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