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治哲学史

西方政治哲学史

作者:刘玮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8-12

评分:8.4

ISBN:9787300261973

所属分类:政治军事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第一卷内容涵盖从古希腊到宗教改革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哲学。第一章提供了西方政治思想开端处的宏大背景;第二章到第六章分别聚焦于柏拉图的统一城邦、亚里士多德的最佳政体、西塞罗的法权国家、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与尘世之城、阿奎那的自然法与政体理论;第七章既从宏观上考察了文艺复兴时期政治思想的巨大变革,又特别讨论了马基雅维利在其中的突出地位;第八章以路德和加尔文的政治思想为主体,同时考察了宗教改革时代的神学—政治问题。

第二卷叙述的是17世纪至19世纪近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发展历程,阐释了具有重要历史地位与思想影响的人物如霍布斯、洛克、斯宾诺莎、卢梭、托克维尔、康德、黑格尔等人,以及政治哲学流派如苏格兰启蒙运动和功利主义等的政治哲学思想,意图勾勒出近代西方政治哲学的主要轮廓,凸显这一时期核心的政治哲学论题,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和总结近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历史流变、重要思想资源,以及阐明对当代政治哲学思潮的深刻影响。

第三卷集结了国内政治哲学界的顶尖学者,摆脱传统的意识形态束缚,克服哲学史教材化的通病,用大论文的方式深入剖析以赛亚•伯林、列奥•施特劳斯、卡尔•施米特、约翰•罗尔斯、尤尔根•哈贝马斯等20世纪著名政治哲学家或者思想流派的观念,在精神源头和哲学根基处重新审视和考察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内在逻辑和动机资源,辨析西方现代性的动力与不足、优势及缺憾。

作品目录

【第一卷】目录
第一章 早期希腊政治思想:城邦与公民晏绍祥1
第一节 城邦与希腊政治思考的开端2
第二节 正义、优良秩序与平等6
第三节 戏剧与政治思考29
第四节 智者的探索54
结语75
第二章 柏拉图论统一城邦张新刚79
第一节 苏格拉底与城邦80
第二节 柏拉图的政治困境84
第三节 统一共同体:《理想国》97
第四节 统一共同体:《礼法》118
结语144
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论最佳政体刘 玮150
第一节 伦理的政治哲学与政治的伦理学151
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对前人理论的批评153
第三节 亚里士多德对现实政体的经验研究161
第四节 亚里士多德的“最佳政体”168
结语201
第四章 西塞罗与法权国家章雪富204
第一节 希腊化政治观念206
第二节 西塞罗的法权国家思想220
结语240
第五章 奥古斯丁的政治哲学与世界历史吴 飞246
第一节 基督教化的罗马帝国246
第二节 原罪与善恶252
第三节 尘世政治的价值261
第四节 基督徒皇帝:奥古斯丁的君主之鉴277
第五节 道成肉身与千年王国283
结语 政治奥古斯丁主义:中世纪的修改296
第六章 阿奎那论自然法与政体周伟驰300
第一节 法的种类与自然法302
第二节 如何理解阿奎那的自然法309
第三节 阿奎那论政体322
第四节 政教关系与宗教不宽容328
结语 阿奎那自然法与政治观念的影响334
第七章 马基雅维利与文艺复兴政治思想的流变韩 潮340
第一节 文艺复兴的公民人文主义341
第二节 马基雅维利的“新方法与新秩序”359
第三节 塔西陀主义与国家理性学说396
结语 414
第八章 宗教改革时代的“神学—政治”:路德与加尔文何 涛418
第一节 路德的神学突破419
第二节 上帝的“左手”和“右手”:路德的两个国度学说425
第三节 路德两个国度学说的变种:再洗礼派433
第四节 加尔文神学焦点的转移436
第五节 加尔文对此世两个国度的转化444
第六节 后世加尔文主义者的两种走向464
结语478
索 引 481
后 记 485
【第二卷】目录
导言 韩东晖
第一章 自然、自由与服从:霍布斯论自由的恰当意义 (昆廷•斯金纳 田洁译)
第一节 恰当的方法
第二节 自由的定义
第三节 自然的自由和臣民的自由
第四节 驳斥经典共和主义自由理论
第五节 自由与服从
第二章 自然法、财产权与上帝:论洛克的正义观 (霍伟岸)
第一节 正义与自然法
第二节 正义与财产权
第三节 上帝的正义
第四节 不正义的根源
第五节 正义与慈善
第六节 洛克正义观的政治思想史意义
第三章 理性自由与政治自由:斯宾诺莎的政治哲学 (吴增定)
第一节 自然状态与自然权利
第二节 契约与国家
第三节 政治与宗教
第四节 斯宾诺莎政治哲学的困难
第四章 政治的语法: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政治哲学 (陈德中)
第一节 发现国家与发现社会
第二节 自然和谐与社会形塑
第三节 休谟的政治哲学
第四节 是自然和谐还是扩展秩序?
第五节 政治作为特殊德性的正义
第五章 自由、公意和民主:卢梭的政治哲学(谈火生)
第一节 自由:卢梭的核心关怀
第二节 公意:政治自由的保障
第三节 成熟的公民:公意实现的微观基础
第四节 民主政府:公意实现的制度条件
第六章 效用、计算与自由:英国功利主义的政治哲学 (陈德中)
第一节 边沁的功利主义:政治与法律哲学
第二节 密尔:平民教育、言论自由与代议制
第三节 法律实证主义与自然法之争
第七章 贵族、民主与自由:道德哲学家托克维尔(任军锋)
第一节 民主革命:美国与法国
第二节 民主社会的两种形态
第三节 家庭革命与自由民主社会秩序的重建
第四节 宗教与自由民主社会的灵魂
第五节 结语:道德哲学家托克维尔
第八章 革命、宪政与启蒙:论康德的政治哲学(宫 睿)
第一节 公民宪政的理念
第二节 康德反对革命权利的五种论证
第三节 对康德反对革命权利理论的一致性的辩护
第四节 对康德赞赏法国大革命立场的一致性的辩护
第五节 启蒙与公民宪政理念的实现
第九章 黑格尔与近代自然法理论的终结(郭大为)
第一节 从自然法到法哲学
第二节 从自然状态到市民社会
第三节 从社会契约到自由的实现
第四节 从合理性到现实性
索引
致谢
【第三卷】目录
第一章 自由与多元论:伯林的政治思想/刘 擎
第一节 自由及其滥用
第二节 价值多元论与当代政治哲学
第三节 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
第二章 奥克肖特的政治哲学:涯涘无尽之知、道德个体性、法治联合体/张楚勇
第一节 哲学及经验模式
第二节 “最远离我们所需要者,莫过于国君应是哲人”
第三节 政治上的理性主义:奥克肖特与哈耶克
第四节 道德个体性
第五节 法治联合体与巴别塔
结 语
第三章 卡尔•施米特的宪政理论/陈 伟
第一节 法治国民主政体的法理学
第二节 宪法的守护者
第三节 合法与合法性
第四节 危机时代的魏玛法理学:施米特与海尔曼•海勒
第五节 国家、运动、人民
第六节 “自由的宪法”
结 语
第四章 论施特劳斯及其政治哲学/ 陈建洪
第一节 关于施特劳斯的两个神话
第二节 耶路撒冷与雅典之争
第三节 政治哲学、隐微论与文明理想
第四节 三种政治理念中的施特劳斯
第五节 哲学的天真及其危险
结 语
第五章 汉娜•阿伦特与政治经验的诠释/陈 伟
第一节 阿伦特与西方政治哲学传统
第二节 阿伦特的行动理论
第三节 革命经验的重温
结 语
第六章 社会正义与理想制度:罗尔斯的政治哲学/周 濂
第一节 哈耶克与罗尔斯论社会正义
第二节 财产所有的民主制:理论与现实
第三节 正义第一原则与财产所有的民主制
第七章 辉煌的失败:对哈贝马斯民主法治国理论的方法论批判/泮伟江
第一节 商谈伦理学与规范性事业的重构
第二节 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第三节 法律的重要性:两种有效性的张力
第四节 商谈伦理学与基本权利体系的重构
第五节 民主法治国的分权逻辑
第六节 对司法权运作样态的考察:自我检验
第七节 “计划经济”的幽灵:系统与生活世界的矛盾
结 语
第八章 威廉姆斯的政治哲学/陈德中
第一节 批评理性主义与道德主义
第二节 康德时刻与政治哲学
第三节 多元与竞争的政治
第四节 现实主义、偶然性与“他者”问题
第五节 何为“政治”,如何“自主”?
第六节 政治自主性主张争议种种
结 语
第九章 G. A.柯恩:平等的虔诚信徒/葛四友
第一节 平等的必然性阶段
第二节 平等的逻辑可能性阶段
第三节 平等的规范可能性阶段(一):平等与自由的冲突
第四节 平等的规范可能性阶段(二):平等与自我所有权的冲突
第五节 平等的“现实可能性”阶段
第六节 平等的“唯一性”阶段
结 语:平等主义还是后果主义?
第十章 佩蒂特:从“无支配自由”到“论辩式民主”/曹 钦 刘训练
第一节 “整体论的个人主义”与共和主义
第二节 超越“两种自由”的“无支配自由”
第三节 共和主义的“论辩式民主”
第四节 对佩蒂特的一些批评
第十一章 瞻前顾后的社群主义/应 奇 惠春寿
第一节 瞻前顾后的社群主义
第二节 罗尔斯、拉兹与社群主义
第三节 自由主义社群主义之争与新法兰克福学派的转型
索 引
· · · · · ·

精彩摘录

反思的力量是有限的。不但如此,他还特意提醒我们,如果不加节制,则反思其本身会破坏我们人类的生活,同时也破坏我们从事反思活动的哲学家自己所要反思的对象,从而造成对被反思对象本来面貌的扭曲。这种不加节制的理性反思观念直接预设和造就了没有时间意识和没有偶然性存在的“理性主义”主张。而在威廉姆斯看来,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有历史的哲学,一种偶然性介入其中的人类生活。历史意识以及相伴于这种意识的历史偶然感可以说是最具威廉姆斯特色的哲学主张,也可以说是威廉姆斯对哲学一般图景的基本回答。对于威廉姆斯所强调的这样一种观点,托马斯·内格尔在为威廉姆斯身后所出版的三本著作所作的书评中评价说:“尽管三本书所涉及的主题广泛,但是它们全因威廉姆斯敏锐的历史偶然感和对没有时间意识的哲学愿望的抵制而紧密地结合到了一起。…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高理性秩序的哲学反思无须超越人类生活更为偶然的特征这一观点的杰出代表。…威廉姆斯强调历史在使陌生的事物熟悉和使熟悉的事物陌生中的重要作用。”

——引自章节:第八章威廉姆斯的政治哲学/陈德中


这个新断言就是:政治是一种人造物,政治规范具有社会性和约定性,它不是也不应该是自然长成的,因此不必要也不应该从政治领域以外的地方为自己寻找基础。简单说来,“政治自主性”命题否定了自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来就存在的“道德为政治奠基”这样一个传统主题。这个命题转而顺着马基雅维利所开创的思路,主张政治有独特的性质,因此需要独特的支撑政治生活的理由。政治家的活动、政治机制的建构、政治规范的产生都需要一种完全不同的“政治的”理由,不能够也不应该从政治以外的道德领域去寻找支撑基础。

——引自章节:第八章威廉姆斯的政治哲学/陈德中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