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总第四十辑

中国学术-总第四十辑

作者:刘东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2018-12-01

评分:5分

ISBN:9787100165297

所属分类:教辅教材

书刊介绍

中国学术-总第四十辑 内容简介

《中国学术》由清华大学国学院主办,第四十辑收录文章19篇,其中学术论文8篇,评论1篇,书评10篇。本辑8篇论文中内容涉及对“欧亚大陆”概念的人类学反思,西方古典基督教与哲学思想、伯林的自由思想与以约翰·托马西为代表的西方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等。《中国学术(第40辑)》保持了《中国学术》坚守学术、自由思想、中西并重、古今相融的一贯风格。所选论文具有较高的理论前瞻性和学术价值。所选评论及书评对于了解相关学术领域新动态也极具价值。

中国学术-总第四十辑 本书特色

本辑收录8篇当代中外知名学者的学术论文,内容涵盖人类学、政治哲学、纯哲学,特别值得一读。

中国学术-总第四十辑 目录

卷首语
论文
韩可思“欧亚大陆”:历史游移中的构想与现实
彭慕兰“欧亚大陆”的构想:益于思者或跛于行
刘东起伯林而问之——在“自由与多元”的轴线上
周濂自由市场是公平的吗?——约翰·托马西与新古典自由主义
白雅琪愚人的智慧:基督教与古典传统
约翰·迪伦普鲁塔克与新学园传统的关系
贺磊自然的合目的性与反思判断力的先验原则:论康德对“自然合目的性原则”的先验演绎
陈虎平先验自我与多层还原
评论
杨朗李济的生平与学术
书评
黄承元:《中国的莎士比亚》(郑杰)
龙瑜宬:《巨石之下:索尔仁尼琴的反抗性写作》(刘东)
雅克利娜·德·罗米伊:《古希腊思想中的柔和》(于莲)
拉沃:《从一种形而上学到另一种:普洛丁哲学中不同形态的“差异性”》(韩穗)
周裕锴:《法眼与诗心:宋代佛禅语境下的诗学话语建构》(马强才)
陈怀宇:《在西方发现陈寅恪:中国近代人文学的东方学与西学背景》(冼若冰)
平田昌司:《文化制度和汉语史》(郭敬燕)
艾约博:《以竹为生:一个四川手工造纸村的20世纪社会史》(张建军)
陈怡君:《贫穷之罪:中国的城市贫民(1900—1953)》(林叶)
冯婉珊:《唯一的希望:在中国独生子女政策下成年》(常姝)

中国学术-总第四十辑 节选

《中国学术(第40辑)》:由于人与物品的流通,我们可以看到某些统治技术在这一互动空间中扩散的范围越来越大,因而也能看到关于统治理念的某些有限的融合。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直接掠夺(包括对被征服者的迁移,这在古代为常见)的依赖变少了,更多的则是那些常规性的、可预期的贡品和赋税——让被征服者留在原来的居住地。在与此相关的后来发展中,对平民的财产和贸易征税对于维持国家变得更加重要,而来自那些真正为统治家族所拥有的产业(如皇家林业、矿山等)的财政收入,或者来自国家以及由国家代理人直接经营的生产和贸易的收入,其长期的趋势是在总体上减少。(不过,在二十世纪对来自国有资产的财政收入的依赖有一些重要的复苏:一类情况是那些石油国家,另一类是不同类型的社会主义国家。)科层式行政管理以及以非继承方式遴选官员等做法逐渐扩展,这也是非常重要的长期性趋势。重要的是,直到相对晚近时期,没有单一的占优势地位的中心——从那里“*好的做法”播散出来——而是多方向的运动:在十七世纪,耶稣会传教士的报告中所提及的中国通过匿名考试来选拔官员,这在许多欧洲人看来似乎太极端了,但是也逐渐被接受;同时这些耶稣会传教士也把绘制地图、编定历法、铸造大炮的技术带到中国宫廷,当时没有人比他们做得更好。没有哪一种类型的统治者是不能从其他人那里有所学有所获的。正如托马斯·巴菲尔德(Thomas Barfield),狄宇宙(Nicola DiCosmo)以及其他人所表明的那样,游牧民和定居民尽管有着明显的差异,他们也经常彼此互相学习:比如,许多游牧政权实际上建造都城,利用大型建筑来让权力合法化(Barfield1989;DiCosm01999;Turchin2009)。至少在南亚和东南亚,小型国家以海为生,大型的农业国家似乎变得彼此日益相似(Subrahmanyam1993:9-29;Wheeler2015).总而言之,在精英层面上,不难看到政治和社会理念贯穿欧亚大陆的往返流动,况且并不限于*近的几个世纪。但是,考虑到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和彼此无视的情况,我们尚且无法毫不含糊地认为,一个单一的“共有的资源库”是思考这些共通性的*佳途径。此外,在十八和十九世纪,欧亚大陆的各部分发生了重大分流。一方面,不同形式的表征、大众参与以及横向的“想象的共同体”(Anderson1991)在欧亚大陆的西部(以及它在大西洋对岸的殖民地和前殖民地)得以扩散,而在亚洲则少有进展。另一方面,在统治者以及被统治者(甚至其中的上层阶级)之间那种共享的认同感或者关于共同命运的理念,在欧洲人的亚洲殖民地当中变得更为渺茫,其程度要远甚于这些地方被本土君主统治时期。与此同时,在中国、日本和暹罗/泰国这些本土统治得以存留下来的地方,欧洲人和其他人之间的反差日益强烈——这在两个事实当中得到凸显:欧洲人的权力和优越地位,以及日益布满恶意的、广泛散布的种族优胜的说法。这些都令人信服地强化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身份认同,君王在日渐用力地来寻找途径强化(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纽带,而反叛者则坚持认为,要形成这种纽带就必须更换统治者。在二十世纪,尤其是在殖民地解体之后,欧亚大陆的政治制度又变得更为相似,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亚洲民族主义者的努力获得成功。但是,非洲和加勒比的民族主义者也如法炮制,而美国的民族主义者还早了一个世纪。因此,在这一点上,可能存在着一套共同的基本政治制度和理念贯穿整个欧亚大陆;但是,它们与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区别并不那么明确,因为民族国家(通常以共和国的形式)这个标签被贴在世界各地的不同社会上。所以,我们能再次看到,现代世界的某些基本因素是流通带来的成果,而不是在一个地方产生出来、再从那里播散出去的。……

中国学术-总第四十辑 作者简介

刘东,现任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著名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美学、哲学、比较文学。早岁师从思想家李泽厚,曾先后任教于浙大、南大、中国社科院、北大,讲学足迹遍及亚美欧澳各洲;除国学领域外,所治学科依次为美学、比较文学、国际汉学、政治哲学、教育学,晚近又进入艺术社会学;发表过著译作品十七种;创办并主持了“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人文与社会译丛”及《中国学术》杂志。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