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摘编和增补了曹沛霖先生近十多年来的学术论文、随笔、访谈以及在部分学术会议上的发言。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曹沛霖先生是中国政治学理论博士点zui早的三位博士生导师之一,任教后先从事马列主义基础、国际政治研究,后转向政治学理论研究,在政府理论、政府体制、比较政治制度、议会政治等领域中提出了很多的真知灼见。 本书摘编了曹沛霖先生从教50多年以及退休后近十多年来的学术论文、随笔、访谈以及在部分学术会议上的发言。既是对其学术生涯的总结,又为后辈们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思想启发。从国别研究开始,到国际政治专题研究,到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到中国问题的政治学分析,*后到中国政治学发展态势的思考,编者细心摘编了曹先生著述中精彩的部分,并按照其逻辑重新组合,反映了他别具一格的研究风格和思想观点。 本书是曹先生思想与智慧的凝结,也是一次学术传统的延续。60多年的学术生涯,他不断穿梭于中西与古今之间,试图打通政治学与国际政治的边界,为中国政治学界不断注入新的气息。“我不过是把自己发现的东西记录在册,把我知道的真相告诉给学生。”——曹沛霖
新版说明/1
序/1
**章 制度比较擦亮政治分析的眼睛/1
制度研究纵横谈/1
制度比较擦亮政治分析的眼睛/2
政治制度的阶级属性/4
制度是活的东西/5
政治制度的“和而不同”/6
比较政治制度研究的鼻祖/7
比较政治制度研究方法/8
政治制度的内外与表里/10
第二章 制度发展也是硬道理/12
20世纪是人权制度发展的世纪/12
国家权力核心从议会走向行政/13
国家职能从“统治”走向“治理”/15
官僚制从完善走向失范/16
民主选举制度陷入困惑/16
政党制度面临现代化的挑战/18
苏东改制与重新定位/19
中国的“二次革命”/21
欧洲非国家体系的创造/22
制度发展也是硬道理/23
政治制度具有开放的秉性/24
比较政治制度为什么要首先研究英国/24
英国政治制度精义/26
第三章 中西文化“和而不同”/30
中西文化分叉点/30
中西文化分叉的地缘因素/33
中西文化分叉的商业因素/35
西方文化对血亲关系的逐步削弱和破除/36
中国文化对血亲关系的强化和放大/41
中西启蒙的不同逻辑/45
华盛顿的政治遗产/47
知识经济背后的知识传统/48
卢梭论立法者/50
评卢梭的《社会契约论》/51
法治是公共政治/54
第四章 议会政治的历史与现实/56
现代议会的开端/56
传统议会与现代议会/58
普选制的历程/60
普选制的不同形态/62
议会的世纪/64
没有代议制就没有现代民主/66
为资产阶级政府加冕的“现代教皇”/69
多数原则与少数原则/71
现代政治“学校”/74
“跛足的两院制”/77
美国两院的默契是两院制长期稳定的“秘密”/78
政党是英国“议行结合”的黏合剂/79
政党与民主/81
议行权力分立体制/82
半总统制政府/85
议会政治是程序政治/87
议会权力的虚化/92
议会政治危机的根源/93
议会政治危机的实质/95
“理想上*好的政府形式”/96
议会与行政权力关系改革/100
议会的自我改革/101
通向政治文明的不二法门/103
第五章 现代民主制度的形态演变/105
行政集权民主制/105
行政集权独裁制/107
行政集权权威制/110
道德集权民主制/111
共同参与民主制/113
“社区”不等于“自由人联合体”/117
道德集权民主制的优越性/122
重建公共权力的道德立场/126
西方民主制度的两个传统/128
现代民主制度的四个基本原理/132
分权制衡的三种模式/135
瑞典的“Ombudsman”制度/137
不“黑暗的”中世纪/142
虚君不“虚”/146
原始积累运动中的英国政府/148
多层次的地方自治/149
复合分权/151
地方自治与地方分权不可分离/152
直接民主制的历史命运/157
直接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159
第六章 政府与市场:社会进步的两个“轮子”/162
社会进步的两个“轮子”/162
维持正义的两种力量/163
“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165
政府的“拐杖”功能/167
经济体制转型中的国家与产权/168
苏联解体的又一种解释/169
多元化的市场经济/171
小的管不了,大的就管不好/174
“第三只手”/175
社会职能不决定国家阶级属性/176
从国家起源看社会职能/180
不可混淆“治事”与“治人”/182
西方国家机器的膨胀/184
社会职能的分化与发展/186
职能变化与机构扩张/188
政府职能扩张的阶段性/190
政府职能扩张的有限性/192
政府职能扩张的财政性/194
战后西方政府体制改革/195
政府的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197
第七章 优化政府体系是理性的呼声/200
政治体制改革的三条路径/200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三个阶段/201
政治体制改革的三种模式/202
政治体制改革的“先行官”/204
人事制度改革的根本是尊重人/205
辩证看待机构改革的“循环怪圈”/207
不要误解体制改革的目标/211
行政高效化/212
评“行政三分”/213
从“希望工程”反思政府责任/214
对“以德治国”的误解/215
政府改革也要“以人为本”/217
人类文明离不开政治治理/218
优化政府体系是理性的呼声/219
政府体系优化的两大目标/221
政府体系优化的十个领域/222
政府体系优化不能毕其功于一役/223
政府体系优化要避免西方中心论/224
政治发展的经济路径/227
从政府转变到政府发展/229
政府要注意保养自己的权威/230
转变职能不是减轻任务/231
机构改革不等于精简机构/232
中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233
关键是转变政府的“无形”职能/234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动态平衡/236
对“转变”政府职能的困惑/238
第八章 经济扩张的政治后果/240
重温两百年前的那场争论/240
制约欲望的三种方式/243
利益制约欲望/245
制约欲望的两种政治企图/247
经济扩张改进政治的两条路线/248
走出利益制约欲望的循环怪圈/251
第九章 政治文明的基本要素/255
社会资本是一种新的解释框架/255
资本主义发展视野中的社会资本理论/258
治理与社会资本/261
人民的权利是法治的精髓/262
政治文明的基本要素/265
政治文明与政治知识化/265
政治知识化促进制度成长/267
政治知识化培育现代公民文化/268
政治知识化的思维机制/269
政治知识化的动力机制/270
政治知识化的社会条件/271
政治知识化的制度机制/273
让制度运转起来的政治知识化/273
在制度运转中推进政治知识化/275
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关系问题/278
对待民间组织的“管”与“不管”/280
社会转型中的政治信任问题/282
学术体制与智库功能的发挥/285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国家治理的进步/288
透过经济看政治/288
处理好国权、政权与人权的关系/289
改革开放成就的制度评估/291
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解读/292
腐败的六个要素与反腐败/293
邓小平对制度弊端的认识/294
走出“历史周期率”的必由之路/296
探索制度评价的基本标准/298
发展社会主义必须注重制度建设/299
中国式民主就是中国民主/301
中国民主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302
比较研究是解读“中国模式”的钥匙/304
“中国模式”热问题的冷思考/305
国家治理与民主治理的比较/308
国家治理与法治德治的关系/311
三种全球治理模式的历史比较/314
中国与多极政治全球治理模式/316
第十一章 中国政治学的反思与重构/318
政治学入门谈/318
中国政治学缺乏解释力/320
中国政治学中事实与价值的分裂/322
马克思主义“大政治”观/324
当代中国政治学发展的机遇/327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328
中国政治学的三个来源与整合/331
理论创新的艰难与崇高/331
走向科学的中国政治学/333
走向实际的中国政治学/335
走向世界的中国政治学/338
中国行政伦理学的使命/341
中国政治学的改进方向/343
中国政治学的重构发展/346
第十二章 比较政治研究在中国的发展/349
评阿尔蒙德的《比较政治学》/349
阿尔蒙德及其结构功能主义/351
阿尔蒙德与《当代比较政治学》/354
阿尔蒙德的比较方法及其批评/356
《比较政治学》译事与影响/358
中国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命运/361
比较政治制度基础上的拓展/363
比较政治的基础是国别研究/366
比较政治制度的三个“更重要”/367
中国比较政治学的三个走向/370
比较研究与中国的政治发展/373
比较政治研究中的话语差异/375
对比较政治议题的若干遐想/376
比较政治与民主化研究问题/378
编后记/382
增订后记/384
新版说明 《制度的逻辑》是在十多年前出版的《制度纵横谈》基础上增订而成的,整体结构做了一些调整,主要收录了我这些年积累下来的一些著述和观点。全书的风格依然是“纵横谈”,而之所以变更书名,主要是想点明这些论述的某种主线,希望读者能够从中有所启发,去深入思考制度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规律。今年恰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毋庸讳言,制度建设是这几十年来中国发展的一条主线,从制度角度来反思改革开放和国家治理,依然可以开放出许多值得探究的问题。学无止境,我们既需要立足中国去看世界,也需要从世界视角来看中国,通过深入的比较和反思来提炼新的创见。对于中国政治学而言,只有研究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够切实推进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制度逻辑的探索,还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曹沛霖 2018年8月12日 制度研究纵横谈 比较政治制度是政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政治制度和政治学本是融为一体的。早在2400多年前,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就以政体研究为其内容的组成部分。因此,政治制度和政治学不仅原本一体,而且政治学以研究政体,也就是政治制度为起点。后来,随着国家的活动越来越丰富,而且人们发现了支配国家活动权力的重要性,大约到15世纪的时候,以马基雅维里的著述《君主论》为标志,政治学研究领域里出现了以研究国家权力为基本内容的政治学。由此,政治制度就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了,在学术上独立门户。由于政治制度和政治学有着共同的“基因”,直到今天仍然是分不开的。但是,随着学科的发展,政治制度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并在学科内部继续分化。比较政治制度就是从政治制度研究中再分化出来的。因此,它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分支学科,从研究对象到方法都还处在尚待完善的过程之中。 如果从字面上简单地来解释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顾名思义,核心内容是国家的政治制度,比较则是指研究视角、方法和范围。也就是说,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与政治制度研究对象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研究的是古今中外各种类型的政治制度,其独特的方法是进行纵横上下的比较,其中还包括比较的标准尺度、各种政治制度的共性和某种政治制度的个性,以及进行比较的观点和理论的研究,等等。既然比较政治制度研究对象的核心是政治制度,那么首先要从什么是政治制度说起。所谓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它包括一个国家的阶级本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和公民在国家中的地位。狭义主要指政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政治制度可以从不同角度给出不同的定义和解释,此处系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所作的界定。 根据以上定义,政治制度研究对象狭义而言就是政权的组织形式。一般说来,政治制度研究总是具体的、个别的,如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或某个其他国家政治制度,或某种政治制度。而比较政治制度总是把两个以至几个国家或某种制度综合起来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诸如比较英美政治制度、比较议会制度、比较选举制度等。 二〇〇四
曹沛霖,1933年出生,江苏泰兴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复旦大学首席教授,研究方向为比较政治、议会政治等。主要著作包括《比较政府体制》《议会政治》《政府与市场》《外国政治制度》《比较政治制度》《制度纵横谈》和《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译著)等。
周保松,出生于中国农村,八十年代中移民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毕业,英国约克大学硕士,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哲学博士,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助理教授,研究...
严耕望(1916—1996),名德厚,字耕望,号归田,安徽桐城人。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较欣赏的弟子。专治中国中古政治制度和历史地理。1941年毕业于武汉大...
党纪政纪案件检查和审理核心规定-党内法规学习参考资料-11 本书特色 严明党的纪律,持之以恒改进作风,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是各级纪检检察机关的重要任务。严格依纪依...
世界新军事变革中的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书稿认真分析了在当前世界新军事变革进入高潮的历史条件下,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央军委...
从政提醒-党员干部必须弘扬的15种精神 本书特色 《从政提醒——党员干部必须弘扬的15种精神》:越是进步之时,越在风光之处,越有必要提醒。从政提醒-党员干部必须...
武器装备研制工程管理与监督 本书特色 殷世龙主编的《武器装备研制工程管理与监督》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国家军用标准的规定,系统阐述了武器装备研制工程管理与监督内...
日本的逻辑 本书特色 他有长跑运动员的耐力、武士的隐忍,他有日本人的勤奋与能量、中国人的八面玲珑。他有40岁的视野、20岁的狂气。他是新锐的国际政治观察家,在民...
《老派少女购物路线》内容简介:☆华语文学现象级新人作品,老派少女的“家居吃饭史”。重履三代交织的本土饮食购物路线,追寻与妈
中外著名战役 本书特色 宋晓军编写的《中外著名战役》是国防教育丛书之一。全书讲述了古今中外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近百场经典战役。书中详述了战争的起因,双方态...
丙午立宪:大清王朝最后的变革 本书特色 在大清王朝*后的变革中,慈禧及其后任者并不愿意触动既得利益和权力,函而无法成为目光远大的统治者,也不可能具有彻底改革的勇...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早年留学日本及欧美,先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和美国哈佛大学。一九二五年受聘清华学校...
世界王牌总统保镖卫队-全彩珍藏版 本书特色 总统是一个国家的核心人物,他们每日都要解决许多繁杂大事,他们的生命安全又该如何保障呢?总统保镖卫队就是一批围绕在他们...
《危险的国家(全2册)》内容简介:罗伯特·卡根揭开了美国孤立主义传统神话的神秘面纱,披露了一个更为复杂现实:那就是美国人在过
霸权体系与国际冲突(美国在国际武装冲突中的支持行为:1945-1988) 内容简介 中国国际问题学者首当其冲的任务,恐怕是要寻找和形成国际政治专门领域的研究语言...
安德鲁·海伍德,英国奥平顿学院督学、该校政治学课程导师和A-level课程首席考官。除了本书,还著有《政治学的核心概念》(1994)、《政治学》(第三版)、和《...
为了人的尊严-中国古典政治哲学批判与重构 本书特色 张千凡编著的《为了人的尊严——中国古典政治哲学批判与重构》阐发了儒家道德思想的内在精髓,批判了儒家政治传统的...
从政提醒-党员干部应当树立的25种意识 本书特色 党员意识是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是党保持和发展先进性与纯洁性的重要前提。《从政提醒:党员干部应当树立的25种意识...
民族主义与国际社会 内容简介 国际社会指的是什么?国际社会这个观念建立在何种规则之上?民族主义理念是如何影响国际社会的演进的?在本书中,詹姆斯·梅奥尔通过对上述...
政党政治学 内容简介 在人类社会已经度过21世纪**个十年的当今世界,政党作为一种政治主体存在并决定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内政外交,几乎是各国普遍的政治现象。据统...
1600-1865-现代化美国生活的变迁 本书特色 理查德·布朗创造性地剖析了美国1600-1865年历史的形成,展现了鲜见的事实和富有洞察力的理论。这是历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