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国20位社会学家对话,探寻精彩纷呈的社会学之旅。
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达特茅斯学院等9所美国知名大学 的20位社会学家带你走进社会学的世界和人生。
本书是作者利用在哈佛大学访学的机会,采访、收集、整理的一本访谈录,呈现了20位来自社会学不同领域的美国社会学家有关社会学的基本观点、求学故事、从教经历、科研经历和人生反思。本书的主题有两个:
什么是社会学?
在不同的人眼中会有不一样的社会学。20位美国社会学家结合他们自身的认识和体会分别给出了他们眼中的社会学的定义,以及对“社会学有什么用”“社会学的学科独立性”“社会学的专业化分工”“社会学的方法论之争”“社会学的未来”等问题的基本观点和看法。
社会学家的人生是什么样的?
这一主题通过20位美国社会学家的求学故事、从教经历、科研经历和人生反思依次展开,涉及的话题有“为什么选择社会学”“大学时代是如何度过的”“谁是自己的学术引路人”“学生应该接受什么样的专业训练”“如何构建自己的研究兴趣领域”“成名著作背后的故事”“如何平衡科研与教学、工作与生活”“学术生涯中经历过的挫折与坎坷”“给社会学专业学生的建议”以及“作为一名社会学家对自己的影响和改变”等。
陈龙,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2016—2017年在哈佛大学交流访问。
【陈龙】您如何看待社会学中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之间的关系?您是否认为社会学里存在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的分歧?【赵】我认为存在这种分歧,但是应该结束这种分歧,因为对我来说它们不过是两种描述方法。我在社会学研究的过程中,从来不会想我是一个定量社会学家还是一个定性社会学家,我只考虑我有什么类型的数据。如果我有比较可靠的定量数据,显而易见,我会用定量数据;如果没有,那我就用定性数据。只不过在顶尖的统计学家看来,只有一种方法(定量方法)能够解释社会现实。随着统计学的日臻成熟,你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去学习,这样你才能很好地掌握各种统计手段。事实上,不管是鲍勃・豪泽(BobHauser)还是奥蒂斯·达德利・邓肯(OtisDudleyDuncan),现在统计的发展在不断远离最初发展者的设想。以社会分层为例,19世纪的时候,我们创造了分层这个概念,为的是抵消阶级的概念。但是分层这个概念在实际层面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从分析现实的角度来说,你需要分析的是有认同感的社会群体,而不是你所定义的群体。你把中国社会分成五个阶层,或者七个阶层,又能怎么样呢?在这些阶层中,人们有着完全不同的特征,所以这样的分层是没有什么理论意义的。在19世纪的时候,韦伯他们都会把分层看作是多维的,譬如品味、性别、经济收入、宗教信仰;但是到了20世纪,得益于美国的税收体系,收入逐渐可以被计算了。正是因为有了数据,经济分层才显现出来,统计学也成了一个主导学科,涌现出了很多学者,逐渐成了一个可以自我发展的学科。可是偏见也随之产生,统计学家不再把分层视为多维度的,他们也忘记了人们当初为什么要造出这么一个理论意义不大的概念。最重要的是,在实践统计的过程中,每个人都知道社会关系是互动关系,但是当你称其中一些为自变量,另一些为因变量的时候,社会关系就不再是互动关系,而是人为建构的关系。不断地有年轻学者把社会关系看作等式的左边...
——引自章节:赵鼎新(DingxinZhao)
到现在[按:2017年],我从事社会学研究已经很长时间了,我认为有许多不同类型的社会学家,有些社会学家对工作场所的视、技能或教育的回报非常感兴趣,而我对这些所谓的独立变量并不感兴趣,在独立变量里面没有能让我感兴趣的对象。我所感兴趣的是如何换一种思路来思考问题的起因,进而解决问题。社会学就是这样一门学科,你不需要成为得出某个结果的专家,只需要成为一个有某种思考方式的专家就可以了。我从哈里森・怀特那里学到了一样东西,我经常讲给我的学生听,那就是当你注意到一些事情发生以后,你要后退一步,去看那些事情对于其他地方而言意味着什么。举例来说我们经常会遇到交通拥堵,有各种原因引发的交通拥堵,我想很多社会学家在研究交通拥堵的问题时,他们感兴趣的一定是为什么会发生交通拥堵,这是一个好问题。但是当你看到交通拥堵时,你也应该马上意识到,如果所有人都在这儿,都陷在交通拥堵中,那就意味着在其他地方道路是畅通的,那里的人们是自由流动的。换句话说,当你在一个地方看到有很多限制的时候,在其他地方一定有很多的自由。这就是我学到的东西,就好像你看到了桌子上的东西,你还要去想桌子下面有什么,往下看,真正的故事、有趣的故事往往都在桌子下面。这就是我从我的导师那里学来的东西,用不同的方式来观察和理解问题。有趣的是,我导师的第一篇论文是关于睡觉的社会学意义的,你可能会想:“什么?他怎么会研究这个?”我还记得文章里面的一句话好像是:“因为有人在睡觉,所以一定有一群人得醒着,因为他们要保护那些睡觉的人。”你会意识到,这是一种不同的认识世界的方式。
——引自章节:彼得·S.比尔曼(PeterS.Bearman)
梁漱溟读书与做人-纪念珍藏版 本书特色 国学大师谈读书,品人生!纪念珍藏版展现“*后的儒家”梁漱溟的思想与人生,讲解佛学与儒学精髓梁漱溟...
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品牌社区使用及影响机制 本书特色 在线品牌社区对传递品牌价值、开展品牌沟通活动、构建强势品牌等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至今仍未有研究明确表明消...
异域盛放-倾靡欧洲的中国植物 本书特色 这是?套引领人反思人类文明和历史的丛书。它以面具、微雕艺术品、药草、花卉等日常可见的寻常事物为切入点,向人们展示了人类不...
【内容简介】晚清州县官杜凤治宦粤十几年,留下一部数百万字的日记,主要内容是杜凤治眼里和心中的官场。日记如同一面镜子,照出晚清官场的百态,为州县衙署的具体运作、州...
王子今,1950年出生于哈尔滨。毕业于西北大学考古学专业、中国古代史专业,历史学硕士。曾任教于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师范大学。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西北大学历...
《田野调查:被遗忘的村落》内容简介:一位学者,七十三年,四千个日夜,一生徒步十六万公里。他穿过荒芜的小径、进入人烟稀少的深
作品目录第一章 成湯滅夏的戰爭第一節 夏商之際的歷史大勢第二節 成湯滅夏第二章 商代前期的戰爭第一節 夷夏交爭第二節 開
纸上的火焰-1815-1915年的报界与国运 本书特色 传教士的雄心与精明、口岸知识分子的郁闷与突围、朝廷的懵懂与应变、报人之间的思想与意气之争、改良派与革命派...
在当今“全球化”的国际局势中,文化意识和文化战略的地位已越来越突出,而在文化发展、文化建设和文化交流中,宗教研究是其*为重要的领域之一。宗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受...
现代人物与文化反思 本书特色 周质平所著的《现代人物与文化反思》收录了周质平先生多年来有关现代学人与文化反思方面的文章,共分三个部分。人物研究中涵盖了胡适、林语...
消息卷-中国百年新闻经典 内容简介 丛书系统汇编了从1900-2010年以来,中国近现代的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新闻作品。包括消息体裁作品共80篇。这些经典新闻作品,...
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1895-1937) 本书特色 这本书基本上想要回答三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身体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化,才有现今的样子?这...
影视艺术与传媒应用型教材计算传播学导论/张伦 本书特色 几乎所有的学科都在谈论大数据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但是要真正有效地“计算”大数据、理解大数据背后蕴含的社会意...
张少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理论研究室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生导师。2003年至2014年受训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本硕博连读,获人类学...
陆超,乡懿创始人,予舍予筑事业合伙人,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南京大学城市规划学学士,法国巴黎市工程师学院城市工程学硕士。担任多个地方政府与部门机构乡村振兴专家顾问...
传播学教程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传播学,全书共四篇十五章,有很强的知识性,科学地阐述了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传播学的实质、人类...
社区社会工作 内容简介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沛的著作《社区社会工作》,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对社区社会工作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研究,集理论性、专业性、操作性于一体,...
公共广播收入模式研究 本书特色 《公共广播收入模式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目标与实施研究”公共广播收入模式研究 目录...
唐际根,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巩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审。
20世纪艺术的语言:观念史 本书特色 20世纪的艺术包含许多含义:作品的内容、接受和分发。然而在《20世纪艺术的语言:观念史》一书中,保罗·克劳瑟将以一种基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