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一种生活方式

大学是一种生活方式

作者:王东杰

出版社:新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8-2

评分:8.7

ISBN:9787303224906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王东杰,1971年生,河南濮阳人。先后为四川大学历史学学士(1993)、复旦大学历史学硕士(1996)、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2002)。从事专门史专业中国思想文化史方向和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的研究工作。现任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著有《国家与学术的地方互动: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1925—1939)》(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建立学界 陶铸国民:四川大学校长任鸿隽》(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年)。研究论文和书评散见于《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和《读书》等学术刊物,另为《南方周末》思想文化评论栏目撰稿。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通过语言文字塑造民族国家:中国近代国语运动研究”。

作品目录

第一辑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传统
逐人牛后,何若反躬以求
作为一个“世界”的中国
文化复兴,“复兴”何事
又到“制礼作乐”时
生命的感兴
诗可以怨
创造一个“性善论”的文化环境
以直报怨又何妨
“名分”不是恩德
一根艾草的心事
庄子能为自由观念做什么贡献
虽小道亦可观
“藏”,不是躲躲藏藏
欧阳修怎样排佛
君子不站队
“龙场之悟”悟何事
盛世华厦的裂纹
“一二人之心”为何重要
富强之外
角落里的“天下”
“常识”有弹性
“没准儿”的常识
仙女是用来奖励老实人的吗
第二辑 “智性社会”何以可能
做学问怎样成为做人的训练
“先看它的好处”
理解比怀疑更重要
历史研究岂是算账
终结“半神话”
带着“激情”,后退一步
好梦如何成真
换一束新的光芒召唤历史
真理和谬误比邻而居
思想对手怎样成为孪生兄弟
互为镜像的对手
走出“未来”
“民主”这场悬疑剧
人权如何可能
地方的,也是中国的
“不发展”的权利
薄幸和博爱如何可能共存
受苦人的强权
永远站在弱者一边
你愿意相信哪一个
那道俯视的目光
实体书店与我们的公共生活
第三辑 大学之道的人文省思
从造炸弹到建学界
大学的身段
花儿与少年
被阅读点亮
园丁、牧人与工程师
让“听不懂”的老师讲下去
师范不“师”又如何
为未来留种
真的读点马克思
大学校长该讲什么话
不厌其烦地对待无人会发现的细节
大学、“大人”和“大体”
必要的浪费
没什么了不起,可是……
为台维干杯
大学也是失败者的保护力量
书斋与课堂,冷暖相通
不妨少上课
太阳比灯照得远
带着“激情”,后退几步
要看鸢飞鱼跃时
创造力与真权威
虚悬的“逻辑”
美与真的通途
人人都懂,何以也能伟大
“敏感精神”与人文学科
附录
以知识分子的方式维持尊严和理想——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4届毕业典礼致辞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6年研究生开学典礼的发言
· · · · · ·

作者简介

王东杰,1971年生,河南濮阳人。先后为四川大学历史学学士(1993)、复旦大学历史学硕士(1996)、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2002)。从事专门史专业中国思想文化史方向和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的研究工作。现任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著有《国家与学术的地方互动: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1925—1939)》(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建立学界 陶铸国民:四川大学校长任鸿隽》(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年)。研究论文和书评散见于《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和《读书》等学术刊物,另为《南方周末》思想文化评论栏目撰稿。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通过语言文字塑造民族国家:中国近代国语运动研究”。

精彩摘录

要理解钱穆的学术,必须将其放在近代以来中国文化面临的基本危机中。他曾经说过,自己一生都在回答一个从幼年起就困扰他的问题:中国文化是否从一开始就走错了路?今后除了追随西人,亦步亦趋,是否还有自己的道路可走?他在上古农耕形态中也看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中国文化不是“西方人所谓在摇篮中孕育出来的文化,亦非如埃及、巴比伦一般在暖房中培育出来的花”,而是“在山地上经过日晒雨淋”的结果。它“并非花,而是松柏;即使是花,也是梅菊之类”。

——引自第5页


大学争抢“高考状元”,也提示着“师道尊严”在现代社会中的整体沦丧。中国人过去做事崇尚矜持,不欣赏“自炫自媒”,在教育方面,主张“有来学,无往教”,要学生主动表达了学习的意愿,老师才肯教。“程门立雪”成为佳话,正代表了这类观念的流行。这样做当然不是故意自抬身价。《礼记·学记》云:“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教师作为个人,实无甚特异,且可能根本“不贤于弟子”;但这个职业是以守道、传道作为使命的,人以道尊,尊师实是重道。今人不知此意,乃以势利待之。据说某顶尖大学一直流传“一流的学生,二流的老师”之说,意谓学生多出身“状元”,而老师不是也。呜呼,“状元”如此,吾不知其可。如今是商品经济时代,各级学校大肆招揽学生,亦是按照市场原则行事。但问题在于,商业与教育本是两个领域。商人出售商品,顾客越多越好,正该广告天下。而老师以传道为业,大道幽微,需要付出极大的毅力与艰辛才可获知一二,求道之心不诚,很容易中途而废;且道之可传与否,亦不以人多取胜。当年熊十力在北大,即“极苦教书乏趣”,盖现代教育体制的基本方式,是老师“登讲台作演说”,而熊先生的学问,则无法经由公开“讲”的方式传授。他自己的理想是“授之私室,倘得半个有心之士可与言谈,即此理在天地间亦有所寄;而不相干之学子亦不愿其与于斯课”。故而,学者为学,固当发下宏愿,确守“诚敬”二字不移;老师传道,也该保持一点“身段”,至少应有“说不”的权利。此非拒人千里,正是重道的表示。

——引自第194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