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故鼎新

革故鼎新

作者:杨天宏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2018-2-1

评分:8.5

ISBN:9787108059901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杨天宏 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毕业,历史学博士。曾任四川师范大学首席教授,历史与旅游学院院长。2003年9月起受聘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任教授、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席、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学科领域跨政治、法律、宗教、民族、外交。出版学术著作7部,译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27篇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刊出,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学术影响。

作品目录

绪论:政治史在民国史研究中的位置
上编:“法统”建构与法政体制革故鼎新
“清帝退位诏书”与“五族共和”构建——中华民国主权承续的“合法性”问题
一、“主权”与“统治权”:作为立论基础的概念辨析
二、“禅让”抑“逼宫”:清帝降诏退位的政治背景
三、革命与法统:清帝“授权”说辨析
四、主权与疆域:政制转型与多民族国家的维持
五、主权与邦交:中华民国的外部“合法性”问题 六、结语
比较宪法学视域中的民初根本法
一、政体设计:总统制与内阁制的不同选项
二、“国体”建构:单一制与联邦制的取舍歧异
三、制衡机制:立法与行政的权限设置
四、宪法原则:国权与民权的“主义”选择
五、结语
曹锟“贿选”控告的法律证据研究——兼论中国第一部宪法废弃与“贿案”的连带关系
一、关于“出席费”与“冰炭敬”的问题
二、关于直系以五千元支票“贿选”的问题
三、关于检方的态度及控方与“贿选”的关系
四、关于舆论对曹锟“贿选”指控的法律效力
五、余论:“法统”存废的两难选择
北洋政府撤废“治外法权”的努力——基于法权会议所做历史考察
一、法权会前以务实为特征的“修约”外交
二、“以废除领事裁判权为确定之政策”
三、法律文本审察及司法调查阶段的对策
四、法权调查之结论与北洋政府的反应
五、结语
民国前期司法职员的薪俸与司法内生环境
一、审检职俸的制度设定
二、与“文官”薪酬的横向比较
三、国家拨款与部门“创收”
四、司法职员的生活实态
五、余论
北伐期间的反教暴力事件及其责任人问题
一、基督教会所受损失的历史记录
二、在华基督教会受损程度的估量
三、关于反教暴力事件的责任人问题
四、结语
下编:政治诉求与不断趋新的政改“尝试”
政党建置与民初政制走向——从“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口号的提出论起
一、口号的提出及内涵意蕴
二、异曲同工的思想主张
三、改建“政党”的艰苦努力
四、挥之不去的革命情结
五、授人以柄的政治后果
六、“政党”政治立场的最终离弃
七、余论
袁世凯的“去北洋化”与“北洋正统”幻灭
一、北洋渊源与袁世凯的“去北洋化”
二、北洋体系裂变与“北洋正统”幻灭
三、余论:两种“正统”的角力
北洋政府和平统一中国的尝试——善后会议再研究
一、“和平统一”政治语境的形成
二、地方实力派及社会各界的立场
三、会员的派系构成与议案处置
四、“和平统一”议题下的政体之争
五、善后会议自身的“善后”问题
北伐前夕中国政治格局及变化趋向
一、中国政治中文武关系的变化
二、地方意识兴起与中国政治的区域化
三、外交与内政混一的政治格局
四、结语
逻辑家的政制建构逻辑——章士钊对两方政制的理解与个性表达
一、“名正理从”:严格的政治概念界定
二、“为政有本曰在有容”:政党政治要义阐释
三 、“造法与立法分离”:国会之设置及权限
四、“通立法行政之邮”:内阁政治精义发微
五、结语
学生亚文化与北洋时期学生运动
一、北洋时期学生亚文化及其特征
二、亚文化的多元性及其对学生运动的影响
三、师生纠葛与北洋时期学潮起落
四、学生运动中的“政党运作”
五、结语
系统性的缺失:中国近代史研究现状之忧(代跋)
· · · · · ·

作者简介

杨天宏 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毕业,历史学博士。曾任四川师范大学首席教授,历史与旅游学院院长。2003年9月起受聘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任教授、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席、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学科领域跨政治、法律、宗教、民族、外交。出版学术著作7部,译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27篇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刊出,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学术影响。

精彩摘录

国人在观念上由一段时间的极度“尚武”到“右文”转变或回归的趋势,从这一时期军阀的大量通电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几乎没有哪个军阀在攻击自己的对手时会出来为军人干政辩护,而拥护民主共和、要求实施宪政、呼吁文官政治、反对“黩武主义”、要求废督裁军、呼吁国家统一则成了军阀们“电报战”的主题。美国学者拜耶(LucianW.Pye)曾经对当时督军彼此之间相互攻击的300份通电、公共演说、公告以及谈话的内容做了分析统计,其中呼吁道德规范的有30份(次,下同)、拥护民主共和的有37份、要求实施宪政的有19份、反对专制独裁的有26份、主张联省自治的有11份、呼吁文官政治的有10份、反对“黩武主义”的有32份、要求废督裁军的有27份、呼吁国家统一的有38份、主张建立法律秩序的有37份、主张实践民权的有9份。就类别而言可以划归“文治”的主张交叉重复出现了近300次,也就是说,几乎每次“军阀”的通电布告讲话,都在攻击对手的同时,提出某些属于“文治”的政治主张。一般认为军阀往往是赳赳武夫,穷兵黩武,然而此时一个引人注目的事实是,军阀似乎更加注重“文斗”。每次对其他军阀作战之前,都要打很长时间的“电报战”,攻击对方。如直皖战争实际进行不过数日,但战前双方的口舌笔墨之战却长达数月,第二次直奉战争前后进行也不过月余,但“文斗”的时间如果从曹锟贿选开始算起,至少延续了一年半。攻击对手是为了“师出有名”,而这个“名”被落实在维护“文治”之上,且经常出现“文斗”比“武斗”更加激烈、持续时间更长的现象,这就颇有些耐人寻味。它说明至少在观念上,被称为“军阀”的地方实力派尚不得不以“文治”为国家政治的正常操作模式。

——引自章节:北伐前夕中国政治格局及变化趋向


北洋时期学生亚文化最鲜明的特征是强烈的精英意识,其突出特点是对居于统治地位的成年人社会秩序的颠覆性和反叛性。在学生眼里,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永久神圣,“重新估定一切的价值”是其基本信条。他们当中许多人恃才傲物,自命不凡。可悲的是,这种强烈的精英意识却与就业谋职时的失落感以及瞻念前途时的茫然心态形成鲜明对照,促使学生前往能够向社会表现自己的领域去活动,以寻求价值补偿和心理平衡。于是各种政治及思想文化运动,成为学生表现自我、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的最好机会。……构成悖论的是,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目空一切,却又表现出明显的崇拜领袖、追随精英的倾向。……思想和行为偏激是北洋时期学生亚文化的又一明显特征。

——引自章节:学生亚文化与北洋时期学生运动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