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作者:[丹麦] 格奥尔格·勃兰兑斯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8-2-1

评分:9.6

ISBN:9787020127900

所属分类:诗歌文集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勃兰兑斯(1842—1927),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丹纳)。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这部巨著共6卷,即《流亡文学》《德国的浪漫派》《法国的反动》《英国的自然主义》《法国浪漫派》和《青年德意志》。

作品目录

【第一分册 流亡文学】
一 夏多布里昂
二 卢梭
三 维特
四 勒奈
五 奥勃曼
六 诺迪埃
七 贡斯当:《论宗教》——《阿道尔夫》
八 斯塔尔夫人:《黛尔芬》
九 流放
十 《柯丽娜》
十一 向民族偏见和新教偏见的进攻
十二 对于古代的新看法
十三 《德国论》
十四 巴朗特
十五 结束语
【第二分册 德国的浪漫派】
一 心理学的文学观。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与丹麦的浪漫主义文学
二 浪漫主义文学的消极准备。主观主义与回避现实。蒂克的《威廉·洛维尔》。让·保尔的《罗凯洛尔》
三 浪漫主义的积极准备。《热情的奔放》
四 荷尔德林
五 奥·威·施莱格尔
六 浪漫主义者的社会尝试。弗·施莱格尔的《卢琴德》
七 浪漫主义的无目的性。适应《卢琴德》的现实
八 施莱尔马赫论《卢琴德》的书信。乔治·桑和雪莱的婚姻观
九 威·亨·瓦肯罗德尔。浪漫主义文学对于音乐性和音乐的关系
十 浪漫主义文学对艺术与自然的关系。风景。蒂克的《斯特恩巴尔德》
十一 浪漫主义的反映和心理学。蒂克的讽刺喜剧。恩·特·阿·霍夫曼。沙米索
十二 浪漫主义的心灵。诺瓦利斯和雪莱
十三 浪漫主义的憧憬;“蓝花”。诺瓦利斯的《海因里希·封·奥夫特丁根》。艾亨多夫的《废物传》。丹麦的浪漫主义者
十四 阿尼姆和勃仑塔诺
十五 浪漫主义戏剧中的神秘主义。蒂克。海因里希·封·克莱斯特。扎哈里亚斯·维尔纳
十六 浪漫主义文学对于政治的关系。蒂克。费希特。阿恩特。察恩。福凯的骑士小说
十七 浪漫主义政治家。约瑟夫·格雷斯。弗里德里希·封·甘茨。约瑟夫·德·梅斯特尔。瑞典和挪威的浪漫主义文学
【第三分册 法国的反动】
引言
一 革命
二 与教皇的协议
三 权威原则
四 《基督教的真谛》
五 约瑟夫•德•梅斯特尔
六 博纳尔
七 夏多布里昂
八 克吕德内夫人
九 抒情诗:拉马丁和雨果
十 这个时期文艺中表现的爱情
十一 理论上的权威原则的解体
十二 实践上的权威原则的解体
十三 反动的顶峰和崩溃
十四 结束语
【第四分册 英国的自然主义】
引言
一 时代的普遍特点
二 民族特色
三 政治背景
四 自然主义的开端
五 强烈而真挚的对自然之爱
六 田园生活和田园诗
七 自然主义的浪漫主义
八 湖畔派对自由的理解
九 湖畔派的东方浪漫主义
十 历史的自然主义
十一 包罗万象的感觉主义
十二 爱尔兰反抗与起义的诗歌
十三 抒情的恋歌
十四 英国的自由精神
十五 共和的人道主义
十六 激进的自然主义
十七 拜伦:热情奔放的个性
十八 拜伦:热情奔放的个性(续)
十九 拜伦:隐遁于自己的内心世界
二十 拜伦:革命的精神
二十一 喜剧的与悲剧的现实主义
二十二 自然主义的登峰造极
二十三 拜伦之死
二十四 结论
【第五分册 法国的浪漫派】
一 政治背景
二 一八三〇年代
三 浪漫主义
四 夏尔•诺迪埃
五 回顾——外国的影响
六 回顾——国内的源泉
七 维尼的诗与雨果的《东方集》
八 雨果与缪塞
九 缪塞与乔治•桑
十 阿尔夫莱•德•缪塞
十一 乔治•桑
十二 巴尔扎克
十三 巴尔扎克
十四 巴尔扎克
十五 巴尔扎克
十六 巴尔扎克
十七 巴尔扎克
十八 司汤达(贝尔)
十九 司汤达
二十 司汤达
二十一 梅里美
二十二 司汤达与梅里美
二十三 梅里美
二十四 梅里美
二十五 梅里美
二十六 梅里美和戈蒂耶
二十七 泰奥菲尔•戈蒂耶
二十八 泰奥菲尔•戈蒂耶
二十九 圣伯夫
三十 圣伯夫
三十一 圣伯夫与现代批评
三十二 戏剧:维泰、大仲马、德•维尼、雨果
三十三 文学与当代社会运动及政治运动的关系
三十四 被忽略和被遗忘的人们
三十五 结论
【第六分册 青年德意志】
一 政治背景
二 哲学和反动
三 反对派的情调
四 七月革命的影响
五 拜伦的影响
六 新文学的价值
七 伯尔内
八 伯尔内和闵采尔
九 伯尔内
十 伯尔内
十一 海涅
十二 海涅
十三 海涅
十四 海涅
十五 海涅和歌德
十六 海涅和阿里斯托芬
十七 海涅
十八 诗歌中的党派观念
十九 伊麦尔曼
二十 黑格尔主义
二十一 青年德意志和闵采尔
二十二 古兹柯夫、劳伯、蒙特
二十三 拉蔼尔、贝蒂娜、夏绿蒂•斯特格利茨
二十四 普鲁士皇位的更迭,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
二十五 中立的文学
二十六 政治抒情诗,哲学革命
二十七 革命诗歌
二十八 革命诗歌
二十九 革命
· · · · · ·

作者简介

勃兰兑斯(1842—1927),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丹纳)。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这部巨著共6卷,即《流亡文学》《德国的浪漫派》《法国的反动》《英国的自然主义》《法国浪漫派》和《青年德意志》。

精彩摘录

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不管是小说、戏剧还是历史作品,都是许多人物的描绘,表现了种种感情和思想。感情越是高尚,思想越是崇高、清晰、广阔,人物越是杰出而又富有代表性,这个书的历史价值就越大,它也就越清楚地向我们揭示出某一特定国家在某一特定时期人们内心的真实情况。

——引自第2页


使她倒霉的就是这个——它不忠于法国。《德国论》是一部划时代的书,在法国文学中是划时代的,因为它不是偶然地而是从原则上和一切陈旧的文艺传统决裂,指出了新的生命源泉,不想就是这部书却被国家的思想警察擅自安上了“不忠于法国”的罪名!还装出一副殷勤的口吻来进行恶毒的讽刺!“看来这个国家的空气对你不适合”——因此就劳驾到别的地方去吧!我们仿佛听到法国被陶醉的虚荣心在说:“我们其他人在暴政之下感到幸福,而你竟敢还热爱自由;我们都沐浴在拿破仑荣誉的阳光里,而你竟敢在《柯丽娜》里描绘天才的绝对独立,你自己已从巴黎被驱逐出来,竟在罗马的神殿里让你的理想人物戴上花冠;当法兰西之鹰闪耀着千百次胜利的光辉,外国纷纷变成我们的臣下时,你这样一个孱弱的女子竟敢说我们精神生活的源泉已几乎干涸,让我们把受人蔑视的德国看成在诗歌上比我们更高超的国家,把令人生厌的背信弃义的英国看成是比我们更坚定、更真心热爱自由的国家,把垂死的意大利这个被我们法国征服的一个省份看成是具有纯朴的风俗习惯和高明得多的艺术值得我们模仿的国家——由于这一切,你将给打上不爱国的烙印,你帽上的国徽将从你额前摘下来,你的书将予以销毁,连你的手稿都要撕成碎片,你本人则将在二十四小时内由一两个暗探跟踪着,像一只野兽似的被赶出法国国境。”

——引自章节:九流放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