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诗艺术与辨体

杜诗艺术与辨体

作者:葛晓音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8-3-16

评分:9.4

ISBN:9787301264317

所属分类:艺术理论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葛晓音,女,1946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八代诗史》《汉唐文学的嬗变》《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唐诗流变论要》等。

作品目录

第一章 杜诗艺术的历史评价和争议焦点
第一节 杜诗艺术评价的历史走向
第二节 杜诗艺术评议的争论焦点
第二章 “诗圣”的形象提炼
第一节 “乾坤一腐儒”的孤独感
第二节 杜甫孤独感的艺术提炼
第三节 “少陵野老”的性情面目
第三章 “诗史”的叙述艺术
第一节 五言古诗叙述潜力的发挥
第二节 以时事立新题的五言乐府
第三节 七言新题乐府直陈时事的创举
第四节 律诗和绝句评述时事的表现方式
第四章 七古歌行的“创体”
第一节 短篇七古的抒情特色
第二节 长篇七古与“歌”诗和“行”诗的辨体
第三节 七言长篇古诗和歌行的艺术创新
第五章 五律的“独造”和“集大成”
第一节 题材风格的“包蕴众体”
第二节 取景造境的“尽越陈规”
第三节 穷理尽性的“独造”之功
第六章 “融各体之法”的七律圣手
第一节 盛唐七律“正宗说”
第二节 杜甫七律的开拓和创新
第三节 杜甫七律“变格”的原理
第七章 兴致情趣的新颖表现
第一节 绝句的表现原理和审美传统
第二节 杜甫五绝的审美趣味和表现角度
第三节 杜甫七绝的情致和意趣
第八章 创奇求变的想象力和新思路
第一节 杜甫的“奇思”与诗歌体式的关系
第二节 杜甫五古“奇思”的表现原理
第三节 杜甫五古和五排处理情景关系的新探索
馀论 杜甫的诗学思想与艺术追求
引用书目
关键词索引
后记
· · · · · ·

作者简介

葛晓音,女,1946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八代诗史》《汉唐文学的嬗变》《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唐诗流变论要》等。

精彩摘录

相比“歌”诗的惊涛狂澜,“行”诗一般是以波澜不惊、连绵起伏的节奏平稳推进。细读杜甫的全部长篇七言“行”诗,可以发现其共同特点是布局严整,筋节紧贯,层层绾合,段意转换平顺,或多或少有不同方式的重叠复沓。事实上,层意复沓、节奏分明的特征在“行”诗萌生和发展过程中就已经形成,杜甫只是在与“歌”诗的对比中强化了“行”诗节奏脉络的特征,并从中推究出“行”诗适宜于叙述的原理。

——引自章节:第二节长篇七古与“歌”诗和“行”诗的辨体


首四句从天象落到人事,...点出了全诗感慨战乱之中儒学衰微的主旨。...前八句以战事和学者作四层对比,在起落跌宕的节奏中进入叙事:“我行洞庭野,欻得文翁肆。侁侁胄子行,若舞风雩至。”这就凸显了诗人忽然见到洞庭之野居然有一座学堂的惊喜。然后正面议论唐朝欲求中兴,不可废弃孔门,在对“衡山虽小邑,首唱恢大义”的赞扬中转为记述学堂的环境:“讲堂非曩构,大屋加涂墍。下可容百人,墙隅亦深邃。何必三千徒,始压戎马气。林木在庭户,密干叠苍翠。有井朱夏时,辘轳冻阶戺。耳闻读书声,杀伐灾仿佛。”这段记叙分两节,每节六句,前四句分写讲堂结构和庭院景色,后两句以感慨议论将眼前所见与讲堂之外的战乱局势联系起来,与首段的四层对比相呼应,突出了全诗希望以读书声压灭戎马气的主旨。虽然全诗夹叙夹议,写法颇似一篇题记,但贯穿其中的则是由战争和儒学这两条主线反复交错对照形成的抒情节奏,又是一种结构的创变。

——引自章节:第一节五言古诗叙述潜力的发挥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