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判断力批判》释义

康德《判断力批判》释义

作者:邓晓芒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2018-4

评分:9.6

ISBN:9787108062581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康德《判断力批判》释义

邓晓芒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3

ISBN:9787108062581 定价:63.00元

康德是人类有史以来少数几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康德哲学两百多年来一直是国际学术界长盛不衰的话题,不仅在纯粹哲学的领域,在自然哲学、道德哲学、宗教学、心理学、逻辑学等领域,康德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与《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相比,《判断力批判》广泛地涉及了上述所有领域,视野更加开阔,而且构成了其批判哲学整体建筑的最后一块“拱顶石”。因此,不读懂《判断力批判》,就不能说真正读懂了康德,而“第三批判”也正是长期以来康德哲学研究的难点与薄弱环节。

本书以作者所译,杨祖陶先生校的《判断力批判》(人民出版社2002年初版,2005 年第4 次印刷)为读本,采取逐节讲解的方法,尽量追踪和重现出康德本人在写作该书时的思路;而在某些理解困难的地方则根据需要进行了逐句讲解,特别是最晦涩的序言和导言部分。经过这样的解读,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难点已基本上扫除了,这些讲解大都由作者在课堂上讲演的录音整理而成,保持了课堂讲课的现场感和生动感,同时配有一些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和作者的即席回答;少数没有录上音的部分由作者补写完备。本书的这种讲法和写法,在国内还是第一次。

作者简介

邓晓芒,1948 年生,湖南长沙人,1964 年初中毕业后即下放农村插队,1974 年返城,当过临时工、搬运工,1979 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攻读西方哲学史的硕士研究生,1982年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德国哲学》主编。长期从事德国古典哲学的翻译和研究,旁及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学批评和艺术评论,关注中西文化和哲学的比较,创立了“新实践美学”和“新批判主义”,推动中国当代第三次启蒙。出版专著30 余部,译著8 部,成果多次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

精彩摘录

崇高和美在原则上都是一致的,即都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非概念的主观普遍性的愉快情感,本身都是纯粹的鉴赏判断。在它们那里,“想象力在一个给予的直观上就被看作对理性的促进,而与知性或理性的概念能力协和一致”。不同的是“美似乎被看作某个不确定的知性概念的表现,崇高却被看作某个不确定的理性概念的表现”。其内在差异在于,美无论如何属于主观,却仍然要想象客观对象(自然)自身具有适合于人的活动的合目的性形式,似乎它本身具有“美的属性”;而崇高则不可能也不需要有这种想象,相反,其前提是对象的“无形式”,因而对人的判断力和想象力施加“暴力”,其形式极端的不和谐、不合目的性,也就不可能纳入任何可为知性把握的形式中。由此,崇高首先就带给人的鉴赏活动一个暂时的阻滞,一种被拒斥的不快;但恰恰因此就刺激起人向一种更高的理性理念中去寻找依托。简单说来,作为诸认识能力的自由协调活动,美是想象力和知性相和谐,崇高是想象力和知性不能和谐,因而跳过知性而和理性相和谐;因此美具有某种“客观性”的假象,崇高则连这假象也没有,而明白地显示为主观想象力的合目的性运用。自然界中不存在绝对的大,而只是因为“我们的想象力中有一种前进至无限的努力,在我们的理性中却有一种绝对总体性即对某个真实的理念的要求,”而任何感官的尺度都不能适合这个理念,所以在这种紧张的张力中,便唤起了我们自身主体中的某种超越感官能力的精神情调,这就是崇高。所以崇高就是那种“哪怕只能思维地表明内心有一种超出任何感官尺度的能力的东西”。这就是康德对崇高的“量”的规定。在崇高中,想象力与理性的理念之间既不相适合但又努力协调一致的活动导致这样一种复杂的心情:“对一切感性的尺度与理性的大小估量不相适合的内知觉就是与理性规律的协调一致,并且是一种不愉快,这种不愉快在我们心中激起对我们的超感官使命的情感,而按照这一使命,发现任何感性的尺度都与理性的理念不相适合,...

——引自第243页


但也有这个立法支配不到的地方,这就是感性经验的那些材料的来源。知性只能在感性已经提供了经验材料的基地上行使权力,而不能自行提供这些材料。而提供这些材料的经验又不拥有这些材料的立法权。

——引自第91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