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老的哲学

变老的哲学

作者:[奥地利] 让·埃默里

出版社:鹭江出版社

出版年:2018-4

评分:7.8

ISBN:9787545914320

所属分类:人生哲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被社会抛弃,对死亡妥协——除此之外,还有另一条路在眼前吗?在衰老来临之际,我们为何妥协,又如何还击?

◆直面所有人都将遭遇的困境与折磨!奥地利著名哲学家、奥斯维辛幸存者让·埃默里关于衰老与存在的沉思

···

【内容简介】

《变老的哲学:反抗与放弃》由五篇短小精悍的哲学散文组成。让·埃默里在书中化身为普鲁斯特、波伏娃、萨特、他自己,以及每一个老去之人,重现了变老过程中的各种细节:当我们开始疏远自己,当我们无法再凭借自身的潜力和可能性而生存,当我们渐渐难以理解新潮的艺术和价值观,当我们不得不面对死亡……埃默里思考的是,如何在衰老时与社会和自我达成和解,又如何在生命的尽头奋力一击。

···

大屠杀和其他亚文化一样,在其中自会出现圣人。让·埃默里就是其中之一。

——凯尔泰斯·伊姆雷,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本书)记录了一个才华横溢却受尽折磨的灵魂。

——《科克斯书评》

让·埃默里写作《变老的哲学:反抗与放弃》是为了打破变老之人对死亡的妥协,并敦促读者去寻找属于他们自己作为个体去反抗和接受的方式。

——约翰·D. 巴娄,本书英语译者

···

【编辑推荐】

◆奥地利著名作家、哲学家让·埃默里,曾获普里莫·莱维和凯尔泰斯·伊姆雷的高度评价。其作品被译为多种语言,在德语世界再版十余次,此次首次引进了其最著名、影响力最大的三部作品《罪与罚的彼岸:一个被施暴者的克难尝试》《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变老的哲学:反抗与放弃》。

◆本书围绕人在变老中会遇到的问题展开,每一章都以一个我们熟悉的文人、理论家或名人为主角展开,如普鲁斯特、波伏娃、香奈儿等,从他们的视角体验衰老来临时,自身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中文版直接翻译自德语原文,译文可读性强。

作品目录

代序:理解他人的可能与不可能丨杨小刚
前言
第四版前言
此在与时间的消逝
变成自己的陌生人
他人的目光
不再理解世界
与死共生
译后记
· · · · · ·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让·埃默里(Jean Améry,1912—1978)

原名汉斯·梅耶(Hanns Mayer),出生、成长于奥地利维也纳,并在这座城市学习了文学和哲学。1943年,埃默里因散发反纳粹读物而遭逮捕,被押往奥斯维辛集中营。苏联军队进驻波兰后,他先后被转移到布痕瓦尔德和贝尔森集中营关押,直至1945年才被释放。战后,埃默里在瑞士多家德语报社做记者以谋生。1966年,他出版了书写自己奥斯维辛经历的文集《罪与罚的彼岸:一个被施暴者的克难尝试》,并因此广为人知。后又出版数本著作,包括他最著名的哲学论著《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变老的哲学:反抗与放弃》等。1978年,埃默里自杀身亡。

···

【译者简介】

杨小刚 德国图宾根大学哲学系博士,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副研究员。另译有《罪与罚的彼岸:一个被施暴者的克难尝试》等。

精彩摘录

但想要尝试作为变老人体验他们的状态真相的人,虽然放弃了欺骗,却无法摆脱那种含混,这种含混最终都作为公开的冲突不可避免地凸显出来。他接受了消灭,知道在这样的接受中只能靠起身反抗时间来保存自己,但他的反抗已被判定为失败——这正是对不可改变之事的肯定,也是接受。他对消灭说不,同时也说是,因为只有在毫无根据的否定中他才能作为他自己面对那不可避免之事。他没有在去除自我的规范性的孤独中失去自我,也不在疯人院里寻找栖身之处,他不用青年的面具或者谎言重重的老年伊甸园欺骗自己。社会裁定他是谁,他就是谁。他是什么?是虚无。而在承认这种“无”的同时,他又成了“有”。通过他人的目光他让否定成了自己的事情,并起身对抗。他投身于无法完成的事业。这是他的机会,也许也是他在尊严中真正老去的唯一可能。

——引自第112页


在用语言表达自己的体验时,我们始终处于两难之中:一方面,只有含义具备公共性的词语才能使我们的体验获得广泛的理解;另一方面,太具备公共性的词语却会使我们体验的本己性和独特性受到损失,写作者、艺术的创造者们因此追求用更丰富、更细膩、更复杂的符号来准确地传达经验。然而,符号始终处于外在的公共空间中,否则它就不能成为符号,它也就始终和它试图加以表达的人的主观经验处于两条平行线上。

——引自章节:代序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