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特露德

盖特露德

作者:[德] 赫尔曼·黑塞

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

出版年:2018-6

评分:9.1

ISBN:9787509394229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赫尔曼 黑塞(Hermann Hesse),德国作家、诗人、评论家,20世纪*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21岁时自费出版*本诗集《浪漫之歌》。27岁时,《彼得卡门青》一出,佳评如潮,一举成名,获得包恩费尔德奖,继而是《在轮下》《德米安》《荒原狼》《玻璃球游戏》《悉达多》等一部部不朽之作,饮誉文坛。自20世纪60年代起,黑塞就成为美国大众的*,在美国,他是20世纪被阅读*多的德语作家,他的“Do You own thing”成为美国整整几代年轻人的座右铭。在日本,黑塞是除了歌德之外*著名的德国作家。对黑塞的崇拜还蔓延至全球,他的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总印数超过1.4亿册。

译者简介:

柯丽芬

东吴大学德文系、辅仁大学德文研究所毕业,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德语文学博士。现任淡江大学德文系专任助理教授。从事德文翻译工作多年,译作有《盖特露德》《彼得 卡门青》《不不...

()

作者简介

赫尔曼 黑塞(Hermann Hesse),德国作家、诗人、评论家,20世纪*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21岁时自费出版*本诗集《浪漫之歌》。27岁时,《彼得卡门青》一出,佳评如潮,一举成名,获得包恩费尔德奖,继而是《在轮下》《德米安》《荒原狼》《玻璃球游戏》《悉达多》等一部部不朽之作,饮誉文坛。自20世纪60年代起,黑塞就成为美国大众的*,在美国,他是20世纪被阅读*多的德语作家,他的“Do You own thing”成为美国整整几代年轻人的座右铭。在日本,黑塞是除了歌德之外*著名的德国作家。对黑塞的崇拜还蔓延至全球,他的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总印数超过1.4亿册。

译者简介:

柯丽芬

东吴大学德文系、辅仁大学德文研究所毕业,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德语文学博士。现任淡江大学德文系专任助理教授。从事德文翻译工作多年,译作有《盖特露德》《彼得 卡门青》《不不...

(展开全部)

精彩摘录

我认为,人生可以在青年和老年时代之间画出一条清楚的界线。不再自私自利,青年时代便终止;为他人而生活,是老年时代开始的标志。我的意思是:年轻人的生活有很多快乐和痛苦,因为他们只为自己生活。他们的每一个愿望和想法都是很重要的,他们要尽情享受每一次快乐,同时也要品尝每一种痛苦,看到自己的愿望不可实现,有些人就马上放弃整个生命。这就是青年。但大多数人都会过渡到一个时期,这时一切都变得不同,他们更多是为别人而活,绝非出自道德,而是自然而然的。大多数人是因为有了家庭。如果有了孩子,人们就很少考虑自己和自己的愿望。还有一些人是因为职业、政治、艺术或科学而不再自私自利。青年人想玩耍,老年人想工作。没有人是为了要孩子而结婚的,但是如果他有了孩子,那么孩子就会改变他,最终,他领悟到这所有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年轻人虽然喜欢谈论死亡,但是从来不会想到死亡。老人则相反。年轻人认为可以永远生活下去,因而所有愿望和想法都围绕自己。老人们则已看出生命会在某个地方结束,只为自己一个人做的一切到最后都是一场空,没有任何价值,因此他需要另一种永恒,需要这样一种信念:他不是只为养活自己而工作。于是人就有了妻子和孩子,还有事业、工作和祖国,这样人们就清楚每天的辛劳都是为了谁。在这一点上你的朋友说得很对:如果一个人更多地为他人而不是自己而生活,那么他就会更满足。只不过老人不应该觉得这是英雄风范,因为实际上也不是。最优秀的老人也是从最勤奋的年轻人成长起来的,而不是那些在学生时代就像祖父一般生活的人。

——引自第124页


命运不愿与人为善,生活变幻无常、残酷无情,自然中没有善良和理智。偶然喜欢捉弄人,但我们人类的内心存在着善良和理智,我们可以比自然和命运强大,即使只是几个几个小时。必要时,我们能够紧密相依,互相理解地看着对方,能够彼此喜欢,互相安慰,共同生活。有时,当我们内心停止阴郁时,我们所能做的就更多了。我们可以在短暂瞬间成为神明,发出指令,创造出以前不存在的东西,这些东西一旦被创造出就能独立地继续存在下去。我们能够从声响、话语以及别的易破碎的无价值的东西中创造出音乐作品,充满意义、慰藉和善良的旋律和歌曲,这些比偶然和命运的声响更美好、更永恒。我们可以将上帝放在心里,如果我们跟他心意相通,他就能偶尔透过我们的眼睛和言语观察世界。也可以跟那些不认识他或者是不想认识他的人沟通。我们无法让心灵摆脱生活,但是我们可以塑造心灵,让它超越偶然,让它能够坚强面对悲痛的事情。

——引自第221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