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长的一天

最长的一天

作者:[美] 科尼利厄斯·瑞恩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2018-6

评分:9.0

ISBN:9787508681795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对于亲身经历诺曼底登陆的人来说,1944年6月6日的清晨令人终身难忘。在此之前,他们从未经历过这样的场景——曚昽灰暗的晨光里,庞大的盟军舰队以庄严雄伟、令人生畏的气势,出现在诺曼底海滩的外围。来自英、美、法、加拿大等12个国家的年轻士兵,集结在这里,等候解放巴黎。与他们相对峙的,是希特勒用地雷、拒马、火炮阵地精心布排的“大西洋壁垒”。没人知道壁垒后方的战场会是什么模样,更没有人知道,这一天将对历史进程起到什么样的影响。

诺曼底登陆是二战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海上登陆作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转折点:盟军从西线反攻欧洲大陆,使得战争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最长的一天》正是“关于诺曼底登陆不可超越的史诗”。作者科尼利厄斯•瑞恩用十余年时间寻找D日幸存者,在寻访几乎所有诺曼底登陆的幸存者和见证人之后,完成了这部二十万字“无一字无出处”的划时代杰作。他将战场上的无名个体放大到足够清晰的倍数,顺着他们的视线去看登陆作战的场景。这种将细节放大到无限,让历史足够真实的呈现方式,使读到本书的每个人都能沉浸其中。

这是一部关于命运和以勇气改变命运的战争史诗。在这里,你能看到弱小个体面对黑暗未知时的恐惧与茫然,体会到深陷绝境时的残酷与绝望;而置身其间的人们,又如何鼓起勇气去坚持、去战斗,最终迎来属于自己的胜利和荣耀。它将战争深深嵌入每个人的生命经验,陪伴我们在低沉暗淡的时光里找回希望。

【编辑推荐】

1、 了解诺曼底登陆不可替代的佳作,“犹如在诺曼底海滩安装了上万个摄像头”,D-Day幸存者与见证人,真实讲述诺曼底登陆的震撼经历。

2、 全新改版,将视角聚焦于参与战争的普通人,让历史的面孔足够清晰,诠释足够真实的二战。

3、 “站在新闻与历史写作路口的巨人”科尼利厄斯•瑞恩,讲述战争中人的故事,历时十余年,采访2000余人,“无一字无出处”的二战历史经典。

瑞恩亲历诺曼底登陆,历时十余年完成这部无一字无出处的历史。1959年该书面市,读者纷纷致信,感谢瑞恩让他们头一次知晓“自己的亲人、朋友、邻居,曾经在那个伟大的时刻经历过什么”。

4、 国内资深二战史研究者校译,修订内容几乎占全书的90%。

术语翻译专业,不再让读者不知所云;文字流畅易读,具有文学作品一样直指人心的力量。

5、 初版在20世纪60年代面市,立即引起战后世界的震动。

好莱坞斥巨资改编同名电影,美、法、西班牙官方提供武器装备和士兵群演,诺曼底登陆战役的指挥官本色出演,刚刚卸任总统的艾森豪威尔年逾七旬坚持上场出演自己,饱受二战创伤的国家以这种方式,在创伤未曾远离的时候反思二战。

6、 “我们精通战争远甚于和平,熟谙杀戮远甚于生存。” 战争的面目系列③,铭记二战,从这里对历史肃然起敬。

【媒体推荐】

我敢肯定在五十年之后,研究D日诺曼底登陆的历史,将极为倚重这本书。

——约翰•托兰(历史学家,《日本帝国的衰亡》作者)

无论你读没读过有关D日的内容,无论你是否参与过这场战争,你都会像我一样,被这本讲述这段光荣与悲剧历史的书深深震撼。

——詹姆斯•加文准将(诺曼底登陆战美军第82空降师副师长)

作者穷十年之功,完成了这本20万字的真实作品。每一个细节都经过证实,每一页都让人訇然心动。

——《时代》

战争不是赤裸裸的死亡游戏,更不是简单的武力征服,而是严酷的惊心动魄的搏斗。个人、世界就处在命运的紧要关头。其实它是一部关于命运及其转折点的作品,一本不仅仅是给军事爱好者读的书。

——《生活》

风格十分接近小说的战争史诗,至今依然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杰作。

——《今日美国报》

这部曲折动人的大师级作品,既是对那些死难者的生动纪念,也是一段扣人心弦、悬念丛生的惊险故事。

——《芝加哥星期日论坛报》

真实到令人恐惧地展现出了战争的模样。D日是英国和美国历史上伟大的作战行动,而瑞恩先生的这本书完全配得上它的主题。

——《观察家》

瑞恩为完成这部1959年出版的作品,从美国 、英国和德国的战争资料、将领日记以及对参与了作战的无数士兵和平民的访问中,搜集了大量信息。本书既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可靠记录,也是对经历过D日作战的人们的生动刻画。

——《图书馆杂志》

《最长的一天》是一项伟大的成就,备受评论和市场的宠爱。出版之后的几年内,这本书便被翻译成18种语言,销售达千万,更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荣获多项奥斯卡奖项。它曾经引发过(新闻界)的革新。

——《哥伦比亚新闻评论》

作品目录

目 录
修订版序言 i
前 言 vii
第1 部 等待 1
艾森豪威尔站起身来。他显得有些疲倦,但是脸上的紧张神态已经少了许多。6 个小时之后,在研究天气状况的一个短会上,他坚持自己的这个决定并再次加以确认—D 日就定在6 月6 日星期二了。
艾森豪威尔和将领们离开房间,急匆匆地去将这个庞大的进攻计划付诸实施。在他们身后寂静的图书室里,一重蓝色的烟雾笼罩在会议桌上,炉火在打过蜡的地板上反射出亮光,壁炉架上,座钟的指针显示时间是晚上9 点45 分。
第2 部 夜晚 99
他廋高个儿,脸上涂满油彩,这使他的颧骨和鼻子显得更高了,看起来被武器和装备压得够呛。老太太吓得魂飞魄散,呆呆地望着他,一步都挪不动。只见怪影把一根手指压在嘴唇上,示意她不要出声,接着便迅速消失了。勒夫罗夫人也慌忙行动起来,她一把撩起睡裙下摆,拼命向屋子里跑去。她见到的是首批在诺曼底空降的美军中的一个,当时是6 月6 日,星期二,0 点15 分。
D 日开始了。
第3 部 登陆日(D 日) 173
此时,在决定希特勒第三帝国命运的这一天,隆美尔正火急火燎地向诺曼底疾驶而去。与此同时,他的指挥官们正在前线竭尽全力,以阻止盟军暴风雨般的迅猛攻击。一切都取决于装甲部队:第21 装甲师就在英军登陆滩头的后方,党卫军第12 装甲师和装甲教导师仍被希特勒保留着。
隆美尔注视着前方绵延的白色公路,催促着司机加速,“快!快!快!”他说。丹尼尔把脚下的油门踩到底,汽车在公路上飞驰。
伤亡小记 283
D 日幸存者 284
作者致谢 332
· · · · · ·

作者简介

科尼利厄斯·瑞恩(Cornelius Ryan,1920-1974)

但凡经历过战场,每个人都会对战争有着更为真切的思考,科尼利厄斯·瑞恩就是其中一位。

身为二战时期杰出的战地记者,瑞恩曾随同美国第8、第9空军参与14次轰炸行动,亲历诺曼底登陆,跟随巴顿将军的第3集团军挺进法国和德国,直至攻克柏林。在前线,瑞恩与成千上万的亲历者密切接触。不论是艾森豪威尔、巴顿、蒙哥马利这些军事天才,还是登陆诺曼底、参与市场—花园行动的年轻士兵,抑或纳粹将领海因里齐、沦陷区的柏林市民,都在他的笔下保留了当时历史的真实记忆。《时代》周刊评论道,科尼利厄斯·瑞恩以近距离观察战争的眼光,历经鲜血和死亡的灵魂,完成了普通作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战争带来的伤痛,曾经深深嵌入亲历者的生命,让他们重拾那段记忆并不容易。从1956年起,瑞恩陆续奔赴德、法、苏联,耗时8年寻找幸存者...

(展开全部)

精彩摘录

情况就是这样。自隆美尔开始,高级军官在战斗前ター个接一个地离开了前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就像冥冥中那多舛的命运操纵着他们离去似的。

——引自章节:第1部等待1


里希特搜了一下死者的衣兜,找到了两张照片和一封信。温施记得,其中一幅照片是“这名士兵与一个姑娘并肩坐着,我们都认为那姑娘可能是他的妻子”,另一幅照片是“这对青年男女和一家子坐在阳台上,大概是小伙子的家人”。里希特把照片和信件往自己的衣兜里塞,温施问他:“你这是在干什么?”里希特说:“我想我应当在战后把这些东西按照信上的地址寄回去。”

——引自章节:第3部登陆日(D日)173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