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妈妈是永远的老师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妈妈是永远的老师

作者:蔡颖卿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出版年:2018-6-1

评分:8.4

ISBN:9787569921052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蔡颖卿——

畅销书作家、生活美学家、教养专家。

养育两个女儿,先后经营八家餐厅,装修设计三十个空间(包括医院、剧院、餐厅和居所),出版十七本畅销书,还主理一间教养生活空间,传递“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好好吃饭、好好说话”的生命热情。

生活美学系列:《家与美好生活》《回到餐桌 回到生活》《两个人的餐桌 两个人的家》《有爱意的人生真好看:旅行私想》《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我想学会生活》《放下手边事,坐下来读读书》

教养美学系列:《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洪兰 蔡颖卿 爱与智慧的对谈》《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写给孩子的工作日记》《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我想做个好父母》

作品目录

简体版序:永远做一个有榜样的父母
繁体版序:父母无须十全十美,但须尽心尽力
繁体版封面的故事
第一部分:慈母——要相信自己有能力教导孩子
引言:从子宫说起
1 不必为别人的眼光勉强变换自己的选择
2 教养是父亲母亲合作无间的甜蜜任务
3 从孩子身上得到勇敢的力量和启发
4 要相信自己有能力教导孩子
5 父母不能养孩子一辈子
6 公平对待孩子是值得提早省思的问题
7 孩子无论出现什么问题,父母都不能逃避
孩子是在索爱,还是耍赖?
8 父母要深度关心孩子功课
第二部分:保姆——要爱不能宠,要教不能纵
引言:从脐带说起
9 养育的工作就是在教训里趋吉避凶
10 教育是家庭最重要的经济计划,要珍惜教导的成本
11 要爱不能宠,要教不能纵
要走才会到,到了才算数
12 生活的平衡很重要
13 罚不是目的,反省与记取才是
14 照顾者要思考周全,不能松懈
15 与父母同桌吃饭是所有孩子的梦想
16 合理的要求需要更多的费心
实话实说,进步最快
教育的起点是观察
全然的自由也是没有安全感的
17 当一个有话可说的好大人
唤起父母对孩子学习的好奇心
第三部分:子师——共教、共学、共做
引言:大家公学、共教、共做,以达成更好的教育目标
18 教孩子,更大的改变是自己
让我们的身教与孩子的革命情感都从共读开始
19 妈妈教好好说话
不在说话当中让孩子牵着鼻子走
20 妈妈教稳稳走路
21 妈妈教好好吃饭
和孩子一起享受生活
22 妈妈教读书写字
学习路上,与孩子同行
23 妈妈教认识时间
24 妈妈教信任
25 妈妈教判断力
26 妈妈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第四部分:妈妈是永远的老师
引言:从孩子最初的老师,到永远的老师
27 妈妈因为爱而更坚强
28 为子女更好的生活而采行务实决定
29 我是你心中永远的明灯
两个母亲的问与答
30 知女莫若母
31 给孩子宁静平稳的家庭气氛
婶婆的访谈
第五部分:母亲的回响
渐入佳境
家庭的理想样貌
淑文的回响之一
淑文的回响之二
课子的一分一秒都不会虚度
相信自己能教孩子读书写
不必成为高手,只需用心陪伴
· · · · · ·

作者简介

蔡颖卿——

畅销书作家、生活美学家、教养专家。

养育两个女儿,先后经营八家餐厅,装修设计三十个空间(包括医院、剧院、餐厅和居所),出版十七本畅销书,还主理一间教养生活空间,传递“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好好吃饭、好好说话”的生命热情。

生活美学系列:《家与美好生活》《回到餐桌 回到生活》《两个人的餐桌 两个人的家》《有爱意的人生真好看:旅行私想》《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我想学会生活》《放下手边事,坐下来读读书》

教养美学系列:《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洪兰 蔡颖卿 爱与智慧的对谈》《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写给孩子的工作日记》《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我想做个好父母》

精彩摘录

1、把书读好,跟在工作上好好表现是一样的。没有耐力解决课业困难的孩子,也往往在其他工作上表现出只有三分热情的态度。绝对不能随便找几个成功的例子推论出“不会读书会工作”的必然。无论读书还是工作,能吃苦的人都会比较出色。2、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得到“因材施教,各成其才”的教育,但从教育现况看来,集体教育是现实,不管规模大小,我们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在团体里受教育。只要是集体教育,师资的素养与教导的时间就难以全面达到父母对“因材施教”的期待。而在这种口号之下,孩子反而更早被放弃。父母对孩子这块“材料”了解得最清楚,对“成才”的期望最殷切。如果父母懂得根据学校授课的不足,给予关怀,孩子即使被老师放弃,也不会真正失去机会。

——引自章节:8父母要深度关心孩子功课


1、只要是母亲,无论在哪一种形态(职场或家庭)都是五味杂陈、内外夹攻的,怎么可能没有压力?当一个母亲,不必对他人宣告自己的选择有没有价值,更不需要为别人的眼光,而勉强变换自己选择。每个人的生活都有自己的条件与限制,其中复杂的程度都足以让自己筋疲力尽,不必再主动加上他人隔岸观火的眼光。2、个人发展、成就感或经济需求,让许多母亲从家庭走向职场,而“幸福感”或“无可托付”的焦虑,又把那些职场母亲逼回家里,我对“进”或“退”的母亲都感到敬佩。持家与教育不能避重就轻的说质比量,而是每一天都需要一定时间的现实问题:愿天下母亲在不同的形态里有着共同的安心。

——引自章节:1不必为别人的眼光勉强变换自己的选择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