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花缭乱的建筑潮流在1980 年代如此,现在也同样如此。这些建筑师的观点和他们的设计彼此不同,甚至完全相互对立,那么,建筑学中有没有一个判断对错的客观标准?或者是否有必要确立一个这样的标准?这些各不相同的建筑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它们是怎么从最初的现代主义建筑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
作为一名建筑师,作者通过荷兰留学,在专业思想上脱离了古典的康德主义,从相信有绝对的真实性和超越历史的永恒价值,变为相信任何价值和意义都是历史性存在的,逐渐意识到与其研究空间的本质,不如追问空间是如何被制作出来的。出于留学经历,作者也意识到欧洲现代主义的传统强调建筑的社会功能和意义,这和美国现代主义偏重形式的自洽是非常不同的,从而意识到,需要从现代性的高度观察和研究建筑问题。
建筑绝不仅仅是视觉的游戏,让人感到表面的愉悦。建筑是观念的艺术,是不同社会价值和信念的交锋在物质形态上的呈现,也是体现某些长久(如果不是永恒)价值和理想的行动。而今天建筑的状态,很多现在的设计理论和想法往前追溯,都能在五六十年代找到源头。
本书为作者多年来的建筑学文章合集,包括历史与理论、建筑评论、随笔、访谈四部分,述及了二战后现代建筑转向时期的几位重要建筑师,勾画了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转折时期的建筑思想脉络,有关于几种主要的现代建筑史观和建筑设计的基本模式的讨论,国外建筑教育中的一些著名院校的发展历史,作者个人对于社会、文化和建筑问题的观点,等等。
朱亦民,1999—2002荷兰贝尔拉格学院建筑学硕士。2003年创办道格玛建筑工作室。
2004年开始任教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2005年作为特约编辑主编《世界建筑》荷兰建筑专辑(2005年第七期);
另在《世界建筑》等杂志有多篇文章发表。
主要建筑作品有成都建川博物馆聚落文革生活用品馆,洛阳普莱柯国家兽用疫苗工程中心等。
我不明白伊东丰雄的建筑为什么要追求“速朽”,以及如何才能追求“速朽”。他盖的那些房子,机灵、乖巧、讨人喜欢,在我看来更适合放在橱窗里。但是以我之见这些不是建筑师该干的事。施泰格缪勒(WolfgangStegmuler)在1970年写的《当代哲学主流》篇就讲到哲学专业的分裂。他说到20世纪后半叶,在哲学研究中虽然所有人都顶着哲学家的帽子,但是一些哲学家完全不理解另一些哲学家在干什么,也理解不了他们为什么这么干,二者处于无法交流的状态。我得承认,我对现在的很多建筑师,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就是这种感觉。实际上我还对更多的人是否是建筑师有疑问。比如现在有点时髦的B.I.G,在我看来就不像是一伙建筑师。再比如,藤本壮介这样的建筑师受追捧是我永远也弄不明白的事。也许应该把话说得再简单直白一点。如果对我们的专业知识做个清点,我认为可以把类似于盖里、哈迪德及其用最新型的软件所创造出来的纯粹图像的东西排除在建筑学之外。这些建筑师和软件创造出来的“新”的形式,倒因为果,混淆了建筑学的伦理,在美学上肤浅而滑稽,除了瞬间的震惊之外没有长久的价值和对人心智的启迪,像好莱坞大片一样扭曲人的现实感,只适合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观赏。这一类建筑,如果可以称之为建筑的话,和30年前流行的美国式的后现代建筑一样,徒有其表,把建筑降低为一场生理水平的简单的“刺激一满足”反应。我们应该记住,建筑学不是一个每年提出一种新理论或者视觉形式去讨好观众和听众的职业,建筑师更不是一群可以肄无忌惮地任意试验各种新形式的科学狂人。最重要的是,建筑学脱离了历史的维度就成为无源之水。我不相信现在流行的无历史意识(a—historical)、无政治意识(apolitical)的纯形式的操作能够挽救建筑学。有人不承认这一点。有些人可能会说,看,盖里的毕尔巴鄂美术馆吸引了那么多游人参观,甚至拯救了一座城市...
——引自章节:立此为据
1949年以后的社会主义时期,在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强大压力下,经过两代人的时间,在建筑和视觉艺术领域里发展形成了一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设计方法和语言。这是一个融会了西方古典艺术规范和现代建筑与艺术语言的成熟的体系。在差不多40年的时间里,建筑师和艺术家用这套体系创作出了一批经典作品。在这样一个中国的“前现代”时期,艺术语言和社会体制、生活方式一度达到了一个高度吻合的状态。但是当那种生活方式离我们而去之后,老的艺术语言,连同那种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也不复存在,成为历史标本而失去活力。我们必须寻找新的关于真实性的标准,重新界定艺术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并建立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的语言规范。
——引自第189页
撰文汉娜•约翰森(Hanna Johansen)德语世界家喻户晓的儿童文学家。1939年生于德国不来梅,在马堡和哥廷根攻读德国文学、古典哲学和教育学,现定居于邻...
乔治·奥威尔英国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著名的英语文体家。1903年出生于英属印度,1907年举家迁回英国,进入伊顿公学。后到缅甸任警察。20...
庄百川,资深旅行家。著有畅销书《地道美国》。爱好写作、摄影、驾驶、户外探险,已经去过的国家有墨西哥、美国、俄罗斯、法国、摩纳哥、意大利、瑞士、德国、马来西亚、泰...
白馥兰(Francesca Bray),英国皇家学术院院士、国际技术史学会主席,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组成员。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科...
仇鹿鸣,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石刻文献。近年参与点校本新旧《五代史》和《旧唐书》的修订工作。1981年生于上海,2000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李 零1948年生,祖籍山西武乡。北京大学教授。主要从事考古、古文字和古文献的研究。 主要著作:《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郭店楚简校读...
精彩摘录只是为了爱,我们会放弃、会沉迷、会不顾一切地飞入火中燃烧,让魂魄的眼睛在一旁安静地静视我变成灰烬褪去颜色、散去人
Friedrich Nietzsche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thinkers of the past 150 year...
德尔默·莫兰(Dermot Moran),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学院哲学教授(形上学和逻辑学)。主要著作包括:《现象学导论》(Routledge,2000),《现象学...
七堇年:女十月生天枰座自幼学习钢琴多年后又接触吉他爵士鼓等器乐西洋绘画基本功扎实爱好文字立志脱离华而不实的矫情即便文艺也须文艺得脚踏实地就这样吧自由而快活向死而...
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4版) 内容简介 《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4版)》是建筑设计基础语汇的经典入门书,初版三十多年来一直广受好评,被誉为“建筑专业的*...
Discover the latest innovations in tiny space design in this lush compendium in ...
西小洛,固执的金牛座女生。成天抱着薯片、可乐、西瓜、爆米花、巧克力,沉浸在历史的世界中。最大的兴趣是流连于各大博物馆,找寻穿越的秘籍。看到耳环、发簪之类就忍不住...
《决策与判断》是一本社会心理学的经典著作,曾获美国心理学协会(APA)的威廉·詹姆斯图书奖。这也是一本充满趣味和科学实证证据的社会心理学普及读本。全书汲取了许多...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四个现代化中的短板,而三农政策重点与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选择,农业政策设计的正确路线,必须适合中国国情。当前农村正处在历史上特别快速的变动与...
王纬,1985年生,江苏东台人,2016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古典学系,获古典学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古希腊哲学(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哲...
《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在》是一部对欧洲与北美最为重要的建筑理论观念所作的具有先驱性的评论式综览。它详细介绍了自维特鲁威以来的世界建筑历史和理论,揭示了许多...
《激流三部曲》作者巴金,包括《家》、《春》、《秋》,以成都为背景,描写了1919年至1924年中国历史处在转折时期这一风起云涌的动荡时代中,封建大家庭高家四代人...
罗玛,本名王静,生于南京。当过海军、纪念馆资料员、报社记者、编辑、执行副主编。出版有《重现的玫瑰》(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比比的大眼睛……我与狗的情感...
徐彻,1939年生。中国晚清史学者,中国现代史学者,吉林大学历史系毕业,历史学硕士。辽宁古籍出版社前社长兼总编辑,编审,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吉林大学、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