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图像

流动的图像

作者:[美] 唐小兵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8-7-1

评分:8.2

ISBN:9787309131246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唐小兵教授长期在国外从事中国现代版画研究,并从版画史研究转向当代版画艺术的搜集、策展与阐释,在该领域发出了权威的声音。本书着重探讨中国当代视觉文化中社会主义文化生产的影响与审美价值,涉及当代电影、绘画等多种艺术门类,在西方语境下,与西方媒体及中国研究的主流观点进行了有益多元的对话。这是一部值得我们重视的学术著作。

——陈思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这是一部极具野心和洞察力的作品,不仅抽丝剥茧地解读了当代中国视觉文化的建构过程,而且把这些视觉秩序与新中国创造新文化的宏伟规划联系起来。作者在批判性地反思美国观者对当代中国视觉文本的“文化偏见”的同时,尝试建立一种历史化地阅读新中国版画、电影、先锋艺术等视觉媒介的“观看之道”。这对更加辩证地理解当代中国的文化史及其海外传播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张慧瑜(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

当代中国纷繁的艺术创新和视觉环境,蕴涵着怎样的历史经验和逻辑?“视觉文化”这个概念,能让我们看到什么?《流动的图像:当代中国视觉文化再解读》以富于同情的眼光,全球化的视野,追溯多种视觉艺术形式的创作实践和历史语境,呈现出当代中国视觉文化的丰富多彩与鲜活可观。书中所展开的“再解读”,不仅是文化研究的方法,也可以是当代中国读者在自身文化经验中收获认同与震撼的“再发现”。

作品目录

中文版序
英文版鸣谢
引 言 关于当代中国视觉文化简史的构想
第一章 社会主义视觉文化是怎样创造出来的(之一): 一种艺术式样的启示
第二章 社会主义视觉文化是怎样创造出来的(之二):一幅历史画的启示
第三章 在新中国电影里我们看的是到什么
第四章 社会主义视觉经验在当代艺术里意味着什么
第五章 怎样(学会)看一部中国大片
第六章 到哪里去寻找当代中国艺术
结 语 从远处看中国
· · · · · ·

作者简介

唐小兵,1984年北京大学英语系本科毕业,1991年获美国杜克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科罗拉多大学、芝加哥大学、南加州大学,2008年迄今为密歇根大学亚洲语言文化系及比较文学系讲席教授。已出版《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杰姆逊教授讲演录》(1986 )、《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1993)、《全球空间与现代性的民族主义话语:梁启超的历史思维》(1996)、《中国现代:英雄的与凡人的》(2000)、《中国先锋艺术的起源:现代木刻运动》(2008)、《多重印象:当代中国木版版画)(2011)等。

精彩摘录

开始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一直在尽量努力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确立的世界体系,按照其规则行事,在经历了漫长的达标努力之后,终于在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但同时中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由……领导的国家,坚持强调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没有像苏联集团那样在1990年代初土崩瓦解,这种瓦解曾一时间让很多人认为,基于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峙的全球冷战就此结束。中国的独特定位也许就意味着,在当代中国,我们可以观察到很多相互竞争,甚至相互冲突的符号和语言,看到很多匪夷所思的组合,别出心裁的妥协,也可以看到让人抓狂的矛盾。总之,在这个国度里,摸着石头过河的实用主义试验态度,带来了举世罕见、最大规模的“随机组合”或者说“拼贴”(bricolage)——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施特劳斯曾用这个概念来描述一种与西方思维完全不一样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我觉得当代中国的不可名状,其实可以是一种富有启发的状况,而不应该当做让人耿耿于怀的异端。这个状况点明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没有按照任何现存或预定的路径展开。我们不可能把当代中国的视觉文化压缩成一个影像或维度,正如我们不可能把一份简单而又熟悉的标签贴在那个国家上,并就以为万事大吉了。

——引自第20页


尺幅可观的画布上,单色而层次丰富的画面有着黑白摄影的效果。透过栩栩如生的细节展示出来的是一群真人大小、神情各异的人物形象。作品的标题是《血衣》,完成于1959年,作者是王式廓(1911一1973)。纵观全画,我们看到的是一群中国北方的农民聚集在一个庭院里。在画面的中部,一位妇女高举着作品标题所提示的血衣,她的头转向身后,姿态中满是悲愤无语。在她的右侧,几乎每个人都看着她和她手里举起的汗衫,而她左侧的男男女女一其中包括一位紧紧抱着这位妇女的双腿的女孩则紧盯着画面左下方一个站在几梯台阶前的秃头男子。这个男子虽然低垂着头,右手紧捏着他身上的长袍,但他似平在偷看眼前蜂拥的人群,往上翻的双眼流露出一道凶光。他身边,也就是画面的最左侧,站着一位手持红缨枪的年轻人,他背上披着的棉大衣有不少补丁,但同时也显得十分厚重,让人觉得他像一座雕象立在那里。如果我们把目光移到画面的另一侧,也就是最右侧,便会看见那里也站着一位表情严肃、持了一杆枪的大叔。两位持武器的男子一左一右,构成了整个画面的外围,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眼前场面的肃穆氛围。如果我们再走近一步仔细观看,更会发现画面里的每一个人物,都对眼前发生的事情有着各不相同的反应,而这些不同的反应又都取决于他们各自的身份或性格。处于画面中心的人物,从坐卧在前面、需要使用拐杖的男子到站在台阶上高举血衣的女子,构成了一股向前涌动的人潮,似乎随着某种力量而汹涌起伏着。我们可以感觉到的是,整个现场处在一个因为震惊而无声,因为无声而充满悬念的一刻。这凝固的一刻饱含着张力,是充满戏剧性变化的一部分,也是即将爆发的高潮的前奏。我们可以想象,处于画面中心的双目失明的老奶奶,颤巍巍地伸出右手,仿佛要抓住前面的秃头男子,而就在下一刻,她将开口说话,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将在目睹了被展示出来的血衣后,发出自己的声音。被激发起来的共同的愤怒,将不可遏制地、更加惊心动魄地喷发出来...

——引自章节:第二章社会主义视觉文化是怎样创造出来的(之二):一幅历史画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