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论文集

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论文集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2004-10-01

评分:5分

ISBN:7101043372

所属分类:诗歌文集

书刊介绍

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论文集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论文集前言

勤奋为学终身以之——纪念顾领刚先生110周年诞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今年5月8日,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110周年诞辰。顾先生一生在学术园地辛勤耕耘,创辟路径,培育人才,对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民俗学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我国学术界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专家,留下了丰富的学术遗产。
首先,顾先生和他创立的“古史辨学派”,对当代史学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世纪20年代前后,顾先生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积极投入对古史古籍的考辨。他继承我国历代学者实事求是、辨伪存真的优良传统,接受“历史演进”的治学方法,结合自己对戏剧、故事格局的认识,在1923年提出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念中认为:**,“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第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第三,我们“即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早的状况”。顾先生突破了“经书即信史”,把古代一切圣经贤传都当作历史文献来研究的传统观念。他从立体地逐层分析史料的形成时代人手,然后确定每一层文献的历史涵义。他认识到随着时代和观念的变化,历代文献中的同一件古史会被染上不同的色彩,所以要重视古史在传说中所经历的变化,透过这种变化,探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观念。顾先生这种历史意识达到了中国传统学者未曾达到的高度,因此,“层累说”超越了启发他疑古思想的郑樵、姚际恒、崔述等人的学说,为考辨古史传说和古史资料提出了新的思想方法,**次有系统地体现了现代史学的观念。
顾先生提出的“层累说”,在史料学领域内建立了全新的典范,动摇了历代相传的三皇五帝体系,在当时学界引发了一场关于古代史料真伪的大辩论。顾先生把这些讨论文章编为《古史辨》**册,于1926年出版。以后又陆续编辑,直至1941年第七册出版,收人350多篇文章,合计3to多万字,由此产生了“古史辨学派”(又称为“疑古学派”)。《古史辨》是古史辩论文章的结集,重在资料和见解的提出,不重在结论的统一。其中论点既有根本分歧的,也有大同小异的,需要读者独立思考。可是无论当时史观如何不同的人,都逐步承认了“层累说”在史学上所占据的位置。“古史辨学派”从20年代至40年代不断深人的探讨,坚诗以考证辨析而求真的途径,使古史研究取得了极大进展,直至今日而成为当代史学研究的核心之一,令海内外学界无法不重视他们的业绩。顾先生无可争议地成为我国现代史学的奠基人之一。
其次,顾先生用民俗学材料来印证古史,倡导和开拓了我国的民俗学研究。
以民俗学材料来印证古史,是顾先生治学的一大特点。古史记载中本来包含着许多神话传说的成分,相互冲突,难以在考古学上得到直接印证,而借用民俗学的研究往往可做出合理解释。顾先生通过盂姜女等故事的演变,来论证古史如何由简单变为复杂,由局部地方变为全国,由神话变为史事。他还通过民间歌谣来论证《诗经》是古代诗歌总集,其中有大量的民间创作;又通过考察东岳庙诸神和妙峰山香会来探讨古代神道和社把。这些工作不仅为古史研究开辟了新的天地,而且开拓了我国的民俗学研究。
顾先生于1926年出版的《吴歌甲集》,收集了丰富的资料,还有详细的注释、解说和对一些问题的理论探索,因此不只是一般的歌谣资料集,而是我国**部具有科学价值的歌谣学著述。顾先生对孟姜女故事的研究,已成为我国现代民俗学史上*有分量的文章,他用研究史学的科学方法和精神,把两千多年的文献记载和遍布全国各省的民间传说、文学艺术中纷坛复杂的相关资料,按照历史的系统和地理的系统整理出来,被称作“奠定中国现代民俗学的理论基础”。顾先生和北大同人1925年对妙峰山香会的考察,是我国**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民俗学田野作业。
20年代后期,顾先生在中山大学工作期间,主编《民俗周刊》,创办我国**个正式的民俗学会,出版《民俗学会丛书》,将民俗学运动由北京推进到南方。他在《民俗周刊》的《发刊辞》中提出:‘哦们要打破以圣贤为中心的历史,建设全民众的历史!”这种打破尊卑界限,把民间文化、民众生活纳人学术研究轨道的作法,正是当年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具体表现。
再次,顾先生是我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杰出创建人。
古代史料研究离不开古代地理研究,因此顾先生在古史研究中对古代地理进行深入探讨。清末民初以来,这方面研究衰落到极点。顾先生为扭转这种状况,于30年代初在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开设‘冲国古代地理沿革史”课,与学生共同研究《尚书·禹贡》。19M年,他又联合燕大、北大、辅仁三校师生创办《禹贡》半月刊,成立“禹贡”学会,通过学术团体的公开讨论,推进历史地理的研究。顾先生亲自为学生分发题目,为他们的处女作或者不成熟的稿件核对补充材料,甚至在修改或重作后仍用原作者姓名发表。这种弘扬学问、培养人材的苦心,使许多青年学子深受感动,走上终身治学之路。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顾先生带领学会同人将研究重心由沿革地理转向侧重边疆地理和民族演进史,《禹贡半月刊》出版了很多这方面的专号,如“东北研究”、“西北研究”、“回教与回族”、“康藏”等等。这些专号学术水平均属上乘,其中有不少是**次向学术界提出的问题或资料,至今仍是深入研究这些问题的必读之作。
由于顾先生能够认清历史使命,将研究工作合于时代脉搏,以及他一贯倡导平等讨论的学术空气,因而使得禹贡学会和《禹贡半月刊》在短短三年多时间中,聚合了各方面的人才,取得了巨大成绩,造就了了禹贡学派”。
通过办刊物来推进学术、培养人才,是顾先生治学的一个显著特点。现在人们常说,一个成功的杂志不是靠名人来支撑,不能以发表名人文章的多少来衡量,而是要看它通过自己的努力造就出多少名人。现代历史地理学领域中的大师,几乎全是当年禹贡学会的成员。以此而论,《禹贡半月刊》可以称为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办得*成功的杂志之一。顾先生为我国历史地理学培养了整整一代人才,为建立、发展这一学科打下了坚实基础,影响深远。
顾先生一生献身学术,留下了2000万字的著述。他追求真理,不辞劳苦,不贪名利,不崇拜偶像,勇于修正自己的错误,不遗余力地提携培育后学。他的这些学术成果和优良学风,是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今天我们纪念顾先生,就是要继承这笔遗产,发扬光大顾先生实事求是、献身学术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论文集 内容简介

今年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顾颌刚先生诞辰110周年。顾先生一生治学,对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民俗学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出现的“古史辨学派”的创建者,顾先生的学术成就不仅在近代学术史上具有肇始之功,而且在近代思想史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为纪念顾先生而写的纪念文集。

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论文集 目录

勤奋为学终身以之
——纪念顾颌刚先生110周年诞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顾颌刚先生治学生涯的启示
——纪念顾颌刚先生诞辰110周年/朱佳木
关于纪念顾先生的一点感想/陈祖武
顾颌刚先生与中山大学/张荣芳
顾颌刚先生与苏州
—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祭/盛家振
山高水长何处寻
——追忆颉刚师二三事/候仁之
怀念顾颌刚先生/饶宗颐
契封于商为上洛商县证/饶宗颐
回忆初次见顾颌刚先生/李学勤
高山景行永为人师
——浅谈顾颉刚先生的学术和人品/钱宗范
从疑古到考古
——顾颌刚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会上的
发言/张忠培
创新是古史研究的灵魂
——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叶林生
......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