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表现的观念与技法

戏剧表现的观念与技法

作者:林克欢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年:2018-9

评分:8.6

ISBN:9787559621290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整理自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讲课提纲

在戏剧创作、教学与观赏中理解舞台语言的重要读本

原名《戏剧表现论》,风靡华语戏剧界二十余载

绝版多年修订再现,中戏、上戏必读书目

◎ 编辑推荐

☆ 戏剧创作者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找到符合时代、符合观众口味的舞台语言?

☆ 戏剧观众如何在世界多元的戏剧演出中提高鉴赏力?

☆ 如何从已有的舞台语言中挖掘新的可能性?

☆ 如何大胆采用新的媒介与表现方式?

《戏剧表现的观念与技法》是华语戏剧界一级评论家林克欢先生的重要著作,是风靡华语戏剧界二十余载 的重要专著《戏剧表现论》的修订版,原版曾在内地和香港出版,如今绝版多年后修订再现。

《戏剧表现的观念与技法》依据林克欢先生在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的讲课提纲整理而成,融合了作者对近二三十年来世界戏剧舞台上表现语言的观察与思考,是戏剧创作、教学与观赏的重要读物。

◎ 内容简介

本书依据作者在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的讲课提纲整理而成,曾以《戏剧表现论》为名在内地与香港出版,是华语戏剧界重要的理论专著。此次修订融合了作者对近二三十年来世界舞台上戏剧变化的观察与思考。全书立足于对中外戏剧演出的大量观摩,深入浅出地讨论了戏剧舞台结构和表现形式的多种可能,进而试图挖掘这种探讨的潜在应用价值:如何挖掘已有媒介、手段与舞台表现的新的可能性?如何大胆采用新的媒介与表现方式?因为舞台表现的无限可能性,潜在于观念与技法的不断发展与流变中。

这些思考既有助于编剧、导演、舞美等创作者深入了解舞台表达的诸多观念与技法,在不断变化的社会语境下找到贴合时代、符合观众欣赏口味的舞台语言,又可帮观众在面对当代多元的戏剧时提高鉴赏力,还是戏剧理论教学与研究的重要读物。

作品目录

修订版前言
前 言
第一部分
第一章 扮演与扮演性
第二章 仪式与仪式化
第三章 共享与共享空间
第四章 取消表现的表现意识
第二部分
第五章 舞台意象
第六章 舞台间离
第七章 荒诞
第八章 悖论
第九章 双重叙事与多重叙事
第十章 另一种叙述
后 记
出版后记
· · · · · ·

作者简介

林克欢,戏剧学家,国家一级评论员。历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文学部主任、院长、艺术总监。著有剧作《转折》《报童》,专著《舞台的倾斜》《戏剧表现论》《戏剧香港 香港戏剧》《消费时代的戏剧》,文集《诘问与嬉戏》《消费时代的戏剧》《分崩离析的戏剧年代》等,并编著《<红鼻子>的舞台艺术》《台湾剧作选》《林兆华导演艺术》。在200多种国内外报刊上,发表了300多万字的艺术评论、文艺随笔、文化论述及美学理论文章。

精彩摘录

贝奈戴托・克罗齐(BenedettoCroce)认为,事物触到感官,心灵抓住它的完整形象,便是直觉。这个完整形象的形成即是表现,亦即是艺术。在克罗齐看来,表现纯粹是一种心灵活动,是一种与传达无关、只在内心完成的工作。R。G。柯林伍德(RobinGeorgeCollingwood)继承、发展了情感表现说,确立了一切表现活动都是广义的语言的命题。他认为,艺术就是想象活动。通过想象,主体把无意识的情感提升为自觉的情感,从而使情感获得表现。柯林伍德否定艺术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自我表现的观点,或许还包含一定的合理性,但他又进一步否定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性,那么,他所指的“情感”,就成了一种近乎玄妙神秘无从知晓的哑谜了。苏珊朗格(SusanneLanger)将艺术定义为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艺术作品是内在生命的符号,这种内在生命就其本性是不可描述不能转译的。苏珊・朗格进一步认为:“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件表现性的形式。”“艺术没有使各种成分组合起来的现成符号或规律,艺术品不是一个符号体系,它们永远是未定的,每一作品都从头开始一个全新的有表现力的形式。”艺术语言不同于一般人类交流的口头语言或文字语言,这是没有疑义的。问题是,艺术作品不可能只是一套无意义的记号,在排斥了一切语言学构架之后,这种对“不可言说”事物的言说,如何为他人所理解呢?“难以捉摸”的感觉,又如何被他人所感受呢?这些他人难以理解的表现性形式,何以能成为携带审美意义(她称之为“活力内涵”)的载体呢?倘若每一件艺术品都从头开始一个全新的表现形式,艺术表现必然是无数彼此无涉、无法穿透的私人神话。我认为,任何表现形式都是一个不断生成的系统。艺术活动、艺术创造,不管投身于其中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都存在着某些技巧及传统惯例(程式)的影响和限制。如果要使艺术品不至于成为全然主观、不可交流的东西,它必须有...

——引自章节:前 言


神话一仪式虽然是虚构的,但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虚构。在巫术仪式中,原始人总是把这种活动同他所期望的结果联系在一起,虔诚地在这两种事物之间建立起虚构性的幻想的联系。在神话想象和仪式操作中,总是暗含有一种真诚的信以为真的心理。没有对它的对象的实在性的相信,神话一仪式就会失去它的全部根基。同样地,任何流派的戏剧扮演,也必须建立在对虚构性艺术假定的信任上。没有这真诚的信以为真,戏剧扮演连儿戏都不如。装扮并不是装假,演员的扮演是真诚的,并不需要以虚假的面孔去欺骗任何人。一个演员并不假装是杜丽娘、陈白露或哈姆雷特,如同一个骗子假装他不是骗子那样。相反地,他创造了一种外观、一个形象,也创造了一种表演艺术。戏是演给观众看的,无论是扮演者或观看者,都清醒地意识到这是创造性的扮演。

——引自章节:第一章 扮演与扮演性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