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

作者:[日] 是枝裕和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年:2018-9

评分:8.9

ISBN:9787544294041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是枝裕和

电影导演,生于1962年。1987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系。作品多具社会关怀,充满人文主义色彩。

1995年,首部电影《幻之光》迅速引起关注,在日本及海外获得众多奖项。

2004年,以真实事件改编电影《无人知晓》,14岁的柳乐优弥凭借此片成为戛纳影帝。

2013年,电影《如父如子》获第6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

2018年,电影《小偷家族》获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

作品目录

后记般的前言
第一章 用分镜图完成的处女作
1995—1998
第二章 青春期·挫折
1989—1991
第三章 执导与作假
1992—1995
第四章 非黑 非白
2001—2006
第五章 失去亲人,生活何以为继
2004—2009
第六章 世界各大电影节巡礼
第七章 来源于电视的电视论
2008—2010
第八章 电视剧能实现的事,以及它的局限
2010—2012
第九章 作为料理人
2011—2016
终章 献给今后立志拍电影的人
后记 连锁
是枝裕和年表
· · · · · ·

作者简介

是枝裕和

电影导演,生于1962年。1987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系。作品多具社会关怀,充满人文主义色彩。

1995年,首部电影《幻之光》迅速引起关注,在日本及海外获得众多奖项。

2004年,以真实事件改编电影《无人知晓》,14岁的柳乐优弥凭借此片成为戛纳影帝。

2013年,电影《如父如子》获第6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

2018年,电影《小偷家族》获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

精彩摘录

野田正彰:在追问意义之前,首先必须有快乐地活过的实感。必须与家人、朋友以及周围的自然产生各种联系,有强烈地想活下去的欲望。要以这些为前提谈论人生的意义。如果从出生开始,你就为了某些事——为了取得优秀成绩、为了出人头地——而活,到了青春期开始思考人生意义时,很容易就会与有意义的死扯上关系。

——引自第130页


接下来话题或许会扯远,“游走在网络上的人为什么普遍是右翼,或者是国家主义者?”思考这个问题,会发现与他人缺乏紧密联系的人容易沉溺于网络世界,“国家”这种概念轻轻松松就会将他们收编,成为他们内心唯一的价值观。......如果没有可以代替共同体和家族的事物、场所或价值观(暂且将其称为“home”),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陷入虚幻的国家主义之中。或许可以理解为人们越来越难以忍受独自一人的处境。需要强调个体性,并展示与他人共同生活的丰富性......

——引自章节:第八章电视剧能实现的事,以及它的局限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