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窟东来

塔窟东来

作者:王南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年:2018-9-6

评分:8.8

ISBN:9787513325530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建筑史诗”系列自2013年起由建筑学者王南在《读库》连载,内容涉及汉、唐、宋、元、明、清、东西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等古今中外的建筑,旨在用几万字的篇幅写透一座建筑或一组典型建筑,以及它的沿革、渊源及其血脉传承,进而向读者勾勒一幅恢弘的建筑史画卷。

《塔窟东来》是建筑史诗系列第一卷第三本,原载于《读库1401》,探讨了印度佛教建筑中的佛塔与石窟,以及各类佛教造像传入中土之后,中国古代匠师以高超的技艺与智慧,将其一一“翻译”成中国样式的历程。这些汉化建筑的蓬勃兴起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被视作汉与唐两座建筑高峰之间的过渡时期。

天竺塔窟,一路东来,幻化出中国佛教千姿百态的建筑奇观。王南在本书中,力图展现两点,一是中国古代能工巧匠消化、吸收外来建筑样式,结合中华各地不同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创造出中国独特的佛教建筑、雕刻与绘画;二是中印两大古老文明,在塑造相似的佛教艺术象征主题时呈现出的迥然不同的艺术气质与追求,可谓同归而殊途。

作品目录

引言……………… 1
天竺原型……………… 5
浮图千尺……………… 39
云冈凿岩……………… 81
敦煌绘壁……………… 119
极乐世界……………… 177
参考文献……………… 199
后记……………… 202
· · · · · ·

作者简介

王南,任教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期从事中国古建筑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著有《北京古建筑地图》(上、中、下三册,与他人合著)、《古都北京》、《规矩方圆 天地之和——中国古代都城、建筑群及单体建筑之构图比例研究》、《农禅寺:水月》(与袁牧合著)、《乌镇剧院:并蒂》(与袁牧合著)等。

精彩摘录

我们可以尝试在这幅画面之前闭目想象:北魏的大匠们起初对着这面原始的峭壁,脑海中已如米开朗基罗所言,在石壁后方看到了大佛的造型和洞窟的空间形象,只是盘算如何把多余的石块凿去而已;于是他们在壁面先凿出高处的方形窗洞,进而进洞开凿大佛头部周边的空间,小心翼翼留出大佛头部的轮廓,以备继续对其精雕细刻,碎石粉末飞扬四溅,一堆堆废料从窗口运出;随着时光流逝,工匠们所在的地面由高处逐渐降低,周边空间越来越宽敞,可容更多人一起劳作,大佛的头部与上半身逐渐“浮出石面”,碎石开始由窗洞下方开凿的门洞输出。直至数年艰辛砍凿后的一日,最后一批碎石渣由大门移出,大佛雏形最终呈现于巨大的洞窟中,当然这些巨大的石胚仍等待着被顶级匠师们雕琢出肉、面庞、耳垂、躯体,以及来自西域或中原风格的衣纹、微妙地反映出内心世界的手势背光中各色华丽的装饰,最关键的是,还要用最瑰丽明亮的石块安在眼眸位置上进行“画龙点睛”……此时此刻,由高大的方窗与门洞射进神秘莫测的光线,照着依旧烟尘弥漫的黑暗窟室,原来只在统领大匠脑海中那峭壁后面大气磅礴的巨像终于在数十万工时一锤一凿的奋战后,呈现在所有汗流浃背、几乎睁不开眼的匠师们眼前……那一瞬间他们所感到的心灵震撼,应当远在今天匆匆过往、走马观花的游人之上吧?

——引自章节:云冈凿岩………………81


所谓“重楼”,即中国古代楼阁,至迟在西汉时期中国已有大量楼阁建筑,西汉长安未央宫、建章宫皆有楼台林立,尤其汉武帝因受方士蛊惑,认为“仙人好楼居”,故大起楼阁建筑以迎仙。民间求仙思想也极盛,在汉墓画像砖石和建筑明器中均有大量楼阁即重楼的形象,类型包括仓楼、望楼、水榭、百戏楼等等,为汉代建筑一大特色。从大同云网石窟中的佛塔造型,也可清楚地看到累金盘,下为重楼”的例子,其中包括一层、三层、五层和七层的佛塔,这些佛塔的下部为一、三、五、七层的中国木结构建筑,上部的塔刹其实就是一个缩小的印度窣波:台基、覆钵、宝匣、相轮一应俱全,甚至在覆钵外特意雕饰了山花蕉叶作为装饰,看来中国匠师实在不太习惯覆钵这一造型,于是对其进行了修饰。(2-3~2-4)笮融所建浮图寺应是以楼阁式佛塔为中心,四周环以阁道(亦称复道,即两层高的廊道),可容三千人礼拜,规模已十分可观。后世随着佛寺规模的扩大,功能的増加,佛寺格局逐渐发展为前塔后堂(即讲堂)的平面格局。(2-6)而随着中国南朝“舍宅为寺”(即富贵人家以宅第改建为佛寺)之风的兴盛,按照中国传统建筑群庭院式、南北中轴线布局建造的佛寺逐渐取代中心塔式布局的佛寺,佛塔在佛寺之中虽然仍是高出建筑群天际线的标志,然面已不再居于中心地位。此为中国佛寺建筑群布局变化的总体趋势,这一变化趋势在石窟寺的窟室布局中亦将再现。

——引自章节:浮图千尺………………39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