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叔迦佛学论著集(上下)

周叔迦佛学论著集(上下)

作者:周叔迦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2004-11

评分:8.3

ISBN:9787101005448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作品目录

绪说
第一章原始时期斋祀季
第一节斋祀李之传译
第二节斋祀季之理行
第三节斋祀季之名著
第四节斋祀季之通俗
第二章原始时期般若季
第五节般若季之传译
第六节般若季之理行
第七节般若季之名著
第八节般若季之通俗
第三章原始时期三学季
第九节三学季之传译上
第十节三学季之传译下
第十一节三学季之理行上
第十二节三学季之理行下
第十三节原始时期西行求法诸僧
第十四节三学季之名著
第十五节三学季之通俗
第四章华化时期酝酿季
第十六节酝酿季之传译
第十七节酝酿季之理行上
第十八节酝酿季之理行下
第十九节酝酿季之名著
第二十节酝酿季之通俗
第五章华化时期灿烂季
第二十一节灿烂季之传译
第二十二节灿烂季之理行上
第二十三节灿烂季之理行下
第二十四节灿烂季之名著
第二十五节灿烂季之通俗
第六章华化时期彤零季
第二十六节彤零季之理行
第二十七韦华化时期西行诸僧
第二十八节彤零季之通俗
第七章蔓衍时期
第二十九节蔓衍时期之传译及西行诸僧
第三十节蔓衍时期之理行上
第三十一节蔓衍时期之理行下
第三十二节蔓衍时期之名著
第三十三节蔓衍时期之通俗
第八章衰微时期
第三十四节衰微时期之理行
...
· · · · · ·

精彩摘录

佛教所主张的三世因果之说是建立在般若理论基础之上的,所谓,一切法无自性,这就是说人是由物质(色)、感觉(受)、观念(想)、行动(行)、认识(识)五者(五蕴)和合而成,而没有单一的、不灭的、自在的、主宰的灵魂。这些复杂的物质、感觉、行动、认识又各各无有自性。所谓人生,只是由过去五蕴综合所起作用(业)而引起现在的综合现象而已。唯其没有灵魂,才可以经由一定的修养而达到除灭五蕴,证得涅槃,也就是绝对真理的自然显现。但是当佛教传入之初,汉地人士狃于原有的灵魂之说,于是将原有的二世因果之说,所谓人由父母精血而生,死而为鬼的概念,与佛教三世因果之说相结合,以为佛教主张人死精神不灭,由前生到今生,由今生到来生,随着前世所作的善业或恶业而在后世享福或受罪;或者生生世世的修炼下世,最后可以使精神得到成佛。这样解释佛教的三世因果之说,当然与佛教基本精神背道而驰。然而仅魏以至宋齐之间,凡是通达儒术而学佛的人多半陷入这种见解而不能自拔,恰逢这时在儒家内部也发生有鬼、无鬼之争。主张有鬼的就很容易接受人死精神不灭的学说。因而推崇佛教,主张无鬼的就批驳精神不灭的学说而排斥佛教。于是形成了百余年不能解决的神灭之争。但是深明佛法的大德法师们很少参与这一论战,因为佛教既不承认有灵魂,又何从而争神灭与神不灭呢?

——引自第180页


在叙述八宗大义之前,必须先明了佛教的根本目的,因为各宗的思想体系、修养方法虽各有不同,但都是为达到共同的佛教根本目的的。佛教的教义不是承认人生的合理性,要求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进化,逐步改善;而是认为人生是不合理的,要求从根本上加以改造,彻底解决。佛教的教义也不承认人们已得的知识是正确的,要求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扩大,追求新知;而是认为人们所有的知识是错误的,要求从根本上加以否定,彻底纠正。所以佛教说:众生在颠倒之中。所谓“颠倒”,就是指人生所以不合理和知识所以错误的程度,都是恰恰与真实道理与真实情况背道而驰的。为了给人们指出人生的不合理性和知识的错误以及教导人们如何改造人生,如何纠正知识,佛教提出两大定律:就是(一)因果循环律,(二)性空无我律。所谓因果循环律是说明人生是由因果的连锁感应而连续发展下来的。人生中各各事物,都是由内在的因素和外在的条件集会而成,这事物又成为未来新生事物的内在因素或外在条件。因此一事物是由众多的因素和条件集会而成,同时又对众多事物为其因素或条件。所以任何一事物是果又是因,对过去事物来说,便是果,对来来事物来说,便是因。人生就这样因果递邅的相续。如若不设法加以改造,加以纠正,人生便前无始,后无终的相续而无止境。所谓性空无我律是说在由因素和条件会合而成为事物时,并没有事物的自体,因为因素和条件还是些不同的事物,仍然是由众多因素和条件会合而成。如此分析下去,是得不到最后的实质的。事物既由因素和条件而成,便受因素和条件的限制而不得自在。事物既须要由其他因素和条件会合,方能成立新生的事物,因此不得独自为主宰。佛教所说“无我”,又名为“无自性”,也就是“性空”,意思是指一切事物不具有自在的,能主宰的独自的实质。因果循环律与性空无我律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正因为性空无我,所以才能因果循环。正因为因果循环,才证明是性空无我。假如...

——引自第281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