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与20世纪中国

《新青年》与20世纪中国

作者:张宝明 主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年:2018年2月

ISBN:9787520113700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新青年》与20世纪中国》内容简介

《新青年》是公认的影响20世纪中国的新文化元典。它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为20世纪中国现代性的演进埋下了深深的伏笔。本书主要围绕《新青年》与20世纪中国现代性的关系展开论述,辑录了全国众多著名学者的文章,希望能解释启蒙的演变以及现代性在20世纪中国多副面孔的实际流程,为20世纪中国现代性的演进提供一个历史注脚。
张宝明,男,1963年8月生于安徽蒙城。1985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获中国现代文学硕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学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国家级百千万工程人选,皖江学者,河南省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专家。现任河南大学副校长。主要是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尤其是五四思想史的研究以及当代文化现象的批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研究的资深专家。

作品目录

序言
百年回眸:《新青年》与20世纪中国现代性的演进
总论
五四新文化的历史重估
文化
范式的转换
政治
五四新文化的终极关怀
人物
从旗手、先驱到“另面例证”
价值
多个面相的省思
其他
学术史的演进
附录
论坛综述

热门书摘

价值。德国的启蒙运动,有两种不同的思想自觉。

而是以各自的知识、思想、观念、信仰等精神产品作为股份投稿《新青年》,这即是本文标题昭示的“精神股份制”。

,这个考验源自公共性和个人性的紧张。进一步说,是思想史元命题民主与集中的张力。

,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一员,他们以舆论家的身份为民族、国家的民主、独立、富强、自由、和谐等人类共同价值和终极关怀担当着“道义”,释放着家国情怀

一贯喜欢自作主张的陈独秀这次依然胸有成竹:“自办一书局”,而且“非有发行所不可”

当时虽然同仁自掏腰包,但那靠“智力”所入的“干股”不能不说隐含着很高的含金量,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精神畛域的“真金白银

赛亚·伯林指出,虽然他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浑然不觉,但其自觉到自身独特性的过程,就是启蒙的过程

全人类普遍之好。

变为“我们”,被接纳为汉民族成员。因此中华文化同时也是中华文明,它是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汉民族特殊的文化,又是具有扩展性的,无种族、民族边界的全人类的普遍文明

中国所竞争者,为个人权利,故发生国内战争。

而当年的维新士大夫则回过头来从中国传统之中发掘平衡西方文明狂暴的资源。尽管文明的路向有分歧,但双方的立场是一致的:从国家富强转向了文明的自觉。

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自由、平等虽然在晚清的维新运动之中即已提出,但始终没有作为核心价值出现,国家的富强是压倒一切的中心目标

绝大责任”横在前途,就是“拿西洋的文明来扩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补助西洋的文明

一旦发现以富强为核心的技术合理化工程将摧毁中国自身的道德文明传统,便纷纷转向了赫尔德式的文化民族主义,重新强调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普遍文明论的基础开始动摇,中国文明的历史特殊性开始被提出来。

维新运动二十年来

以“本来民族之地位”来选择和衡量西学,无论是文明比较还是文化重建,都不必固守本民族传统,但不能没有自身的主体意识。

王国维、陈寅恪、吴宓这些清华国学院导师在新文化运动大潮中是一群“不合时宜”的边缘人,并没有形成有影响的公共思潮。社会思潮整体发生大转变,要到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之后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