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抒己见

独抒己见

作者:[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出版社:上海译文

出版年:2018年7月

ISBN:9787532776320

所属分类:诗歌文集

书刊介绍

《独抒己见》内容简介

《独抒己见》是二十世纪公认杰出的小说家、文体家纳博科夫的自编文集,以《巴黎评论》《时代》《纽约时报》《花花公子》、BBC电台等知名媒体的采访为主体。22则访谈,11封致编辑的信,14篇文论,勾勒出鲜明而坚定的自我肖像。不同于其他小说作品,《独抒己见》是一份真正意义上的自述;江湖上流传的独具纳式风格的“毒舌”经典语录,大多出自此书。纳博科夫面对着媒体提出的种种刁钻问题,如书名“strong opinions”所体现的,提出一系列坚定见解,谈及生活、文学、教育、电影以及其他种种主题:“洛丽塔”如何险些付之一炬;对蝴蝶怎样迷恋一生;什么是心目中最理想的旅行方式;翻译和创作艺术的终极标准是什么……他毫不理会那些读不懂他作品的庸众,乐于宰杀那些他不认同的文坛神牛。读者可以藉由这些火花四溅的文字,读懂纳博科夫,踏上他脑海中那座迷人、险峻而富于挑战的精神岛屿。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一八九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一九一九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一九四〇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韦尔斯利、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的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五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并引发争议。一九六一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一九七七年七月二日病逝。

作品目录

序言
访谈
刊名不详
(1962)
BBC电视台
(1962)
《花花公子》
(1964)
《生活》
(1964)
纽约电视台13频道
(1965)
《威斯康星研究》
(1967)
《巴黎评论》
(1967)
《纽约时报书评》
(1968)
BBC-2台
(1968)
《时代》
(1969)
《纽约时报》
(1969)
《星期天时报》
(1969)
BBC-2台
(1969)
《时尚》
(1969)
《小说》
(1970)
《纽约时报》
(1971)
《纽约时报书评》
(1972)
“瑞士广播”
(1972?)
“巴伐利亚广播”
(1971—1972)
刊名不详
《时尚》
(1972)
刊名不详
致编辑的信
《花花公子》
(1961)
《伦敦时报》
(1962)
《交锋》
(1966)
《星期天时报》
(1967)
《交锋》
(1967)
《新政治家》
(1967)
《君子》
(1969)
《纽约时报》
(1969)
《时代》
(1971)
《纽约时报书评》
(1971)
《纽约时报书评》
(1972)
文选
论霍达谢维奇
(1939)
萨特的尝试
(1949)
弹奏古钢琴
(1963)
对批评家的回答
(1966)
《洛丽塔》和吉罗迪亚先生
(1967)
论改写
(1969)
周年日记
(1970)
罗威的象征
(1971)
灵感
(1972)
鳞翅目昆虫学文选
(存目)
译后记
附录

热门书摘

我思考时像一个天才,书写时像一个优秀作家,说起话来却像一个不善言辞的孩子。

您谈及您小时候在俄国玩魔术,人们记得,您的许多作品中那些情感极为深挚的篇章触及您已然失去的童年的记忆。对您而言,记忆有什么重要性呢?说真的,记忆本身只是一种工具,是艺术家所用的许多工具之一;有些回忆,也许是知性而不是感性的,当它们被小说家倾注在作品中时,当它们让位于小说人物时,这些回忆是非常脆弱的,有时很容易失落现实的韵味。

很显然,艺术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奇特的骗局和复杂。

就绘画和写作来说,只有才能使我感兴趣。我欣赏的不是一般的理念,而是个体艺术家的贡献。

我心中的20世纪散文杰作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卡夫卡的《变形记》、别雷的《圣彼得堡》,还有普鲁斯特童话般的《追忆似水年华》的前半部分。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