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非此

天生非此

作者:[英] 奥利弗·詹姆斯

出版社:江西人民

出版年:2018年8月

ISBN:9787210103172

所属分类:心理健康

书刊介绍

《天生非此》内容简介

☆《卫报》《泰晤士报》力荐的国民心理学家奥利弗·詹姆斯全新力作,经BBC、卫报、电讯报、邮报在线等多家媒体联合报道。
☆观点新颖,立意深刻。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的上一代和下一代?父母对我们的教育总有那么多让我们不满意的地方,子女对我们的需求总会产生那么多让我们力不从心的时候,当我们惊讶地发现自己像父母对待我们一样,对待自己的孩子时,本书将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案例生动丰富,引人入胜。泰格·伍兹是如何成长为一位高尔夫球天才的?他又为何会沦为公众口中的“性瘾者”?英国名媛葆拉·耶茨与皮驰斯·盖尔多夫母女为何会以同一种方式相继死去?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三位孙子又是如何逐步反目成仇的? ☆契合时下热点问题,写读者想知道的东西:将孩子托付给育儿机构会出哪些问题?有哪些绝对不能对孩子做的事?“虎妈式教育”存在哪些问题?“乖孩子”和“天才”身上又存在哪些隐患?开放生育政策的时代,身为独生子女的父母在抚养多个孩子时应该注意什么? 内容简介 为什么我们在感受到父母的爱的同时,又常常隐隐地觉得委屈? 为什么我们在性情、处世方面和父母越来越像? 为什么父母非得用一种让双方都难受的方式与我们相处? 先后天因素对人的影响一直是心理学家们关心的问题。本书的作者奥利弗·詹姆斯就对这一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通过考察、引用前沿研究成果,整理分析个人经历和相关案例,向我们生动地说明了心理层面的代际相似性是由后天培养造成的。我们会成长为今天这个样子,是受到父母的言传、身教、关爱、虐待及我们与父母的身份认同等因素共同影响的,幸福和不幸的培养模式像基因一样在家族中世代流淌,想要改变未来,让我们的孩子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我们必须从自己做起。
奥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儿童心理医生、关系精神分析学家、作家、记者、电视纪录片制作人和主持人,被《泰晤士报》誉为“国民心理学家”。他的著作包括《青少年的暴力倾向:在这个只有赢家和输家的现代文化背景下》(Juvenile Violence in a Winner-Loser Culture)和《沙发上的不列颠》(Britain on the Couch)。《沙发上的不列颠》同时也是一部非常受欢迎的电视纪录片。此外,他也是英国国立家庭育儿协会和家庭计划慈善机构的董事。

作品目录

前言
引言
第一章:
为什么我们总和父母一样
三种行为机制——言传、身教、身份认同
虐待是父母子女拥有相似之处的一大成因
到底该如何做?三条建议
第二章:
14、年后,皮驰斯像母亲那样死去
皮驰斯的童年
皮驰斯的少年时期与成年时期
为何皮驰斯的死因与葆拉如此相似?
为何比起两个姐妹,皮驰斯与母亲更为相像?
到底该如何做?三条建议
第三章:
你不是生来如此
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研究发现的共识
基因之外
到底该如何做?三条建议
第四章:
“小恶魔”是如何养成的?
虐待或关爱造成同胞间的差异
精神疾病的真正成因
出生前经历的影响
幼年时期至关重要
早期照料对皮质醇调节的影响
不同形式的虐待如何将我们塑造为不同的成年人
与童年虐待有关的广阔社会环境
到底该如何做?三条建议
第五章:
我们在家中扮演的角色…
出生顺序(家中排行)
性别
偏爱
偏爱与同胞竞争
蒙上污名
到底该如何做?三条建议
第六章:
当年的父母可能和我们一样
性格特征如何在家族中传递
父母养育造成性格特征的代际传递
到底该如何做?三条建议
第七章:
“天才”必然不快乐吗?
能力养成
成功者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病态
总结
到底该如何做?三条建议
总结

傻瓜,都是环境惹的“祸”
附录1、
对遗传性的科学探讨
附录2、
对双胞胎研究的7、项质疑
附录3、
明尼苏达双胞胎分开抚养研究的漏洞
附录4、
相信孩子,才可以改变
致谢
出版后记

热门书摘

对于这种将自己厌恶的消极情绪投射到他人身上的现象,我把它称为“我很好,而你不是”机制。如果我感到愤怒或悲伤,那么通过激发他人情绪,我可能使自己得以解脱。我们每天都会将彼此当作自我厌恶情绪的垃圾桶。

在育儿机构内,受到单独照料多的孩子更倾向于对自己遇到的人进行有区别地对待。在进入育儿机构前的幼年时期,儿童受到的虐待越少,就越能减少无区别对待的行为。对于那些被长期忽视的孩子来说,无区别的友谊会使他们对他人的魅力和友善性不加区别,并逐渐陷入一系列精神错乱的关系之中——以一种冷酷、算计、无情的方式利用他人,因为他们不相信有人能真正地满足自己的需要。精神变态的根源是幼年时受到的虐待而非基因。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