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括: 他有一颗水晶般的心、巴金的爱、在巴金的客厅里 —— 万籁鸣为巴金剪影纪实、巴金与一个花匠的故事、人走茶不凉 —— 巴金和靳以的故事等。
本书分上下两辑,写巴金关爱青少年成长以及巴金与其亲人关系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热情、重情义的巴金。
上辑
他有一颗水晶般的心
认识巴金先生已四十多年,真正和他熟识却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而拿笔写写他的事情,则是从80年代开始。
记得**次见到巴金,是在1954年的秋天。那时,我从复旦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杂志社当编辑。由于复旦大学老师章靳以的关系,我先在靳以师家中认识了巴金夫人萧珊——那时都叫她本名陈蕴珍;再和她约定了到霞飞坊(今淮海路淮海坊)他们的寓所去看望巴金,向他约稿。
那是一幢新式里弄房子,共有三层楼,从20世纪30年代起,巴金就和朋友索非一家合住在这里,巴金挚爱的三哥李尧林也曾在此度过他生命的*后六年。
我**次去看望巴金,他和萧珊正在二楼前房,围坐在大圆桌边,逗着儿子小棠说笑。
萧珊见到我,拉住小棠的手要给我看:“让彭姐姐看看,棠棠是断掌。”
有着一对明亮大眼的棠棠却倔强地抽回他的小手,攥紧拳头要打妈妈。这时,巴金立马站了起来,笑着去阻拦,连连用四川话说:“好,好,爸爸来扯劝,爸爸来扯劝。”他是那么和蔼,那么慈祥。萧珊在一旁只顾幸福地笑着,这情景一直刻印在我的脑际。多么和谐幸福的家庭啊!
后来,我还到霞飞坊去过一两次,但印象都不深了,只记得有一次他们刚吃过大闸蟹,餐桌上还残留着红色的蟹壳。我在四川住过八年,知道四川人是不大吃螃蟹的,而萧珊是来自水产丰盛的宁波,对蟹的兴趣浓厚。看来,在生活习惯上,巴金或许已受了萧珊很大的影响。
转年,我再去约稿时,他们已搬到现在这幢带花园的小楼了。这里离中国福利会少年宫比较近,一有机会,我就带着爱说爱笑、性格开朗的李小林去参加少年宫的活动,和她有了很好的友谊。我向巴金约稿,常常请她“催催爸爸”。
1957年,巴金、靳以受中国作家协会委托,联手在上海创办了大型文学双月刊《收获》,把我调到编辑部。从这时起,我与巴金接触的机会多了起来。
巴金平日不来编辑部,刊物的日常工作由靳以处理,但有些重要文章和信件都要请巴金过目或处理。我经常为一些急事骑自行车往返于编辑部和巴金家里,听取巴金意见,带回他的手书……
《收获》只编辑出版了三年,因靳以师病逝和当时纸张困难等原因,而于1960年4月停刊。我调到《上海文学》编辑部,与萧珊同在一个办公室。她是在那里当义务编辑,我和她接触的时间多了而与巴金接触的机会减少了。后来,我和萧珊先后分别到农村和工厂参加“四清”,也很少见面。
1966年底,我从农村“四清”工作队调回作协参加运动。这时,巴金已被打成“黑老K”进了机关“牛棚”。不过此时,我又有接触巴金的机会,而且有一段时间,天天见面,一起劳动。
在1966年开始的翻天覆地的“革命”中,人的本性都暴露无遗。人对人几十年的认识,都不如这几年中认识得深刻。
这一时期,巴金被隔离,被送往复旦大学住校接受批判,被赶到干校劳动……他处处都显得那么胸怀坦荡,善良高尚。当复旦大学一位学生见他从食堂买饭出来,紧紧跟在他身边,愤愤不平地诉说自己如何敬重他,巴金却温和地安慰对方说:“自己是应该接受帮助的。”他生怕学生因同情他而会受到批判。
当巴金被隔离在作协机关“交代罪行”时,他对别人揭发的不实之词,绝不违心地承认一句;也绝不为了想“过关”而讨好任何人。他一有空暇,就拿一本意大利文的“老三篇”,坐在作协三楼楼道边一只破条桌前背诵,只有小红书才允许看的。
巴金在“五七干校”劳动的那些时日,无论是给食堂送菜,还是为蔬菜田调和培养土,他都全力投入,认认真真。
就是在他还戴着“反革命”的帽子,“作为人民内部矛盾处理”的日子里,他还认真地对我说:“上面的政策有时是受到中间带阻碍的……”他还是很想念“上面”。
在小林即将分配到外地工作前,我曾把家里人全部安排外出,独自一人在家烧了一桌饭菜,请巴金一家人来散散心,可临到吃饭时,小林姐弟带来巴金的口信,说他因“问题”还没有解决,不来了。他是唯恐我受他的牵连。多么善良的人啊!
1977年,刊物编辑部重新组建,恢复工作,巴金的名字也出现在报刊上。不少文学青年或历次运动中遭遇不幸的人频频来信向巴金求助,那一时期,小林、小棠还未调回上海,有些信就由我代为处理。巴金常常让我代他从市场上购买文稿纸寄给求援的文学青年;对于有关朝鲜战场上某些事也认真予以说明……总之,他在百忙中,对每封来信都极重视,他那热情认真的精神,使我深受感动。
这以后,我经常去巴金家里,听他讲讲过去的生活,讲讲对当前一些事情的看法,更多的是亲眼见到他如何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差不多每次都能感受到他身上的诚实和睿智、善良和真诚。我常常在想,巴金具有一颗水晶般的心,那么晶莹、那么透明。巴金的灵魂真美!他那无比高尚的精神,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于是,我按捺不住要把自己所见所感的种种事情写出来,我想用这些事实,从侧面让读者认识巴金,让他的这种精神影响更多的人!
巴金对我非常宽容照顾,应我的请求他讲了他的童年生活,与萧珊的恋情,以便我写出来。
我还向巴金说过很想写写他与冰心的情谊,我觉得他们两位文学巨匠有着相同的人品、文品,他们那种超凡脱俗、纯洁神圣的情谊应该流传。1995年12月,我久病以后,到上海华东医院看望巴金,他慈祥地对我说:“我很想帮帮你,但我没有力气,说话吃力,帮不了你的忙……”他是那么衰弱,坐在轮椅上,行动不便,说话困难,我怎么能请他说这讲那呢。
“我不要你再讲什么了!”我很珍视过去从他那里听到和看到的他与冰心交往的一些细节。
他们之间的情谊,本是巴金的情感世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这里必须注上一笔。
1997年
彭新琪,1929年生于浙江绍兴,1951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国福利会文化馆文艺组组长,《儿童时代》《收获》《上海文学》杂志编辑,编审。著有专著《动画大师万籁鸣》《包身工的眼泪》《巴金的世界——亲情、友情、爱情》《友情依旧》等,1988年曾获全国文学期刊优秀编辑奖。
蝶舞红尘:没被扭曲的激情与美 本书特色 胡蝶,原名胡瑞华,祖先为满洲贵族,后定居广东,生于上海。由于父亲在铁路工作,胡蝶全家随父经常迁移,曾先后到过天津、营口、...
故国行吟 本书特色 这本书深入浅出,以南唐李煜、晚唐李高隐、宋未文天祥,清代纳兰性德等为切入点娓娓道来,解读了历代中国文人的命运。行文大气磅礴,知识和感性把握得...
刘勰《文心雕龙》考论 内容简介 简介《刘勰与〈文心雕龙〉考论》一书是对刘勰的生平、经历的考证和对《文心雕龙》中有关理论问题的考论,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的内容...
善于活着的人-蒙田 本书特色 蒙田,法国文艺复兴后期、十六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家。他是启蒙运动以前法国的一位知识权威和批评家,是一位人类感情的冷峻的观察家,亦是对各...
辜鸿铭-拖长辫的北大教授 内容简介 祖籍福建,生于马来亚槟榔屿,十岁赴欧,先后在英国、德国读书,其后还到过法、意、奥等国,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等语言,获得...
《褚时健传》内容简介:褚时健,这是一个在中国烟草史上举足轻重的名字,这是一位将地方工厂发展成世界级行业巨头的能人,临近退休
弗里德里希-浪漫主义风景画大师 本书特色 《弗里德里希》:今日美术馆书库,浪漫主义风景画大师《世界100大画家》简述从13世纪乔托至21世纪波瞢画家安迪·沃霍尔...
《个人历史:凯瑟琳•格雷厄姆自传》内容简介:在这部获得普利策传记奖的作品里,凯瑟琳•格雷厄姆,这位率领《华盛顿邮报>度过“五
"孔子说人三十而立,我体会了,那时我独立工作了、成家了、很美满;四十而不惑,是指能够判断是非曲直,我做到了,我选择了留在大
廖耀湘与蒋介石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遵照周恩来总理遗愿完成的作品,连题目也是他老人家生前预拟的。李默庵特为作品题写书名。我们有理由热忱向读者推荐。它是严农先生积十...
丁文江的传记 本书特色 丁文江是在很多学术领域做出过开拓性贡献、在科学史和学术史上有相当重要地位的人物。作为中国地质学的开山大师,丁文江和他的团队使中国地质学早...
我的乡贤林语堂 本书特色 我本龙溪村家子,环山接天号东湖;十尖石起时入梦,为学养性全在兹。一一林语堂·《四十自叙)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哨思想,那完全是得...
从文字到影像-好莱坞黄金时代编剧访谈录 本书特色 这部书是好莱坞黄金时代13名经验丰富的著名剧作家1980年~1991年之间的访谈录,这些访谈录的内容从未公布过...
天使还是魔鬼布兰妮 内容简介 赞成者艳羡她小小年纪就名利双收,追捧者痛恨她从“玉女”迅速堕落成“欲女”,批判者则斥责她全盘抄袭麦当娜是非常愚蠢的“东施效颦”……...
开本850*1168印张15.25330千字1、他们影响了世界的进程——叱咤风云的领袖人物-----------------------------------...
90后创业富翁丁仕源 本书特色 90被称为“垮掉的一代”,丁仕源以90后不跨的姿态给大家讲述了一个从12岁进培训班14岁开始做兼职16岁进娱乐圈打拼17岁合伙开...
高士其画传 本书特色 我所能做的有限的,我想做的是无穷的,从有生之年到一息尚存,我当尽力使有限向无穷延伸。——高士其高士其,是近代以来*值得尊敬的中国人之一,是...
晚清有个李鸿章 内容简介 晚清重臣李鸿章,以其风云变幻的一生成为晚清时期*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去世不久,大儒梁启超便为他立传。和通常意义上的传记不同,本书不仅仅是...
刘绍棠全传 本书特色 **部全面地展示刘绍棠坎坷一生的人物传记,刘绍棠是“荷花淀文学流派”*重要的代表作家,他抒写了“新中国田园牧歌”式的作品。刘绍棠继承了三个...
本书是劳伦斯•布洛克唯一一部回忆录,同时也是游记、自传,以及或许只有小说家才能写出的“运动历险记”。从纽约、伦敦到马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