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起源和民族问题的论辩(历史卷)》系是一套熔资料性、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炉的大型系列书籍,是二十世纪关于中国哲学、历史、文学、艺术重要学术思想的汇要,共四卷四十册。书系的作者们以严谨的治学精神、科学的论述方法及酣畅流利的文笔,努力坚持“有史有论,史论结合;有述有评,述评结合”的原则,力求做到反映历史客观真实,介绍观点全面准确,叙述过程简明扼要,评论评价公正公允。全书基本理清了哲学、历史、文学、艺术领域百年学术论辩主要问题的脉络;对所列论辩给予了实事求是的评析;以历史和全局的目光,对一百年来各种重要论辩资料进行重新审视,从而使人们对历次论辩产生了新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章 中华文明起源的争鸣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巴比伦和古代中国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它们在人类早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起了引领作用,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过极大的影响。人类古代文明起源、形成及其发展历程的研究是国际学术界瞩目的世界性学术课题,一百多年来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在内的许多著名的思想家、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对这一课题作出了深入的探讨,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国际学术界曾经有一个时期认为人类文明的摇篮是尼罗河,但是根据考古发现和学者们的研究,现在人们认为人类社会中*早的文明之光是出现在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苏美尔,也就是《旧约全书》上所说的“希纳国”(I Jand of Shinar)。在大约公元前3500年时,耕耘在这片干旱土地上的人们结成的农村公社,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成功地完成了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向文明社会的过渡。人类社会中第二个文明的诞生发生在古代埃及,公元前3100年左右,上埃及国王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开始了王朝时期,学者们认为,这时的埃及已具备文明的基本特征,不仅有专职的行政官员、士兵、宗教首领和艺人,而且还有了文字。公元前2500年左右,在印度河两岸又出现了另一个文明。印度早期文明的发现得益于20世纪20年代考古学家们在印度河下游地区一块叫做摩享约?达罗的地方所进行的考古工作。科学的考古发掘显示,它们是一系列曾经十分繁荣的城市遗址,之后相继开展的其他遗址的发掘,揭开了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面纱。印度河流域文明,按照考古学界以首次发现地命名的习惯,称为哈拉巴文化,其年代是公元前2300-公元前1750年,具体地说,其中心地区约为公元前2300-公元前2000年,其周边地区约为公元前2200-公元前1700年。中华文明的起源更是国际学术界长久以来关注的课题。这是因为,在后来历史发展的漫长历程中,那些曾经引领人类前进的古代文明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古代埃及文明和古代巴比伦文明的发展中断了,印度文明也由于雅利安人的侵入而被覆盖,今天人们只能借助考古学的方法和博物馆的展品,才能感悟和领略到它们昔日的辉煌。但是中国文明却不是这样。作为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几千年来发展绵延不断,一脉相承,辉煌灿烂,对人类文明与进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当然会深深吸引着中外学者。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早期人类文明中的其他文明古国先后发现了五千年前后的城郭、金属器物、文字,从而使五千年文明史建立在科学的考古成果基础上。相比之下,中华五千年文明却缺乏有力的考古证明。就传世文献而言,我国*早的文献记录《尚书》中的《虞夏书》记载了尧、舜、禹相继为帝的情况,说明当时是建立了国家,但经过后代学者的考证,《虞夏书》中的《尧典》、《皋陶谟》和《禹贡》不是当时人们遗留下来的文书,而是战国时代的作品,就是比较可信的《尚书?盘庚》至少也是经过了周人的改动,所以这些文献不能作为当时历史已有文字记载的证据。这样,尧、舜、禹及其以前的黄帝时代,都只能算做是古史传说时代[2]2。19世纪末甲骨文的发现和释读,对于揭开中华早期文明之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出土了l5万片有文字的甲骨以及精美雄浑的青铜器、兵器以及车马、大型宫殿、陵墓等,揭示出商代高度发达的文明,人们认定它属于商朝后期的文化,因为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殷,也就是今天的安阳。无论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以甲骨文和青铜器为代表的商代文化进入到文明时代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再往上追溯,却线索不清。中国考古学的著名学者夏鼐先生曾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殷墟文化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如果认为这是中国文明的诞生,那么未免有点像传说中的孩子,生下来便有了白胡子。这样,中华文明的起源就留给中外学者一个巨大的问号。早在西方学者开始接触到中国文明的时候,这个问题实际上已经存在,关于中国文化西来诸说的争论,都是试图对这个问题进行解答。当近代考古学传人中国后,争鸣又在科学和理性的基础上展开,可以说贯穿了近现代以来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史。世纪之交,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再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在近百年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基础上,学术界对中华文明起源问题掌握了更多的翔实的材料,有了更深的认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对自身早期文明的起源探索给予热望,它“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形象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形象问题,还关系到如何正确地了解古代、现代的世界,乃至把握世界未来发展趋势的问题”。回顾一个世纪以来关于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研究状况,对于进一步推进学术研究,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中华文明西来说的由来及其*初争鸣关于中华文明起源*早的论辩是中华文明西来诸说之间以及与中华文明本土起源说的争论。l920年,法国学者亨利?考狄(Henri Cordier)在巴黎出版的《中国通史》一书中的**章对欧洲数百年来对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种种观点进行了评说;1929年中国学者何炳松在《东方杂志》第二十六卷第二号上发表《中华文明起源之新神话》一文,主要参照考狄的资料,将西方学术界关于中华文明起源诸说向中国读者介绍,并加以评论;林惠祥着《中国民族史》上册,在《种族之起源》一节中,也详细介绍了西方学者关于中华文明起源诸说。以上是研究20世纪之前关于中华文明起源论争的重要成果。较新的成果有陈星灿1997年出版的《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一书中的相关评述。本书的撰写参考了上述成果。(一)中华文明西来诸说1.中华文明起源于埃及说中华文明西来说*早的说法是中华文明起源于埃及说。此说的创始者是德国耶稣会教士基尔什尔(Athanase Kircher,1602-1680),他在1654年出版的着作《埃及谜解》(Cedipi Aegyptiaci)一书中*早提出这一观点,后来在他的另一部着作《中国图说》(China Illustrata)中加以重申。后者1667年出版于阿姆斯特丹,原文为拉丁文,1670年又翻译成法文出版。基尔什尔关于中华文明源于埃及说的理由是中国的文字与埃及的古文字都是象形文字,其中必有联系,他在《中国图说》第六编中专论中国文字,计分五章,第四章讨论《中国文字与埃及象形文字之异同》,他的观点主要是:古代中国人是埃及人的后裔,中国文字是从埃及传人,只不过后来中国文字发生变异。他说道:古代中国人既系埃及人之苗裔,故其书法亦一遵埃及之旧,此非指文字之结构而言,乃指其各自各种自然事物中提出之形象而言,中国人实籍此以表示其观念者也。中国文字之标记所以与其所欲表明之事物同其数量,其故即在于此。含之子孙,既率其殖民者以至中国,并携文字以俱往,唯并未将埃及象形文字所含之真义全部传入也,仅取其足以说明思想及表示概念与情感之必要部分而已,唯稍粗率耳。古代中国人对于世界上所有事物均创制有文字,而足以应付一切之用途,此可于其编年史及其文字之形象上见之:盖其制造文字之程序与埃及同;*初所造者所以代表鸟兽;继之以虫鱼,终之以草木,线,点,圈,及其它事物。然文字虽同而与后代中国人之书法已异,盖因对于事物经验丰富之后,学术较深,能力较大,故将文字全部加以改变,将鸟兽草木均置于相似混乱之中以求古代书法之更为便利而简短焉。与基尔什尔观点相同的还有同时代的波兰人波因谟(Michel Boym,中文名字是卜弥格),此人也是耶稣会教士,曾来东方传教,1659年死于中国广西。对于波因谟,何炳松先生评价说:“其中国学问甚为浅陋,且亦博而不精,盖一长于神思而拙于考订之人也。”1716年,从事古代商业研究的法国阿夫郎什主教胡爱(Huet)主张,不仅中国文明起源于埃及,印度也是一样。他在1716年出版的《古代商业航海史》一书中写道:就吾人所有之材料而论,埃及在东方之商业亦甚古而且盛,是吾人可以断言印度人商业之繁盛亦与埃及相当,盖印度人本埃及人之主要商伴也。然印度与埃及商业之相当既有古代史为之证明,则当吾人读史时,不能不信中国与印度两民族虽非全属埃及人之苗裔,至少其大部必属埃及人。在两群入侵印度之埃及人中,中国人尤堪注意。中国人对于本族起源之感觉极灵;其习惯于埃及人极其符合;其正体与便体之两种文字;甚至语言,信轮回之说,养黄牛之习,亦复相似。而尤足使予惊叹者,则中国人反对外国商人之入国,始终不变是也,此与斯特拉波(Strabon)所述古代埃及人之态度竟完全无异。
十年沧桑-东欧诸国的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修订版 本书特色 十年前,著名学者金雁、秦晖以通俗而严谨的转轨经济学表述,为我们展现了苏东剧变之后东柏林以东地区的欧...
深度的人文关怀:环境伦理学的内在价值范畴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紧扣内在价值问题上的已有迷思,运用现象学存在论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内在价值学说形成的思路和环境伦理学...
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汇编-五 本书特色 《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汇编(5)》是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汇编-五 目录 彝良...
《如何做田野笔记》内容简介:近几年,许多人类学家开始强调写作的重要性。而众所周知,民族志写作的起点和基础是研究者的田野笔记
《国际法专题研究:航空与空间法前沿问题探索》内容简介:国际法专题研究航空与空间法前沿问题探索,本书包括“1944年《芝加哥公约
现代中国学术论衡:新校本 本书特色 本书乃钱穆先生就当时新学术研讨中国学术传统之作,将近代国人所承认之新学术、新门类及新观念,比照旧传统,指出其本属相同及互有得...
《美国与美国人》内容简介:《美国与美国人》是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分为“初访美国”“美国人的性格”“访美掠影”三部分,包括后
中国学术通史(清代卷) 内容简介 中国学术演进到清代,进入总结与开新的历史时期。纵观有清一代,由于社会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革,其学术风格也相应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
猿形毕露-从猩猩看人类的权力.暴力.爱与性 本书特色 黑猩猩和倭黑猩猩是进化路途中和人类*为相似的两种动物,从他们的群体关系、家族构成、性格甚至两性关系中,可以...
初民社会 本书特色 本书是20世纪初美国人类学家R.H.罗维批评进化学派论者摩根的代表作。他从文化的角度,详谈了初民社会的婚姻制度、氏族的起源和组织、妇女在社会...
本书是法国资深广告人让-马里•德鲁四十余年职业生涯的记录、反思和总结,也是关于广告业、商界和当今生活时代的丰富写照。书中用主要篇幅讲述了TBWA、BDDP等世界...
论传统 内容简介 作者希尔斯是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家。这部倾其25年心血的著作,成为整个西方世界**部全面、系统地探讨传统的力作。作者从社会学角度着重探究了传统的含...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共5辑) 内容简介 “传统中国”的概念,似乎可以从纵、横两方面来理解:就时间即“纵”而言,始自上古三代,历经汉唐宋元,降及是有清诸朝,均在其规...
中国民俗学古典文献辑论 内容简介 我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俗思想古典文献,浩如烟海蔚为大观,为世界注目。中国民俗文化是我国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中华人民...
中国八零后调查-社会深刻变革下一代人的七情六欲 本书特色 大型社会纸上真人纪录片、社会深刻变革下一代人的七情六欲蒲巴甲、高晓?、马永红、林夕、杨纳、彭乃恒真实演...
中国新媒体研究报告.2020 本书特色 作为中国记协所属专门工作机构和服务新媒体新闻信息传播的专业性组织,新媒体专业委员会不忘初心,守正创新,积极致力于强化政治...
《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3》内容简介:《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3,一个人的生活》 这本书继续提倡“只需去做
胡适文存-第二集 本书特色 本集以上海亚东图书馆1929年第6版为底本,参考其他版次及台北远东图书公司1953年版编校而成。原书书名《胡适文存二...
社会学的意蕴-第8版 内容简介 社会学旨在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的本质、社会变迁以及社会问题。·为什么我们是社会性的?在这个世界中我们是如何被社会化的?·我们是如何被...
《冷战后跨国社会运动的行动逻辑与规制策略》内容简介:冷战后的跨国社会运动呈现出运动范围的全球化、社会诉求的多样化、组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