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价值论

德育价值论

作者:王立仁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4-12-01

评分:5分

ISBN:7500448619

所属分类:教辅教材

书刊介绍

德育价值论 目录

引言
**章德育价值的前提确证
一审视“德”概念
(一)德在中国文字中的发展
(二)作为政治概念的德
(三)德与道德是两个不同属性的概念
二追问“德”的意义
(一)社会需要德吗
(二)德有哪些功能
(三)德有哪些价值
三探究“德”生长的途径
(一)德即德性是人后天获得的
(二)自我学习对人获得德性的重要作用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四)社会的教化是德性获得的主要途径
第二章德育价值的基础
一解读德育
(一)育“德”为德育
(二)德育概念和德育的历史进程
(三)我国的德育
二破译德育价值
(一)解读价值的真谛
(二)破译德育价值
(三)德育价值关系的构成要素
三德育价值与德育功能
(一)德育价值与德育功能的区别与联系
(二)德育功能与价值的证明
(三)德育功能有限性归因
第三章德育价值的内容
一解读价值
(一)对社会的解读
(二)对人的解读
(三)对人生的解读
二秩序价值
(一)解读规范内容体系
(二)认识规范的根据和意义
(三)在实践中培养规范意识
三协调价值
(一)利益协调
(二)人格协调
(三)心理协调
四导向价值
(一)价值引导
(二)动力引导
(三)规范引导
五指导价值
(一)问题需要指导
(二)德育能够指导
(三)德育指导方式
六发展价值
(一)保护发展
(二)激励发展
(三)引导发展
(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走向
(五)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
七理想价值
(一)培育社会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
(二)培养社会需要的人
(三)培育德育对象的理想
第四章德育价值的实现
一德育追求的目标
(一)德育价值实现的意蕴
(二)德育服务社会的内在要求
(三)德育自身追求的价值目标
二德育价值实现的过程
(一)社会对德的需要和德的标准的提出
(二)德育主体对德育内容的诠释和论证
(三)德育对象对德育内容的接受
(四)由接受到外化,德育对象的德行满足社会的需要
三德育价值实现的条件
(一)德育内容的现实性
(二)德育过程的科学性
(三)社会现实的报答力
(四)德育价值实现中的思维视角转换
(五)德育价值实现的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德育价值论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论证德育价值的著作。作者从德育价值的前提确证出发,系统论述了德育价值的基础,德育价值的内容,德育价值的实现四个方面的内容。作者对“德”概念的审视,对德育价值的破译,把德育价值内容规定为解读、秩序、协调、导向、指导、发展和理想,把德育价值实现条件确定为内容的现实性、过程的科学性、社会的报答力以及思维视角转换等,颇具新意。

德育价值论 节选

**章德育价值的前提确证
前提是逻辑学中的一个概念。在逻辑学中,前提是指推理中的已知判断,从已知判断可以推演出结论。在推理过程中,前提是推理的必要条件,没有前提就不会有结论。因为结论没有前提也就没有根据,因而也不能成立。在思维和一般的推理判断中,没有前提的论题既无法展开也无法继续。比如,我们谈教育,那么涉及的前提问题就是人是不是可以教育的,如果人是可教育的,我们才能讨论如何教育的问题。人如果不能进行教育,教育的内容不具有可传达性,或者人不能接受教育,对教育的讨论就既没有意义也没法进行。这里,人能够进行教育,教育内容可以通过教育的实践活动进行传达,人能够接受教育,是教育存在的前提。显然,教育没有人能够接受教育这个前提,教育也就不会存在。还比如,我们去钓鱼,无论我们的钓鱼技术水平多高,但是必须是有鱼可钓。没有鱼,再好的技术也不能钧到鱼。这里,对于钓鱼来说,有鱼和没有鱼就是前提。前提与基础不同,前提决定着事物是否成立,它的作用在事物运行之前,而基础则是在事物运行之中,它决定的是事物如何发展。前提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把它视为活动的规则,规则具有前提的意义。由于前提的这种意义,使它成为人们思维活动必须讨论的内容。也就是说,在思维活动中必须把前提讨论清楚,在确定前提的基础上,问题的讨论才能够展开和继续。
像讨论任何事物要对前提进行确证一样,对德育价值的讨论,也必然要对它的前提进行确证。德育价值论是讨论德育有没有价值,德育有哪些价值的理论体系,它是德育理论的前提,因为德育如果没有价值,那么德育的一切理论自然也就没有了价值。……

德育价值论 作者简介

王立仁,男,汉族,1954年生,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与研究。先后在《政治学研究》、《光叫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高等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学术专著四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等项目六项。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