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介绍了毛泽东主席率领工农红军, 通过万里长征这一中国共产党人的炼狱, 通过严酷的围堵、不尽的跋涉、惊人的牺牲……形成的地狱之火, 使中华民族探测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深度和时代宽度, *终完成了中国历史中*富史诗意义的壮举。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革命也由此成为一只火中凤凰, 从苦难走向辉煌。
特别授权出版,金一南教授精心修订、为青少年量身打造。
精神的崛起,是民族崛起的关键,长征精神必将为青少年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
光荣与梦想,热血与献身!披荆斩棘,坚韧不屈!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青少年的使命和担当任重道远!
激励无数中国人爱国情怀和奋斗热情的壮美之书!
目录
**章
地火
历史不论多么精彩纷呈、多么惊心动魄,当活动于其中的那些鲜活的生命逐渐消失之后,也就逐渐变成了书架上一排又一排积满灰尘的故纸。
静悄悄的图书馆内,靠角落那个书架上,有本如秋叶般枯黄脆裂的书,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0月重庆初版。翻到第195页,见一篇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2月12日的日记:
……凌晨五时半,床上运动毕,正在披衣,忽闻行辕大门前有枪声,立命侍卫往视,未归报,而第二枪发;再遣第二人往探,此后枪声连续不止……
颇像一部拙劣惊险小说的开头。可以想见,当年写到这里,作者握笔的手定在不住颤抖。
接着往下写:
……出登后山,经飞虹桥至东侧后门,门扃,仓促不得钥,乃越墙而出。此墙离地仅丈许,不难跨越;但墙外下临深沟,昏暗中不觉失足,着地后疼痛不能行。约三分钟后,勉强起行,不数十步,至一小庙,有卫兵守住,扶掖以登。此山东隅并无山径,而西行恐遇叛兵,故仍向东行进,山巅陡绝,攀援摸索而上……
竟然连“离地丈许”的高墙也认为“不难跨越”,上墙之后未及细看又飞身纵下而跌入深沟,出逃之狼狈仓皇与求生之急切鲁莽,浑然一体。
难以想象,这个越墙攀山身手不凡之人已年逾五十。
他就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
所记之事发生在1936年12月12日,史称“西安事变”。
事变第二天上午,中共中央在保安召开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大多数人的意见是审蒋、除蒋。当天中午,毛泽东、周恩来致张学良电,14日红军将领致张学良、杨虎城电,15日红军将领致国民党、国民政府电,都是这个态度。
事变第三天,苏联《真理报》发表社论:“毫无疑问,张学良部队举行兵变的原因,应当从不惜利用一切手段帮助日本帝国主义推行奴役中国的事业的那些亲日分子的阴谋活动中去寻找。”他们认为张学良是日本特务,事变乃日本阴谋所主使。
日本政府则认为莫斯科同张学良达成了“攻防同盟”,张学良是苏俄工具。苏俄才是事变真正的后台。东京《每日新闻》发表社论:“中国中央政府如在抗日容共的条件下与张妥协,日本决强硬反对。”
南京方面,何应钦调兵遣将要动武,宋美龄穿针引线欲求和,戴季陶摔椅拍桌、大哭大叫,连平日颇为持重的居正也用变调的嗓音呼喊:“到了今日还不讨伐张、杨,难道我们都是饭桶吗?!”
量变堆积历史,质变分割历史。人们能够轻松觉出每日每时不息不止的量变,却不易觉出行将到来或已经来到的质变。
1936年12月12日,当中国政治包含的量变已经足够时,所有各方便被一只看不见的手,猝不及防地推到了前台。
历史来到十字路口。
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苏联和共产国际、日本昭和军阀集团,都在既谨慎又顽强,既坚定又游移地探索自己真正的位置,表白着自己的立场,又修改着自己的立场。表白的同时又在修改,修改的同时又在表白。
在华清池跌伤了腰腿的蒋委员长,更是一瘸一拐来到十字路口。
委员长方寸大乱。他连衣帽都未穿戴整齐,沉重的历史帷幕便落下了。只容他将终生*为心痛的一句话,留在那页干枯得几乎要碎裂的纸张上:
此次事变,为我国民革命过程中一大顿挫:八年剿匪之功,预计将于两星期(至多一月内)可竟全功者,竟坐此变几全隳于一旦。
和共产党苦斗八年,*后就差了两个星期。八年共2920天。两个星期为14天。八年与两个星期之比,为1000∶4.7。所谓差之毫厘,便失之了千里。
他把这句话一直默念到1975年4月5日清明节。
该日深夜11时50分,他在台北市郊草山脚下的士林官邸内病逝。
共产党人终剿不灭,是其终生不解之谜。
**节孙中山的困惑
18岁时,毛泽东知道了孙中山。
1936年,长征到达陕北的毛泽东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说,1911年他考入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看到同盟会党人于右任主编的《民立报》,上面刊载着广州起义和七十二烈士殉难的消息。从此,毛泽东知道了孙中山和同盟会的纲领。
这是毛泽东有生以来看到的**份报纸。“我是如此的激动,以至于写了一篇文章贴在学校的墙上。这是我**次发表政见。”
**份报纸导致的**次政见是什么呢?
风吹日蚀,湘乡驻省中学校园墙上,一个来自韶山的18岁青年写的那篇东西,早已无踪无影。幸亏还有个冒险闯进陕北的斯诺,通过他,毛泽东能够把那篇政见的内容留下来:“我在文章里鼓吹必须把孙中山从日本召回,担任新政府的总统,由康有为任国务总理,梁启超任外交部长!”
康、梁是早年毛泽东心中的偶像。梁启超写的很多东西他一直要读到能够背诵。在梁启超的一篇文章上,青年毛泽东有这样一段批语:“立宪之国家,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推戴。”
当年毛泽东崇拜康、梁,赞成君主立宪。
但一个孙中山横空出世,便夺去了他心中的**把交椅,他的“**篇政见”就抛弃了君主立宪而改为共和。他提出来的不再是君主,而是总统、总理和外交部长。
孙中山知道毛泽东吗?
他年长毛泽东27岁。1925年3月他在北京病逝时,毛泽东正在湖南家乡搞社会调查、办农民协会。后来震惊中外的湖南农民运动,当时还只是运行的地火。
但孙中山知道毛泽东。在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国民党“一大”上,有两个刚刚加入国民党的青年共产党员,以能言善辩、词锋激烈给国民党元老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个是李立三,另一个就是毛泽东。
李立三单刀直入,大段阐发自己的观点,其中不乏率直批评国民党的言论;毛泽东则主要以孙先生的说法为依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许多国民党人惊异地注视着这两人,连汪精卫也发出由衷感叹:“究竟是五四运动的青年!”
孙中山以赞赏的眼光注视着中共的这两个新锐。他亲自批准毛泽东为章程审查委员。
客观讲,如果没有俄国十月革命,孙中山、毛泽东这两个背景和性格都差异巨大的人,他们的生命轨迹也许永远不会交会。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改变了一切。
但*先听见这声炮响的中国人,既不是孙中山也不是毛泽东,而是北洋政府的驻俄公使刘镜人。
1917年11月7日,刘镜人给国内发回一封电报:“近俄内争益烈,广义派势力益张,要求操政权,主和议,并以暴动相挟制。政府力弱,镇压为难,恐变在旦夕。”
次日,刘镜人再发一报:“广义派联合兵、工反抗政府,经新组之革命军事会下令,凡政府命令非经该会核准,不得施行。昨已起事,夺国库,占车站……现城内各机关尽归革命党掌握,民间尚无骚扰情事。”
这是*早向国内传递的十月革命已经发生的消息。刘镜人的俄译汉有些问题,布尔什维克本应译为“多数派”,却被他翻译为“广义派”,让人看了有些摸不着头脑。
翻译有些问题、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的这些电报被送到北洋政府外交部,也因电讯不畅整整晚了二十天。外交大员草草阅过,便将其撂在一边。北洋政府的外交当然是以各协约国的立场为立场,所做的决定也如出一辙:拒绝承认十月革命后的苏俄,召回公使刘镜人。无人想到刘镜人发回来的很快被归入档案的电报,预示着世界东方将要发生天翻地覆的巨变。
十月革命使中国奔腾运行的地火终于找到了突破口。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被那场俄国革命所促发的历史合力推向一起。
被革命之力推向一起的中国国民党人和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未来走向的判断却截然不同。
包括孙中山本人。
金一南: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少将军衔,全国模范教师,全军优秀教师,连续三届国防大学“杰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国家安全战略,国际冲突与危机处理。曾赴美国国防大学和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学习。2006年获全军首届“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2007年当选全军英模代表大会代表,2008年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军营新闻人物”,2009年被评为“新中国成立后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具有重大影响的先进模范人物”,2010年当选“中华文化人物”。《苦难辉煌》荣获新闻出版领域奖项“中国出版政府奖”,中部和中宣部联合向全国党员干部推荐阅读。
人间正道是沧桑 本书特色 “中国电视剧三十年优秀剧作丛书”立足于这三十余年间产生的众多脍炙人口的电视剧作品,以剧作的文学性、文本的可读性为主要标准,兼顾艺术制作...
2005中国文史精华年选 内容简介 历史就是一面多棱镜,或是一座重峦叠嶂的大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要识得其真面貌,惟有远近高低看。尽管,结果难免片面,但正是这...
世界征服者史(上下) 本书特色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他的兴起和和征服是改变世界历史的大事,其进程在志费尼笔下得以生动地再现。成吉思汗绝不仅仅只识弯弓射大雕,他统一...
《美洲人从哪里来》内容简介:著名人类学家珍妮弗·拉夫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又神秘莫测的奇妙故事: 人类如何迁徙到美洲。《美洲人
世界大历史-1900至反恐战争 本书特色本书是“世界大历史”系列丛书的第五本。时间跨度为1900年至今。 时间进入近代,饱受帝国主义列强蹂躏的中国人奋起抗争,在...
本书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资深教授周策纵先生的力作,它以大量的历史资料为基础,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思想流派和具体过程
关于作者:罗伯特•休斯,著名澳大利亚艺术评论家、历史学家,被英国《卫报》艺术评论人乔纳森·琼斯称为“我们时代最伟大的艺术批
北京史百题 内容简介 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更好地满足全市领导干部理论学习需求,北京市委宣传部组织专家编写了“领导干部半日读”系列丛书。名为“半日读”,意在将...
中国文化史纲 本书特色 中国文化作为一个“东方之谜”,引起世人注目;而中国人自己当然应该责无旁贷地去探求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的奥秘。本书以丰富的史料、翔实的...
《薄雾之都:伦敦的优雅与不凡》内容简介:从古罗马人建立的殖民城镇朗蒂尼亚姆,到撒克逊人与丹麦人争夺的伦迪威克,再到今天的伦
回忆我的父亲刘鸿生-百年中国记忆 本书特色 刘鸿生(1888—1956),我国名的爱国实业家。他以经销英商开滦公司的煤炭起家,但始终抱着实业救国的强烈愿望。一次...
纪连海说西游 本书特色 ★ 32开平装,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平铺不散页,便于阅读;烫金内封加精美外封,宜于收藏★ 开奇幻脑洞,说儒释道法;品文学经典,探历史真...
西周-氏族宗法的文明 内容简介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日取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问*长的文明。中华文明源远流...
《最后的皇族》内容简介:*清代皇室生活全解,宫廷社会制度通考 *国际知名汉学家罗友枝代表著作,清史研究里程碑 都城设计、服饰语
1944年3月,驻缅甸日军第15军的3个主力师团,为夺取盟军在印度英帕尔的反攻基地,切断中印公路,改善其在缅甸的防御态势,对英印
《病榻杂记》内容简介:人生中,回想一些俱往矣之类的事情,总会有点儿好处。回想喜庆的事情,能使人增加生活的情趣,提高向前进的
监察史话 本书特色 《监察史话》以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对上自秦汉下至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演变的过程以及历代封建王朝监察机构的设置与监察官员的职...
寻梦大唐 本书特色 大唐帝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是中华古代文明的巅峰之一。宏伟的大明富、谜样的乐山大佛、奢侈的法门寺金器、神秘的乾陵等,蕴藏着一个帝国...
森林人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向我们娓娓讲述他的俾格米朋友和熟人的生活图景:他们的日常活动,他们如何狩猎和采集食物,他们如何庆祝他们的人生阶段转换仪式,他们如何处理...
《卡拉马佐夫兄弟》内容简介: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典名著。要爱具体的人,打开自我深藏不知的一面,承认自己也有一切可以闪耀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