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视心灵——精神分析的源与流

探视心灵——精神分析的源与流

作者:阮宜正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4-12-03

评分:5分

ISBN:7030146239

所属分类:心理健康

书刊介绍

探视心灵——精神分析的源与流 内容简介

20世纪的西方社会,"人"与"物"形成了巨大反差:"物"的繁华背后是人的异化与被挤压。这个世纪的思想家们在忧思中寻觅,以求找到人性复归之路。精神分析家们则是思想家队伍中的姣姣者,这不仅因他们的睿智,更与他们对人的关怀与高度社会责任感密切相关。弗洛伊德以"无意识"启开了精神分析的大门,后继者又源源不断走过了整个20世纪。人性与本能、人性与社会、人性与历史、人性与经济、人性与文化以及人性在何种主客观条件下才能朝不断丰富、完善的方向发展……对此,精神分析家们都做了深层次探讨,他们所获得的成果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

探视心灵——精神分析的源与流 目录

上篇 精神世界纵深行**章 精神分析的先驱:叔本华对人生痛苦的哲学寻思——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节 哲学的历史性转向一、从洛克到康德二、从康德到叔本华第二节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世界是我的表象二、意志是世界的本源三、人受意志的统一支配四、对生命意志的肯定是痛苦之源五、对意志的否定是解脱之根第二章 在人类精神世界的底部还有一巨大的无意识领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节 从“抵抗”中发现无意识一、寻求“抵抗”背后的心理内容(抵抗→压抑→无意识)二、外部挫折与内部挫折第二节 “无意识”概念的普遍化——梦的解析一、梦是睡眠的“监护人”二、梦是愿望的满足三、梦是两种力量相妥协的结果四、梦是无意识愿望的伪装五、“释梦”——透过“梦的显意”揭示“梦的隐意”六、梦与“精神病”具有相同的心理机制七、精神世界的结构第三节 人格学说与社会文明学说一、人格的构成——“三我”学说二、文明建基于对本我的压抑——弗洛伊德的社会文明观三、宗教与道德的起源四、艺术是特殊的“白日梦”五、两种力量的冲突第三章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节 精神世界的三个层面一、意识——“象征性的光明、二、个人无意识与情结三、集体无意识与原型四、原型第二节 个性化与心理类型一、个性化过程二、划分心理类型的原则与方法三、八种片面的人格类型四、个性化的发展阶段五、精神治疗的理念与方法中篇 弄清成长的障碍第四章 自卑感是人类之所以进步的原因——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节 心灵世界中的两个新发现一、“向上意志”二、自卑感是人类进步的原因第二节 面对自卑时的个体差异一、“生活风格”二、自卑感面前的不同选择(对阿德勒学说的梳理和发挥)第五章 文化环境与焦虑——霍妮的焦虑心理学**节 文化的困境与心中的焦虑一、文化困境引发焦虑二、父母的不当教育导致儿童的“基本焦虑”三、焦虑的四种类型第二节 基本焦虑导致人格扭曲一、因焦虑而产生的神经症需要二、神经症人格三、“自我”的分裂第三节 扶正自我一、对人性的乐观态度二、正确面对自己的内心冲突三、治疗的目的是帮助患者正确面对自我下篇 走向人生新旅程第六章 寻回失却的自我——罗洛·梅的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学说**节 丢失自我的现代人——时代问题的哲学沉思一、两个“返回”二、人所面对的“三个世界”三、对支撑现代社会“两大基本信念”的质疑第二节 自我意识是做人之本一、自我意识是自身存在意义的体验二、自我意识与自由第三节 自我意识的成长一、自我意识在个人与社会的“整合”中成长二、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三、自我意识在焦虑中成长四、成长中的勇气第四节 爱与意志一、爱的两极性二、爱与意志的互阻与互补三、关切是爱欲的必要源泉四、爱的个性化特征五、爱对意识深化的各个层面——爱对人格完善的积极意义第七章 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节 寻求“嫁接”的桥梁——对马克思与弗洛伊德学说的比较一、生活中的“疑问”二、两种学说的共同点三、对病态社会的不同剖析四、对人类前景的不同认识五、两种学说的互补第二节 人的需要与情感一、人是一个矛盾存在物二、人的需要三、人的情感四、爱第三节 社会性格理论一、性格与社会性格二、社会性格是联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中介三、社会性格类型四、两种生存方式参考文献附录——来自同学的声音后记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