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治思想在古典时期到封建世纪间起源,在《西方政治思想的社会史》的上卷,艾伦?????伍德重现先哲居住的原生社会,解释了当时权力配置形式、财产制度、阶级冲突如何介入古代到中世纪的历史情境。在她看来政治思想不是枯燥酸涩的文字,是社会对特定历史情境的回应,是柏拉图、西塞罗、阿奎纳等政治思想家迸发出的智慧火光,是照亮西方发展道路的灯塔。
从古希腊城邦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罗马共和国时期的西塞罗和帝国时期的圣奥古斯丁,再到中世纪的阿奎那……艾伦?伍德在《西方政治思想的社会史:公民到领主》中回望了那些在现代社会留下不可磨灭印记的思想家。她没有从政治文本的角度诠释他们的理念,而是将其解读为对社会和历史的创造性回应。在她看来,从古代到中世纪,有产阶层、劳动阶层和国家之间的复杂互动以及私有财产权和国家权力之间的紧张关系形塑了后世的政治理论,主导了西方政治的发展。伍德以社会史的创新视角重述了政治理论史。
政治理论的社会史
“政治理论的社会史”是本书的主题,它以下述前提为起点:过去的伟大政治思想家都热切地介入了他们时空中的议题。甚至当他们以高屋建瓴的哲学视角,在与其他时空的其他哲学家对话中处理这些议题时,亦复如此;甚至,或者说尤其是当他们试图把自己的思考转化成普遍而永恒的原理时,亦复如此。通常,他们介入的方式是带有党派性地忠于一项特定的、可辨识的政治事业,甚至直言不讳地表达特殊利益,即某一特殊党派或阶级的利益。但是,他们的意识形态信奉,也可以在一种更为广阔的对良好社会和人性理想的愿景中得以表达。
与此同时,伟大的政治思想家并非党徒或鼓动家。政治理论无疑是一项劝说活动,然而,它的方法是在真诚探索某种真理的过程中,运用理性的言说和论证。纵然“伟人”有别于较次要的政治思想家和行动者,但那也绝不体现为他们较少人性、较少浸淫于历史中。当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探索正义概念时,或者当他概括知识的不同层次时,他确实在开启宏大的哲学问题,也诚然是在探究普遍、超验的真理。但是,他的问题同他的答案一样,是由他对雅典民主的批判性介入所驱使的(正如我在随后一章要论证的那样)。
承认政治思想家的人性和历史性介入,绝不是菲薄他们或否认他们的伟大。无论如何,不让观念受到批判性的历史审视,就不可能评价他们对普遍性或超验真理的主张。此书的意图当然是考察*重要的政治思想家的观念,但这些思想家将总是被当作活生生的、积极介入的人,他们不仅沉浸在其哲学家前辈遗赠的既有观念的丰厚智识遗产中,倚靠着特定于他们时空的可用语汇所布成的背景,还置身于塑造了他们眼前世界的社会政治进程所形成的语境中。
在历史背景的概念中,这种政治理论的社会史从某些属于“历史唯物主义”传统的基本前提出发:人类进入他们与彼此、与自然的关系中,以此保障自己的生存和社会再生产。为了理解任何时空中的社会实践和文化产品,我们需要对以下事情有所了解:生存和社会再生产的条件,人们获取生活所需物质条件的具体方式,某些人使用他人劳动的方式,生产者与占有他人产品者之间的关系,源于这些社会关系的财产权形式,以及这些关系如何表现在政治的统治、反抗与斗争中。
这当然不是说,从一个理论家的社会地位和阶级中,就可以预测或“读出”他或她的观念。我仅仅是说,任何政治思想家所面对的问题,无论看起来多么永恒和普遍,都是以具体历史的形式呈现在他们面前的。剑桥学派同意,为了理解政治理论家给出的答案,我们必须对他们试图回答的问题心领神会,而不同的历史背景提出了一系列不同的问题。然而,对于政治理论的社会史来说,这些问题不只是通过公开表达的政治辩论而提出的,也不只是在哲学或高层政治的层面提出的,而且是通过社会压力和张力(它们在政治舞台之外、在文本世界之外决定着人类互动)而提出的。
这种进路不同于剑桥学派的进路,这既体现在被当作一个“语境”的事物的范围上,也表现在把握历史进程的努力上。像“效忠争论”和“排斥法案危机”这样的意识形态事件,可以让我们对一位像霍布斯或洛克这样的思想家有所了解;但是,除非我们探究这些思想家如何将自己置身于当时正在塑造着他们世界的更宏大历史进程中,我们就很难看出,如何区别伟大的理论家与旋踵即逝的政论家。
社会关系、财产权形式与国家形成过程中的长期发展,确实会偶然地爆发为特定的政治—意识形态争论;并且毫无疑问地,当历史*为剧烈地挤入文本间或话语传统间对话的时刻,政治理论往往会一夜东风花千树。但是,像约翰?洛克这样的重要思想家,在确实回应特定的、短暂的政治争论时,也同时会提出更大的根本问题,这些问题有关更大的社会转型和结构性紧张(尤其是我们将之与“资本主义兴起”联系在一起的那些发展)所产生的社会关系、财产权和国家。毋庸赘言,洛克并不知道他正在观察的是我们谓之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他的确在应对它独特的财产权、阶级关系和国家转型所提出的问题。把他从这个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剥离,就贬低了他的着作和它烛照自己的历史时刻(更不必说一般“人类境况”)的能力。
如果说不同的历史经验引致了一系列相异的问题,那么,在不同的“话语传统”中也可以观察到这些差异。举例来说,仅仅谈论由一种共同的文化和哲学遗产所界定的西方或欧洲的历史经验,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寻找各种财产关系形式、各种国家形成过程之间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使某一欧洲社会有别于其他,并产生出不同的理论质询方式以及政治思想家所要解决的一系列不同问题。
“话语”的多样性,并不仅仅表达着个人甚或是民族在智识风格(它存在于跨越地理和时间界限参与彼此对话的政治哲学家当中)上的特性。政治哲学家思考的不只是哲学传统,还有政治生活设置的问题,就此而言,他们的“话语”大相径庭,大部分是因为他们面对的政治问题相去悬殊。例如,即使对于英格兰人和法兰西人这样的近邻来说,国家问题也历史性地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即便“反复出现的问题”也会以千姿百态的形式出现。何者将成为一个突出议题,会根据主要争夺方的性质、起作用的互竞社会力量、相互冲突的紧要利益而有所不同。现代早期英格兰“致力改良”的地主和依靠保留公共荒地而谋生的平民之间的斗争,所产生的问题结构会不同于法兰西农民、领主与苛税国家之间的问题结构。即使在相同的历史配置或国家结构中,对于农民或平民而言成为问题的事情,对于乡绅、领主或王家官员则不必然如此。我们要承认,历史为伟大的政治思想家提出了问题,而辨识这些特定问题是重要的,或者说,我们要承认,他们所参与的“对话”并不单纯是同无根无绊的哲学家之间不受时间约束的论辩,而是同既包括统治者也包括反抗者的活生生历史行动者之间的接触。但是,承认这些,并不需要把他们贬低成这种或那种社会利益的“职业打手”。
这样讲并不意味着,其他时空中的政治理论家对我们自己无话可说。历史的语境化与历史的“相关性”之间并不存在反比关系。相反,历史的语境化是从“经典”中获取教益的一个基本条件,这不仅因为,它让我们对思想家的意思和意图有更好的领会,而且因为,只有在历史语境下,理论才走出纯粹抽象的王国,踏入人类实践和社会互动的世界。
仅仅因为都是人类,我们就肯定与我们的前辈分享着共同经验,而且,在人类数个世纪以来掌握的实践中,我们像我们的前辈一样参与过的不计其数。这些共同经验意味着,过去的伟大思想家曾说过的东西,大部分对我们而言依然现成可用。但是,要让政治理论经典产生丰厚的教益,仅仅承认人类和历史经验中的这些共性,或从经典中挖掘某些抽象而普遍的原理,是不够的。历史化就是人化,把观念从它们自身的物质和实践背景中剥离,就会使我们错失与它们进行人类接触的机会。
还有一种司空见惯的政治理论史研究进路,就是把理论从它所要解决的紧迫的人类问题中抽离出来。思考政治理论中的政治,至少等于对把特殊的原则转化成实际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安排将意味着什么这一问题的思考和判断。如果说政治理论的一项功能是磨砺我们的洞察力和概念工具以便思考我们自己时空中的政治,那么,抽空历史上的政治理论本身的政治内涵,就会使这一意图落空。
比如,几年前我曾遇到一种关于亚里士多德自然奴隶制理论的论点,在我看来,它正说明了一种非历史路径的短板。该论点认为,我们不应把自然奴隶制理论当成对一种具有历史真实性的社会状况,即古代世界中存在的主奴关系的议论,因为,这样做会使它失去超越自己所在时空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含义。相反,我们应该把它当成一种抽象地关乎普遍人类境况的哲学隐喻。然而,否认亚里士多德在为一种真实的社会实践,即为真实人类的奴役辩护;或者说,通过拒绝在具体的历史含义中直面他的奴隶制理论,我们可以学到更多有关人类境况的知识,并用这样的方法来使我们对自己时代或其他任何时代中社会生活和政治的现实,或者进而言之,对人类境况保持敏感,似乎是怪诞不经的。
政治理论的语境分析可以借此烛照我们自己的历史时刻,这是另一种方法。如果从历史语境中抽象出一种政治理论,那我们实际上就能把它吸收为己有。历史地理解一种理论,让我们可以从一个批判的距离,从其他时代和其他观念的视角观照自己的历史境遇。这还使我们得以观察:我们现在或许不加批判地接受的某些假设是如何产生的,在其形成期间又受到了怎样的挑战。以这种方法解读政治理论,我们大概就不再那么倾向于把我们时空中占统治地位的观念和假设视作理所当然。
对于用不连贯的事件和话语传统取代历史进程的语境方法而言,这种好处并非唾手可得。剑桥学派的语境方法促使我们相信,古老的政治思想家在我们的时空中无从置喙。它让我们认为,从他们那里学不到什么,因为他们的历史经验与我们自己的并无明显关联。为了发现从政治理论史中能学到什么,需要我们把自己置于历史的连续性中,在那里我们与我们的前辈联结,不仅通过我们共享的连续性,而且通过插在我们之间,将我们由彼处带至此处的变化过程。
因此,此项研究的意旨,不只是阐明某些经典文本及它们由以产生的条件,而且是举例说明一种独特的语境解释路径。它的主题将不只是文本,也不只是杂乱无章的范式,而且是使它们成为可能并且向政治理论家提出特定问题的社会关系。这种语境解读,还要求我们不能满足于追寻从一位政治思想家到下一位之间的沿袭线索。它要我们不仅在政治理论中,而且在构成部分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政治理论正是从其中产生)的其他话语形式,例如在古希腊悲剧、罗马法和基督教神学中,探索某些基本的社会关系是如何为人类创造性设定界限的。
尽管我设法在语境分析与主要文本的解释间寻得平衡,一些读者可能仍会认为这种方法太过强调宏大的结构性主题,从而牺牲了更为详尽的文本解读。但是,不要觉得本书提出的这一路径排斥或轻视细致的文本分析,相反,*好把它理解为一种照亮文本的方式,他人可以通过更加细致入微的解读来对它做出检验。
……
艾伦伍德在政治学家中凤毛麟角,既拥有较高的学术素养,又把政治思想史叙述得如此娓娓动听。
——《晨星报》
这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学科分析,伍德成功地将理论整合到历史的变迁中。观点清晰,文笔流畅,是任何一位想要以新视角理解政治理论史的读者的必读书。
——谢尔登沃林 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荣誉教授
艾伦·梅克辛斯?伍德(1942—2016)Ellen Meiksins Wood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政治学家。1962年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斯拉夫语学士学位,后进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政治系并于1972年获得博士学位。967年至1996年于约克大学执教政治学,因其卓著的学术贡献被选入加拿大皇家学院。著有《资本主义的起源》、《反对资本主义的民主》、《新社会主义》、《西方政治思想的社会史》等。
作为"中华经典藏书书系"之一种的《管子》,秉承该书系一贯的风格:约请专家精选篇目,简明注释,晓畅翻译,保证了内容的准确、权
本书论述先秦诸子学术,有三个特点:第一,全面分析先秦学派的源流,除道、儒、法、名、墨、阴阳等六家之外,兼及纵横家、兵家、
古代汉语这一门课程,过去在不同的高等学校中,在不同的时期内,有种种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的是当作历代文选来教,有的是当作文言
中央编译文库 论著系列--中国佛典翻译史稿 本书特色 史载张骞远使,闻浮屠于西域;汉明帝金人入梦,致是白马驮经,佛法东传。自摄摩腾,竺法兰始,西域胡僧赉经传法于...
美与幼童 本书特色 儿童审美研究全新力作,该书以哲学和美学的方式,简洁而精准地勾勒出婴幼儿审美发生的路径,引领读者发现童年的秘密。全书将婴幼儿审美心理的考察视为...
本书是以造像记为中心对5、6世纪北方民众的佛教信仰进行研究的学术专着,作者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发掘材料,独述己
《利玛窦中国札记》主要撰写者是一位在中国生活了多年的欧洲人,他以灵敏的感受和一个旁观者的态度,详尽记录了在中国的传教经历
中国美学史(修订本) 本书特色 《中国美学史》(修订本)按照远古、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金元、明清的朝代顺序,介绍了从远古到清代的中国美学,呈现...
日知绿是顾炎武一生学问和思想的结晶,自言「平生之志舆业皆在其中」。上世纪三十年代前期,是援庵先生学术、教学与思想进一步深
给大忙人读的禅书 内容简介 大忙人,是那些汲汲于名利,为生存和发展奔波不止的人,其中多有事业成功、前途光明的人。但你在忙忙碌碌中是否曾意识到自己丢失了些什么,远...
李泽厚对话集·九十年代 本书特色90年代, 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 李泽厚仍在言说,仍在对话, 他的思想葱茏、日新, 他的哲学蓬勃、自生。 本书为李泽厚在20...
悼念忆:师友回忆录-季羡林唯一亲定自选集-精装珍藏版 本书特色 丛书简介:本套丛书是季羡林唯一亲定自选集,是作者晚年在医院疗养期间亲自编选的作品集。文集收录了作...
人性论 本书特色 《人性论》是休谟一生中*重要的著作,对于人类思想史具有独创性的理论贡献。全书分三卷,分别为“论知性”“论情感”和“论道德”。在本书中,休谟试图...
诸子百家名篇诵读 本书特色 编选这套丛书的主要目的是给读者提供各种各样的神奇效验的文化营养品,以资读者滋补身心、涵养性情,培育精神生命力。值得一提的是所选编的这...
回归真实的存在:工船山哲学的阐释 本书特色 船山认为,“尽天地只是个诚,尽圣贤学问只是个思诚”。“诚”不仅仅是德性意义上的真诚、诚实,更为主要的是存在论意义上的...
永嘉证道歌.信心铭-中国佛学经典宝藏-21 本书特色 《永嘉证道歌》与《信心铭》为禅宗史上两部著名经典,分别为玄觉大师和禅宗三组僧粲所作。读之既可全面了解禅宗的...
公羊学发展史 本书特色 黄开国编著的《公羊学发展史》从翔实的**手资料出发,有选择地吸收前贤尤其是当今学者的研究成果,以春秋公羊学的发展史为经,以春秋公羊学理论...
《哲学思维学堂》的作者是卡尔·雅斯贝尔斯。哲学是普遍的东西。没有什么东西是哲学所不关涉的。从事哲学思维活动的人关心一切。
对于言论自由和信仰自由,几乎每天都有新的议题在共众传递,并且对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内涵的关注从未减弱过,而这当中涉及的核心
道教 本书特色 由谢路军、陈胜所著的《道教》旨在对中国道教进行全方位的介绍,对道教的产生与发展历史、道经典籍、神仙信仰、重要历史人物、宫观山志、道教文化的特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