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当代翻译理论

新编当代翻译理论

作者:刘宓庆

出版社:中译出版社

出版年:2019-05-01

评分:5分

ISBN:9787500159520

所属分类:教辅教材

书刊介绍

新编当代翻译理论 内容简介

·我国*部系统阐发现代翻译理论原则、原理、方法论和中国翻译学理论框架的专著·中国译学研究史重要里程碑,开启中国翻译科学新时期·译学界公认其为现代译论体系建立的标志·代表着我国译学研究成果跻身世界前列·标志翻译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地位在中国确立
★“刘宓庆翻译论著精选集”(全6册)重磅推出★·国内翻译界引用率高居前列、影响极大·诸多高校图书馆、资料室装备书目·外语类专业教材或基本参考书·中国原创翻译理论引领性人物
“刘宓庆翻译论著精选集”理论贡献:一、加强了译学整体性整合研究,在维根斯坦的语言哲学基础上,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功能主义翻译观;二、从本位和外位的角度,深入探索了中国传统译学、当代译学和西方翻译理论的多维比较研究,为中国当代译学的发展提出了系统的理论研究框架;三、从共性和特性两个维度对译学的美学观、文化翻译观和翻译的价值论等等深层理论问题做了很有意义的开拓性探讨;四、从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全面地、坚决地维护了中国的理论话语权。

新编当代翻译理论 本书特色

本书是刘宓庆翻译思想较全面的整体性概括。全书涉及翻译学的性质及学科架构、翻译理论基本模式、翻译的意义理论和理解理论、翻译思维、语言的互补互释性和可译性、翻译过程、翻译的程序论、翻译的方法论、翻译的技能与技巧、翻译风格、翻译美学、翻译的接受、文化翻译、翻译理论的中国价值等课题。作者力求突出地显现翻译基本理论的系统结构及各理论项目的大体框架,理论完整、系统,内容充实。总体而言,本书适于通用的翻译理论引论,更多着眼于翻译的共性,同时也提纲挈领地触及中国翻译理论的特性。

新编当代翻译理论 目录

目录《新编当代翻译理论》(第二版)出版说明 001《新编当代翻译理论》(**版)出版前言 006《当代翻译理论》(第三版)前言 011**章绪论 11.0概述:翻译理论的职能和基本原则 11.1翻译理论的职能 21.2翻译研究的基本指导原则 31.3翻译学的基本理论原则 41.3.1重描写,建立翻译理论的功能观 41.3.2重对策研究,强调理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51.3.3重视语际对比研究,为方法论提供理论依据 71.3.4重视对传统的审视,立意于开拓 91.3.5强调科学论证,摆脱主观主义的影响 91.3.6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加强整体性理论整合 11第二章翻译学的性质及学科架构 142.0概述:翻译学是一门经验科学 142.1翻译理论的发展概略 162.2翻译学的开放性 172.3翻译学学科架构:内部系统 172.4翻译学多维共同体 19第三章翻译理论基本模式 223.0概述:理论的基本模式 223.1翻译理论的对象性和对策性 223.2基本理论模式的依据和依归 253.3翻译理论必须重描写 253.4语义结构的核心作用及架构手段 303.5形式对应的功能观 313.6翻译理论基本模式中的功能规范 353.7结语 37第四章翻译的意义理论和理解理论 404.0概述:意义对翻译的意义 404.0.1概念意义 424.0.2语境意义 424.0.3形式意义 434.0.4风格意义 444.0.5形象意义 454.0.6文化意义 454.0.7意义的静态观和动态观 464.1语际意义转换的制约条件 464.1.1翻译的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观 474.1.2翻译的共时观和历时观 494.2翻译的理解理论 504.2.1对翻译理解的原则指引 514.2.2理解与表现 534.3翻译的任务、特征和翻译者的条件 544.4翻译思想初论 56第五章翻译思维简论 615.0概述: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 615.1翻译思维的基本特征 635.1.1以分析与综合为特征的逻辑思维 635.1.2以语言审美与表现为特征的形象思维 645.2换码的思维过程 655.3翻译思维的发展机制 665.3.1词语形态分析 665.3.2语法层次分析 665.3.3文体审美分析:语用的择善从优 695.3.4 词义色彩分析 695.3.5文化历史分析 705.4翻译思维机制中的综合:句子和语段 725.4.1句子 725.4.2语段 735.5结语 76第六章语言的互补互释性与可译性问题 796.0概述:语言的互补性和互释性 796.1可译性概论 806.1.1认识所指的基本同一性及语义系统的“基本同构”原理(the Principle of Isomorphic Structure) 816.1.2思维形式的基本同一性 826.1.3语法差异的规律性及语义系统的对应 836.1.4文化的相互渗透性 846.2可译性限度 856.2.1同构的相对性及语言的模糊性 856.2.2语际转换中的障碍 886.3语言的互补互释性与可译性限度的调节机制 1086.4结语 110第七章翻译过程解析:语际转换的基本作用机制 1157.0概述:过程与产品 1157.1语际转换与语言符号行为模式 1167.2语际转换的语言文字结构机制 1187.2.1语言结构层次 1197.2.2语序规范及其变通性 1207.2.3表意手段 1217.2.4文字结构 1227.3语际转换的思维调节及语感机制 1237.3.1按习惯表达法调节思维 1237.3.2语感机制 1247.4语际转换的社会功能机制 1267.4.1接受者因素 1267.4.2文化因素 1287.4.3语境因素 1307.5语际转换的四种基本模式 1317.6结语 136第八章翻译的程序论 1398.0概述:语际转换过程的理论描写 1398.1程序论中的分析 1398.2程序论中的综合 1418.3语法结构是翻译运作的语言依据 1428.4翻译的步骤 1458.4.1紧缩主干 1458.4.2辨析词义 1468.4.3分析句型 1518.4.4捋清脉络 1598.4.5调整搭配 1598.4.6润饰词语 1608.5程序论的“终端检验” 161第九章翻译的方法论 1649.0概述:基本理论原则 1649.0.1方法论基本理论原则之一 1649.0.2方法论基本理论原则之二 1659.1方法论的分类原则 1679.2对应论:常规手段 1679.2.1对应(Equivalence) 1689.2.2同步(Synchroning) 1739.3代偿论:变通(通变)手段 1749.3.1代偿(Redressing, Compensating) 1749.3.2分切(切分Cutting) 1759.3.3转换(Conversing) 1769.3.4转移(Transposing) 1829.3.5还原(Restituting) 1849.3.6阐释或注释(Interpretating) 1859.3.7融合(或糅合Blending)及缀合(Combining) 1869.3.8引申(Extending) 1879.3.9反转(复位Reversing) 1889.3.10替代(Substituting) 1899.3.11拆离(Splitting) 1919.3.12增补(Adding)、省略(Omitting)与重复(Repeating) 1939.3.13重构(Recasting);改写(Rewriting) 1959.3.14移植(Transplanting) 1969.3.15音译(Transliterating) 1979.4翻译的译文操控论 1989.4.1译文操控的基本指引 1989.4.2译文操控的关键:“良性互动” 1999.5结语 199第十章翻译的技能与技巧 20310.0概述:理论指导不可或缺 20310.1翻译理论的指导意义 20410.2翻译技能、技巧的获得和发展过程 20610.3技能与技巧 20810.4翻译教学的功能观 213第十一章翻译风格论 21511.0概述:原创性与局限性 21511.1风格意义的可知性:风格的认识论依据 21711.1.1对文体的结构分析 21711.1.2风格的符号体系:着眼于音、形变异的形式标记(Formal Markers) 21811.1.3风格的符号体系:着眼于审美效果的非形式标记(Non-Formal Markers) 22511.2风格的可译性 23011.2.1风格的翻译手段:翻译中的风格表现法 23111.3风格翻译的原则及可译性限度 23611.4关于所谓“翻译体”:外域文化和语言风格的可容性机制 23811.4.1翻译中的外域文化可容性基本规范 23911.4.2翻译中的外语表达法可容性基本规范 24011.5结语 242第十二章翻译美学概论 24512.0翻译学的美学渊源 24512.1现代翻译美学基本理论构想 25012.1.1翻译美学的范畴和任务 25012.1.2翻译的审美客体(Aesthetic Object, 在本书中简称AO) 25012.1.3翻译的审美主体(Aesthetic Subject, 在本书中简称AS) 25312.1.4翻译中语言审美与翻译审美操作的一般规律 25512.2翻译的意义审美与审美调节问题 26312.2.1意义的概念呈现(Conceptual Presentation)与审美呈现(Aesthetic Presentation) 26312.2.2翻译中的审美调节(Aesthetic Modulation,简称为 AM) 26412.2.3审美调节是个开放系统 26712.3翻译的审美标准问题 268第十三章翻译的接受理论 27113.0概述:“失去了读者就失去了一切” 27113.1读者的“话事权”(the Receptor’s Say) 27213.1.1读者的超功利性 27213.1.2读者是文本“不确定性的确定者”:疑义相与析 27313.1.3艺术模仿:对接受的转化和提升 27413.1.4读者参与了翻译的价值取向 27613.2翻译接受的价值标准 27613.2.1接受群体(读者群体)的高度复合性 27613.2.2读者接受的基本价值诉求 27913.3翻译接受与开放性对话:艺术和语义解码的钥匙 28313.4结语 284第十四章文化翻译导论 28614.0概述:翻译学视角中的文化 28614.1语言中的文化信息扫描 28814.2语言中的文化信息矩阵 29014.3文化翻译的对策论 29314.4文化隔膜:误解之源 29514.5文化翻译的价值原则及表现论 29814.6结语 300第十五章关注翻译理论的中国价值 30215.0概述: 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 30215.1中国翻译理论应有的价值取向 30315.1.1中国翻译理论的文化战略考量 30315.1.2“重描写、重意义、重功能”的基本理论原则 30415.1.3翻译审美对中国翻译学的特殊意义 30815.1.4注重整体性整合研究 31515.2结语:接受时代的挑战 316附录汉外互译中的汉语功能代偿词( Functional Compensation Words) 319

新编当代翻译理论 作者简介

刘宓庆,生于1939年,祖籍湖南新宁,中国当代知名翻译理论家。刘氏长期从事翻译实务与理论研究,创建了翻译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后期的功能理论观以维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为导向,在国际学术界备受重视。在本体论层面,刘氏就翻译及其理论研究提出“文化战略观”;在方法论层面,他提出“本位观照,外位参照”的研究方法。刘氏强调翻译的整体性整合研究,主张建立中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主要论著有《新编当代翻译理论》《翻译美学导论》《文化翻译论纲》《翻译与语言哲学》等14 本,其中大部分已收入《刘宓庆翻译论著全集》,由中译出版社(原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2019年,中译出版社推出《刘宓庆翻译论著精选集》,甄选刘宓庆潜心学术40 年来的代表作品6种,包括《文体与翻译》《文化翻译论纲》《新编当代翻译理论》《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翻译美学导论》《翻译与语言哲学》,集中展现其理论发展脉络和思想精髓。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