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博物学/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第2辑

鲁迅与博物学/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第2辑

作者:涂昕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19-05-01

评分:5分

ISBN:9787532168170

所属分类:文学理论

书刊介绍

鲁迅与博物学/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第2辑 内容简介

文学评论。鲁迅自幼即对“博物学”产生相当浓厚的兴趣,且将这个兴趣持续了一生。本书试图梳理鲁迅的“博物学”爱好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探讨这种爱好如何产生,对他的文学、思想和人格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又如何与其他思想资源相汇聚,塑造出鲁迅的思想基底,并希望借此触摸到鲁迅心灵的更多面向。

鲁迅与博物学/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第2辑 本书特色

★32开平装,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本书隶属丛书“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第2辑”
★从博物学的角度,塑造出鲁迅的思想基底,并借此触摸到鲁迅心灵的更多面向
★角度新颖,材料丰富,视角广阔,可读性与专业性兼具

★文末附有鲁迅阅读、收藏的书籍与美术作品中的博物学书目介绍,囊括古今中外,单此附录已让人高山仰止

★“从博物学的角度解释了许多我之前疑惑的地方。”——豆瓣书友评论

鲁迅一生都保持了对“博物学”的浓厚兴趣。本书在细致梳理鲁迅一生涉及“博物学”方方面面的基础上,通过一个又一个的追问,层层推进论述,深入探讨鲁迅的“博物学”爱好如何产生、发展,对他个人的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让他的文学呈现出哪些独特性。希望借由这样的讨论,触摸到鲁迅心灵的更多面向。
“博物学”作为一种相对边缘的思想资源,却是鲁迅持续终身的爱好;“博物学”中所包含的“纯白之心”,尤其为他所看重。鲁迅有着将文学与“博物学”相沟通的美好用心:文学里有“博物”,一方面能让文字的世界“有大心”;另一方面,因“博物学”既与天地自然声气贯通、又与日用伦常互相贴近,它能牵引人朝向文字之外更广阔的生活世界,牵连起每个人切己的情感记忆——而这,恰是鲁迅为文为人一贯看重的品质。

鲁迅与博物学/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第2辑 目录

绪论
**章 鲁迅博物学历程简述
一 从童年的“百草园”到成年后的莳花养草、植物研究
1 童年的自然环境、对花木的喜爱
2 青年时期对植物的钻研
3 “室外独留滋卉地,年来幸得养花天”
二 对中国传统博物图书的搜求与辑录
1 多方搜求
2 影写与辑录
三 近现代博物图书的阅读与翻译
1 矿物学
2 进化学说
3 植物学、动物学等生物科学
4 科普读物
5 文学中的博物学
四 美术中的博物学
1 中国传统的花鸟画及博物图谱
2花鸟诗笺
3 “只有梅花是知己”
4 域外美术中的博物学
第二章 鲁迅博物学爱好探因
一 从博物学获得“研索天然”、“冥契万有”之体验
1 问题的提出
2 鲁迅的“科学观”,本柢与葩叶
3 “本根”、“白心”、“神思”
二 博物学中的“白心”、“神思”、“诚与爱”
1 “复古”与“革命”
2 博物学的反叛性
3 对“白心”的呵护,将文学与博物学相沟通
三 博物学之切实而宽博的精神
1 “说说较为切己的私事”
2 博物学中的实地经验,向低广处看
第三章 博物学视野对鲁迅文学、思想的影响
一“中间物”的意识、万物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1 “进化的链子上,一切都是中间物”
2 “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
3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4 尊重“个体”,爱惜“差异”,保护“弱小”
二 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相互主体性”的建立
1 个体与共生
2 互为主体性
3 鲁迅眼中与笔下的“自然”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鲁迅阅读书籍中的博物学(国学部分)
附录二:鲁迅阅读书籍中的博物学(现代及外文部分)
附录三:鲁迅收藏美术作品中的博物学

鲁迅与博物学/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第2辑 节选

鲁迅与博物学/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第2辑 相关资料

鲁迅与博物学/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第2辑 作者简介

涂昕,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现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在《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上海文化》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爱好博物学,著有《采绿——追寻自然的灵光》,记录四季更迭,细辩草木虫鱼,获得新浪中国好书年度“十大好书”。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