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行思录》是张曼菱十余年来浸润于“西南联大”的成果。其间,作者走访海峡两岸的西南联大老校友,亲身接触、交谈,拍摄出电视纪录片数部,积累案头笔记、文献等一手材料不计其数,甚至不乏所有。作者寻访西南联大老校友,目的在于寻访“西南联大精神”——在中西合璧下,既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有“独立人格,自由精神”的人文精神。
《西南联大行思录》用文学化的语言进行纪实性的描述,人物访谈时的讲话穿插其中,章法上也化整为零。在一个个小专题内,可见出西南联大人活生生的精神面貌,和对国家、民族的赤诚与担当,更可见出作者对当下文化教育建设的思考与忧虑。从“西南联大”到今天,历史的精神就在“行”与“思”之间跳动,对那激情岁月与美好人格的怀念向往,跃然纸上。
少年时代,向往北大这座象牙塔,有关北大的一切都想了解。高考结束那年,偶然逛书店,《北大才女》赫然出现在书架上,翻看几页,果断收入囊中,具体内容已不记得,只记得作者名为张曼菱。读《西南联大行思录》,本想深入了解战火纷飞的年代,三校合并的西南联大是如何在昆明办学育人,书买来后,发现作者是张曼菱,北大中文系毕业,很熟悉的名字,查阅后才知果真是当年那本书的作者,一种久违重逢的感觉,毕竟当年那位青涩的少年曾向往过她书中的象牙塔。
这本书采访了数百位联大校友,留下了丰富的口述材料,可以说是抢救性的完成了大量的人物录音采访。我个人是非常喜欢口述史的,因此读起来乐此不疲。抗战时期,为了保存中华民族教育资源免遭毁灭,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三所学校合并办学,南迁至湖南长沙又到云南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一时间,全中国*秀的教授大师们、学生们齐聚春城,他们的到来,给这所四季如春,无寒暑之虑的小城带来了生气,更可贵的是思想的启蒙。当时的云南省主席龙云会请联大的教授们来家中讲学,城里、地方的富裕人家也会邀请教授们来家里做客。书中写到
将先生接到了家里,自然是全家人都要叫出来与先生见面的。女孩子一扭一扭地出来了。
先生一皱眉。说:“怎么还缠足?放掉放掉!”
乡绅说:“已经订婚了。”
“还小还小。”
于是请教,怎么办?
先生说:“上学上学。”
因此许多女孩子放掉了缠足的脚,走入了学堂。就这样,一大批青年得到了解放,甚至从此改变了命运。
西南联大时期,中国*质的教育资源都在昆明,学校实行“教授立校”,培养了大批人才。教授们大多留过洋,又有旧学的功底,因此可以算是中西合璧,教学很有自己的一套。当时的教授们有朱自清、胡适、闻一多等教文学;历史系有傅斯年、陈寅恪、吴晗等;哲学系有冯友兰、金岳霖等;外文系有叶公超、吴宓、钱钟书、朱光潜;物理系有吴大猷......那时的学术圈到处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气息。
李政道本是浙大的学生,老师觉得他天赋异禀,应该到更高水平的地方学习,于是写推荐信给联大物理系的吴大猷。吴大猷并不认识写信的老师,可大多数从事物理研究的都认识吴大猷,于是李政道怀揣着老师的推荐信跨越千山万水来到昆明西南联大,得到中国物理学界的大师的指点,从此走向更高的人生舞台。
西南联大的一个重要的特色之一是“教授治校”,我觉得这一点对今天的高校行政管理及教学管理很有借鉴的意义,这些教学制度很值得研究。清华的梅贻琦校长会通过上海商务印书馆直接翻印国外的教科书,成为西南联大的教材,这使得联大的教学设置与国际是接轨的,许多后来出国深造的学生如杨振宁,去国外研究所很快能够适应那里的课程设置,这与联大的教学分不开。
关于闻一多的暗杀,书中多有描述,原来先生在李公朴被杀害之前就已经被列入被暗杀的黑名单,每天不停的有人过来提醒他不要出门,化装出走,甚至有人送来了乔装打扮的西装,可闻一多却从不畏惧,每天照常出门,书中引用了他对妻子的一段话:
现在就好像一条船在海里遇到了大风。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在船里的人,把舵掌握好,才有可能船不翻,达到彼岸。我们也撇手不管,就任凭风浪吹打。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不坚持不行。
这是何等的信念!为了达到心中的“彼岸”这个理想国,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先生遇难之前的*后一次演讲,明知特务很多,也受人相劝答应不会登台,可当他看到李公仆的太太站在台上已经讲不下去,特务又不断捣乱,他便毅然登台发表了生前气壮山河的*后一次演讲。
抗战胜利以后,台湾回到中国怀抱。自1894年甲午战败台湾被迫割让给日本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五十一年的时间,台湾人民经历了日本人的奴化教育长达半个世纪之久。西南联大很多学生参与了政府接收台湾的工作,1948年国民党撤退台湾后,一些教授学者登岛,更是对于台湾的“去日本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书中写到“原北大副校长发起了‘普通话运动’,历史系教授钱穆倡导‘国学运动’。‘普通话运动’、‘国学运动’使台湾人民在语言、文化上重归祖*体。”由于抗战胜利后,内战很快爆发,人们的注意力被转移,直到1948年国民党撤退岛内,形成了两岸长期的对峙状态。关于台湾回归中国的过程对内地人来说也是鲜为人知。作者对一段历史的叙述,弥补了我对台湾回归后那段历史知识的空档区。
关于清华校长梅贻琦在台湾新竹重选校址建立清华大学,书中也多有论述。据说新竹的清华大学跟北京的清华大学有很大程度的相似,一样的清华门大牌坊,一样的“荷塘月色”,一样的重视体育,一样的把宿舍称作“甲所”、“乙所”......这些种种的相似,似乎诉说着梅贻琦校长对故土清华大学的思念,也寄托着他的许多难以名状的复杂情感。
这本书挤时间读了很久,终于读毕,史料价值很丰富,信息量也很大。每次读完一本好书总是意犹未尽,陪着书中的人物往前走,被他们的喜怒所牵动,书读完了,对书中人事物的情感也愈加浓郁。梅贻琦、蒋梦麟、李政道、闻一多、胡适、季羡林......这些大师、学生的身影犹在眼前,总还想去探寻一些与他们相关的事,想去昆明探访那所存在九年的西南联合大学。(摘自网友山茶读后感)
张曼菱,女,汉族。云南昆明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69年赴盈江县平原区插队务农,后历任昆明医学院工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学员,天津作家协会理事,海南作家协会理事,海南曼菱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独立制片人和导演,职业作家,文学创作二级。1 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北宋史学思想流变研究 本书特色 作者突破以往研究的窠臼,将北宋史学思想的流变分为复兴期、变革期、繁荣期和衰落期,并对其突出特征及主要表现进行了深入论述。复兴期(...
《海洋帝国》内容简介:1588年,英国皇家海军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这一胜利成就了一段传奇,在接下来的数百年中,帝国的财富、权力
《吕著中国通史(上)》内容简介:《吕著中国通史》以传统国史为据分上下两编,分门别类地、有系统地叙述了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
《3ds Max/Photoshop影视游戏贴图渲染技术全解析》内容简介:本书详细讲解用3ds Max和Photoshop等软件进行影视、游戏贴图制作的完整
《复合体:军事如何入侵我们每日的生活》内容简介:这是《黑客帝国》中的“红色药丸”,揭秘我们这个被军事复合体控制的新世界! 《
1949大撤退 本书特色 本书介绍了国民党去台前的部署与撤退计划、第三次下野、去台初期的反攻努力,以及政府各机关、重要文物的迁台经过详情,还有一百多万的外省人去...
王权的覆灭:1640-1649英国革命史 本书特色 本书叙述了1640年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回顾了查理一世即位后的反动统治,新兴资产阶级的兴起,资产阶...
宋代的仕女与庶民女性:笔记内外所见妇女生活 本书特色 妇女史研究,在本世纪初逐渐由冷变热。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作者从宋代的女德教育入手展示笔记内外所见的妇女生活...
人民·联盟文库:黄金草原(上下册)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人民出版社出版★ 《黄金草原》全名为《黄金草原与珠玑宝藏》,是10世纪左右的一部历史地理名著★ 原...
吴晗历史三部曲中国人的生存规矩/吴晗历史三部曲 本书特色 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生存,必须遵从社会的生存规矩。在中国历朝历代中,皇帝有皇帝的生存规矩,官员有官员的生存...
王国维-历史 文学 戏曲论稿 本书特色 王国维编著的《王国维》内容介绍:王国维是近代中国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学家、古史地学家、文艺理论家。王国维对古史、古典文学...
《文明的故事4:信仰的时代》内容简介:《信仰的时代》,是“理想国经典馆”系列作品《文明的故事》第4卷。公元325年至1300年的中古
中国美术史:精装索引版 本书特色 《中国美术史》是一部研究中国美术发展历程的专题学术著作。全书以六章篇幅和大量传世之作及考古出土珍贵文物资料,系统而又简明地阐述...
宋徽宗北宋家国兴亡实录 本书特色 《宋徽宗:北宋家国兴亡实录》没有烦琐的考证,没有任何引文和注释,并注重展示完整的故事情节及在错综复杂的历史场景中刻画人物的性格...
《中国人可以多生!》内容简介:本书是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讨论。本书结合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践,对照世界发达国家及人口规模较
大清后宫秘史 目录 一 后妃嫔贵秘史全曝光 1.姑侄同嫁侍一夫秘史2.宸妃殒命揭秘 3.孝庄下嫁秘史 4.顺治三皇后秘史 5.那拉氏皇后被废揭秘 6.那拉氏皇后...
民俗文化-燕赵传奇-全2册 内容简介 《燕赵传奇》是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倾力打造的大型本土文化系列节目,由根脉文化、皇家文化、民俗文化、诚义文化、长城文化五个系列主...
李敖论二二八:你不知道的二二八 另一面的二二八 本书特色 李敖是当代中国*具人格魅力、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之一。李敖先生的笔墨生涯历60余载,存世著述甚丰,仅中国...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本书特色 《剑桥中国史》是剑桥多种历史丛书中的一种,各卷由研究中国历史相应时期的学者编辑,卷内各章由各课题的专家撰写,包括世界各国的中国史...
白话文学史-精装索引版 本书特色 《白话文学史》是胡适用白话文的形式论述的中国文学史,在中国文学史上同样具有开创性的、里程碑的地位。作者以全新的思路与结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