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林徽因几乎所有的诗歌、散文、小说。包括诗歌《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激昂》, 散文《悼志摩》《一片阳光》, 小说《九十九度中》《模影零篇》等脍炙人口的名篇。
《你是人间四月天》遴选林徽因的散文、小说、书信、译作、诗,原样保持林徽因作品发表时的风貌,还原那个时代的真实性,堪称是一部集精美、阅读价值、收藏价值于一体的读本,兼具了极高的外在品相和内在作品完整性。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飘,
细弱的桅杆常在风涛里摇。
到如今太阳只在我背后徘徊,
层层的阴影留守在我周围。
到如今我还记着那一晚的天,
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
到如今我还想念你岸上的耕种:
红花儿黄花儿朵朵的生动。
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顶层,
蜜一般酿出那记忆的滋润。
那一天我要挎上带羽翼的箭,
望着你花园里射一个满弦。
那一天你要听到鸟般的歌唱,
那便是我静候着你的赞赏。
那一天你要看到零乱的花影,
那便是我私闯入当年的边境!
笑
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
和唇边浑圆的漩涡,
艳丽如同露珠,
朵朵的笑向
贝齿的闪光里躲。
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
水的映影,风的轻歌。
笑的是她惺忪的鬈发,
散乱的挨着她耳朵。
轻软如同花影,
痒痒的甜蜜
涌进了你的心窝。
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
云的留痕,浪的柔波。
深夜里听到乐声
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
轻弹着,
在这深夜,稠密的悲思。
我不禁颊边泛上了红,
静听着,
这深夜里弦子的生动。
一声听从我心底穿过,
忒凄凉
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
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
太薄弱
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
除非在梦里有这么一天,
你和我
同来攀动那根希望的弦。
情愿
我情愿化成一片落叶,
让风吹雨打到处飘零;
或流云一朵,在澄蓝天,
和大地再没有些牵连。
但抱紧那伤心的标志,
去触遇没着落的怅惘;
在黄昏,夜半,蹑着脚走,
全是空虚,再莫有温柔;
忘掉曾有这世界;有你;
哀悼谁又曾有过爱恋;
落花似的落尽,忘了去
这些个泪点里的情绪。
到那天一切都不存留,
比一闪光,一息风更少
痕迹,你也要忘掉了我
曾经在这世界里活过。
一首桃花
桃花,
那一树的嫣红,
像是春说的一句话;
朵朵露凝的娇艳,
是一些
玲珑的字眼;
一瓣瓣的光致,
又是些
柔的匀的吐息;
含着笑,
在有意无意间
生姿的顾盼。
看,——
那一颤动在微风里
她又留下,淡淡的,
在三月的薄唇边,
一瞥,
一瞥多情的痕迹!
二十年五月,香山
……
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陈默
每次想到林徽因,总会令人不自觉地想起薛宝钗来,冷艳之中透出炽热。
林徽因之美,美得清丽,没有丝毫瑕疵,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就如她的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尤其是那一对酒窝和笑酽,不知道使多少男子为之倾倒。
无论出身还是后天的学识,她完全称得上高贵,她似乎具有了所有优秀女性的质素。她有一位杰出的丈夫,也有不少男子热恋着她,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女人,几乎掠尽了人间的美。
可是,为何她却使人感觉不到她的幸福?当梁思成在她死后娶了自己的学生林洙,并且发出了感叹原来真正的夫妻该是这样轻松和美地在一起的
让一个男人如此不轻松地走过那么多年头的女人,自己可曾轻松?梁思成在同林洙的谈话中透露做她的丈夫很不容易……我不否认和林徽因在一起有时很累,因为她的思想太活跃,和她在一起必须和她同样反应敏捷才行,不然就跟不上她
阅读她的人生,仿佛品味着繁华之后的寂寞与凄凉,那些锦绣一般的姹紫嫣红只是一种*好的背景。这样的一位奇女子,行走在人世,从出生到死亡,身上有着各种各样的光环,既美丽又尊贵。
她的婚姻、爱情,甚至婚外情,都被渲染出了浪漫的色彩和猜测,真相隐身其中,一点点消失,我们只是看到了她的一生,在这传奇的背后,又有多少是人们一厢情愿的臆想?
遥望历史的尘烟,她的身影被重重迷雾遮掩,愈发地模糊起来,谁也不想去探究背后的真实。
她就像绽放在深谷之中的一枝幽兰,是我们理想中*美的女子,唯独,我们遗忘了她的真实,遗忘了她也有着自己的性情与脾气。
出身高贵的她,接受了新潮的思想、西方的文明,却也受到传统和旧礼的袭扰。她从别人那里获得身份和地位的印证,不断的赞美填补了内心深处的寂寞。尽管她的文字之中,也有忧伤与彷徨,寂寞与无助。她的外表坚强,把所有的热情隐藏在不被人挖掘的内心,她要别人阅读她清冷的月光,拉开与他人的距离,却在诗歌中无比苍凉地道出了内心的孤独我数桥上栏杆龙样头尾/像坐一条寂寞船,自己拉纤
很难想象,这位本应无比幸福的女子却是如此寂寞地生活过,她的太太客厅充满着表面的喧哗与热闹,其底蕴却是难以言说的孤独。于热闹非凡的人群之中,体会到苍凉与孤独,孤独原本无处不在。
无论身份还是学识,无论美貌还是才情,她都是当之无愧的贵族。人们欣赏她的美丽,赞美着她的才华,却没有谁去分担她的孤独。而我们如今,却是生活在没有贵族的年代,遥远年代里的贵族无疑成了心中渴望的梦,遥不可及。这或许就是文学与梦想存在的原因。
她是徐志摩诗歌中的女子,从他们相遇的那一刻始,她就成为诗人永恒的素材、寄托的梦想。一个被无数次理想化的女子,脱离现实只存梦幻之中,得之不到而辗转反侧,心想梦思,永远存活在诗人的理想境界。
这又是理想之上的智慧,是女子对理想与现实,对心性与生活的选择。无法说哪种选择更正确,因为无法假设。她的清醒与冷静,如果没有博大宽阔的胸怀,没有刻骨铭心的爱恋,是断然容纳不下的,她需要海一样的心胸去包容,去娇纵。
不可想象,假如她遇见的不是梁思成,她是否还能如此被怀念,被美化,被当作女性的典范。幸运的是,她嫁给了梁思成,一个拥有海洋般胸怀的男人,一个让她自由鱼跃的男人。
为了古建筑,她不惜拖着重病之躯,冒着炮火跑遍全国200多个县考察测绘。抗战期间,蛰居李庄,美国友人请他们夫妇到美国治病,她说,我的祖国在受难,我要留下来和祖国同难。儿子问她日本打来怎么办,她说我们面前不正是扬子江吗?新中国成立后,她和梁思成为了城墙,四处哭诉,甚至当面呵责吴晗,叫板彭真。
梁思成给了她完美的婚姻,但是,始终没有给她激情的迸发,一个落寂的诗性的女子,在这样平淡的婚姻中消磨一生,无论如何也是不甘心的吧。
于是,她的一首诗《别丢掉》,这样写徐志摩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持着那真!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使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你问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欲舍还留,放弃了,还要告诉诗人那山谷中留有那回音……
这是一位站立风口浪尖,可以把张扬变成典雅的女子。关于她的高谈阔论在李健吾的《林徽因》中有着精彩提及:当着她的谈锋,人人低头。叶公超在酒席上忽然沉默了,梁宗岱一进屋子就闭拢了嘴,因为他们发现这位多才多艺的夫人在座。杨金甫笑了,说公超,你怎么尽吃菜公超放下筷子,指了指口若悬河的徽因。一位客人笑道公超,假如徽因不在,就只听见你说话了公超提出抗议不对,还有宗岱这是一个对林徽因崇拜至极的人写的,尽管是为了夸赞她,但让人看出她的爱出风头是男人也难以比肩的。
林徽因的堂弟林宣说过一件事:林徽因写诗常在晚上,点上一炷清香,摆一瓶插花,穿一袭白绸睡袍,面对庭中一池荷叶,在清风飘飘中吟咏自己的佳作我姐对自己那一身打扮和形象得意至极,曾说‘我要是个男的,看一眼就会晕倒梁思成却逗她我看了就没晕倒把我姐气得要命,嗔怪梁思成不会欣赏她,太理智了
冰心写过讥讽“太太客厅”的文章,似乎是女性嫉妒心理的嘲讽。那个时代,有不少闪烁着华丽光芒的女性,如张爱玲、丁玲、萧红。只是,她们独立存在自己的生活里,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景,用自己的文字说话,五光十色的情感弥漫,绚烂依旧。
从爱情到婚姻,那个得不到梦的诗人——徐志摩成了她诗歌的主角,诗人临死的那年,她的矛盾心理体现在《深夜里听到乐声》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轻弹着,在这深夜,稠密的悲思。我不禁颊边泛上了红,静听着,这深夜里弦子的生动。一声听从我心底穿过,忒凄凉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太薄弱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除非在梦里有这么一天,你和我同来攀动那根希望的弦
“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这似乎是林徽因对徐志摩自始至终的态度,因为理想的爱情总是脆弱,所以她只是希望,仅仅是梦中“攀动那根希望的弦诗人,不知是否在这梦中的希望中死去,至少在他,终究是为了听她的演讲而坠机身亡的。诗人以这样的死亡宣告了浪漫的结束,这也许说明了,爱上一个不该爱的女人是所有男人痛苦的根源,太多的不幸因为这些而制造出一幕幕悲剧,这不过是悲剧之一。
她在致沈从文的信中写道理想的我老希望着生活有点浪漫的发生。或是有个人叩下门走进来坐在我对面同我谈话,或是同我同坐在楼上炉边给我讲故事,*要紧的还是有个人要来爱我。我做着所有女孩做的梦我所谓极端的、浪漫的或实际的都无关系,反正我的主义是要生活,没有情感的生活简直是死如果在‘横溢情感’和‘僵死麻木的无情感’中叫我来拣一个,我毫无问题要拣上面的一个,不管是为我自己或是为别人。人活着的意义基本的是在能体验情感。能体验情感还得有智慧有思想来分别了解那情感——自己的或别人的
如此的一位美丽着哀愁着的女子,不食人间烟火享受世人崇拜,分不清是寂寞之中的快乐,还是快乐之中的寂寞,或许她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完美。
她虽然有着卓越的才华,但其实也是一位性情普通的女子。然而,正是这普通性情中的衷愁、寂寞、快乐、真实、达观成就了她的美丽。
她很美丽,很有才气。
——冰心
林徽因是绝顶聪明的小姐。
——沈从文
她天生是诗人气质、酷爱戏剧,也专学过舞台设计,却是她的丈夫建筑学和中国建筑史名家梁思成的同行,表面上不过主要是后者的得力协作者,实际却是他灵感的源泉。
——卞之琳
她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活动兴趣的妇女,而且她交际起来又洋溢着迷人的魅力。在这个家,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场合,所有在场的人总是全都围绕着她转。
——费正清
徐志摩的女朋友是另一位思想更复杂、长相更漂亮、双脚完全自由的女士。
——张幼仪
林徽因(1904―1955)
原名林徽音,福建闽侯人。中国著名诗人、作家、建筑学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少年成名,游历世界,学贯中西;后半生经历战乱,颠沛流离。丰富而独特的人生经历,使她的诗文,篇篇透彻洞明,句句清新开朗,自然天成。
她著有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莲花》等。除了诗歌,她还在小说、散文、译文等方面也成绩斐然,代表作有《九十九度中》《一片阳光》《夜莺与玫瑰》等。
林徽因的文字,正如理性的光和感性的辉,交融、汇合,成一涓涓细流,浸润至今。
黄斌诗选 内容简介 世间每一生命,人也好,动物也好,都是生机自动,所得自天。这每一生命过程,在人,当然可以生发无数诗意;在动物,也可以体现生命本身的循环。 黄斌...
《王,后,杰克(新版)》内容简介:本书是小说大师纳博科夫的早期杰作,首次出版于1928年。从这部作品开始,纳博科夫开始在作品中
辛弃疾字稼轩,是宋代最杰出的爱国词人。其词题材广泛,而以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的豪放风格为特色。其词不仅代表了宋代词人达到的
书店病人 本书特色 开书店者,对书的热爱,无疑都是一种病,他们正是书店病人,延续着文化的传承,社会的血脉,虽然开书店也是营利事业,不可否认的其价值取向在于为社会...
萨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 1906-1989)是先用英语后用法语写作的爱尔兰作家,也是法国荒诞派剧作家的主要代表之一。他获1969年诺贝尔...
寂寞的春朝-随书附赠《木曾川看花》精美诗集 本书特色 在现代文学中,散文是纯文学里开的*美的花。而现代散文的*高成就是多集中在“五四”时期,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
2002-2003中国诗歌年选 本书特色 中国诗歌抒情视野*重要的调整,是它已经不再简单通过空想未来、承诺未来去批判现实,也不通过“忆苦思甜”来论证“现实”了它...
《雨宴》内容简介:《雨宴:为九件民族乐器与打击乐而作》由一慢一快两个乐章构成,试图以音响的浓淡与节奏的缓急勾勒出作者的“山
倾听大师们的声音 内容简介 红尘滚滚。众声喧哗。在当今物欲化和犬儒化趋势越发加重的时代。有一种声音虽然有时被忽略,但其持久与深刻的生命力却终究难以遮蔽。 只要有...
《苏轼全集校注》是第一部对宋代大文豪苏轼的诗集、词集、文集进行全面校勘注释编年辑佚的大型古籍整理著作,代表了当代苏轼诗词
《风吹落我们那么多叶子》内容简介:生命里刮过很多场风,吹落了我们那么多叶子和果实,风带走无数的笑声,叹息静静没入河床。谁会
文学与道德杂篇 本书特色 《文学与道德杂篇》: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卢梭注疏集。文学与道德杂篇 内容简介 简介……我的灵魂……从这个令它不快、使它盲目的身体解脱...
王重旭集 本书特色 王重旭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任本溪日报社编辑部副主任,本溪市委宣传部新闻处长,本溪日报社副总编辑,高级记者。现任本溪市文联副主席,本溪市作...
小思 原名卢玮銮,一九三九年生于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作家、教育家。一九六四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中文系。一九九五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二...
人间词话 本书特色 《人间词话》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里程碑式的作品,是著名学者王国维以新观念、新方法对中国古典文学所作的评论,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文学、美学...
美国理想之书 本书特色 《理想图文藏书·心灵名著:美国理想之书》收录了美国各个时代著名人物的名作123篇,是了解美国核心价值观及美国强国奥妙的重要史料;每个作者...
巨匠与杰作:毛姆读书随笔 本书特色 我要谈的读书,它既不能帮你获得学位,也不能帮你谋生;既不会教你怎样驾船,也不会教你怎样修机器,却可以使你生活得更充实。只是,...
《中国民间故事》内容简介:中国民间故事源远流长,从先秦到清末,经过一代又一代人口口相传,留下了不计其数的优秀故事。这些故事
2014-读书-(上.下全两册) 本书特色 《读书》杂志不是专门的学术刊物,因此,那些只有少数专业研究者才感兴趣的学术专门课题,不是编者关注的中心。《读书》杂志...
中国历代诗歌选下编(二) 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诗歌选》为高等学校中文系中国诗歌选课程编写的教科书,考虑到课堂讲授的实际需要及同学们的自学时间,全书共选诗(包括词...